「寫生研究」“澄懷觀道”:陳鈞德

「寫生研究」“澄懷觀道”:陳鈞德

「寫生研究」“澄懷觀道”:陳鈞德

【導言】“寫生研究”欄目除了梳理繪畫語言的傳承、演進的歷史脈絡與規律,重要的是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臺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本欄目編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供大家分享。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1

評論

詹建俊 | 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

陳鈞德先生以其充滿現代感和藝術活力的油畫風格,和融合中西的藝術成就,在我國油畫界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尊重。觀賞他的作品,突出感到他有一雙善於發現和把握油畫藝術特有的本體之美的眼和手,更有一顆敏於感受自然之美的心。在他的作品中,能夠把自然現實與繪畫藝術之間的關係轉換得那麼隨心應手,那麼輕鬆自如,那麼盡興盡情,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通過他在畫布上的轉換,使客觀對象立即成為了一種藝術形象,具有了藝術魅力。這是天賦、是智慧,更是修養。

他的藝術創造既遵循又不拘於對繪畫藝術中各種規律與法則的運用,而是重在構建作品的境界和意趣,讓形象與色彩在意象中形成藝術與現實間的似與不似的關聯與表現。他的作品有著明顯的西方現代油畫藝術的影響,同時,更突出有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其中對比鮮明的色彩運用、灑脫靈動的繪畫手法和意韻雋永的審美情趣,使陳鈞德先生的油畫作品特別彰顯出中國繪畫精神之美的藝術特色。這是他作為一位中國油畫藝術家在個人的藝術追求與探索中所取得的創造性的成就,同時也是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成就。

範迪安 |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陳鈞德的藝術是表現與寫意兼容的藝術。從藝術史的淵源上看,他對西方現代藝術中的表現性風格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深人的研究,放筆直抒胸臆,有著豐沛的感性,在色彩的濃烈度和線條的表現力上尤為突出。另一方面,他將中國繪畫傳統中“澄懷觀道”的理想作為自己藝術的價值取向,也作為一種繪畫方法論,在繼承中發揮,也即以一種現代的“天人合一”意識看待自然與感受自然。他在關注和探索油畫語言自身特性的同時,傾心於繪畫中自然意境與趣味的表現。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很多油畫家都曾進行過這個課題的試驗與研究,而陳鈞德先生是他們中成功地將傳統的文人興味與西方舶來的油畫語言中嫁接在一起的一位,從他的一系列風景、靜物作品以及人體寫生來看,這種嫁接絕非簡單的對接或融合,而是綜合考慮二者可能的兼容性和合適的切人點之後而萌發出的一個統一的、具有現代特徵的有機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陳鈞德藝術中的意境是其獨創性的、純粹的藝術特徵,在來自西方的表現性語言和源自本土傳統的寫意性語言之間,陳鈞德找到了廣闊的天地。

2

作品欣賞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桂林山水圖》

布面油畫

84cm×87cm

1980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水鄉西塘》

布面油畫

78cm×91.5cm

1982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周莊晨霧》

布面油畫

60cm×73cm

198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暖棚中的花房》

布面油畫

80cm×100cm

1991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蒙馬特高地-聖心教堂》

布面油畫

100cm×100cm

1999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桂林遇龍橋懷古》

布面油畫

70cm×9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思南路林蔭道》

布面油畫

80cm×10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洋房》

布面油畫

70cm×8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陽春白日暖幽徑》

布面油畫

70cm×80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遠眺上海音樂學院》

布面油畫

81cm×116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上海打浦橋》

布面油畫

60.5cm×72.5cm

200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北歐芬蘭》

布面油畫

120cm×120cm

2007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清陽澄夏》

布面油畫

60cm×7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如詩水鄉》

布面油畫

100cm×10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鄉音圖百間樓》

布面油畫

80cm×100cm

2008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新加坡美術館》

布面油畫

80cm×80cm

2010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遇龍河畔》

布面油畫

80cm×80cm

2012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翠池暗香》

布面油畫

60cm×6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山鄉春意正濃》

布面油畫

60cm×7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海德堡雲朝秋光》

布面油畫

100cm×100cm

2013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春嶺霞綺》

布面油畫

70cm×90cm

2014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暖日晴雲》

布面油畫

70cm×8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夕照》

布面油畫

70cm×9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雨過南山青翠來》

布面油畫

50cm×70cm

2015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木雕花草圖》

布面油畫

120cm×100cm

2016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陶俑百果圖》

布面油畫

120cm×120cm

2016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雲影水光也永恆》

布面油畫

70cm×90cm

2018

3

作者自述

一些寫生展之所以成功有其特定的背景(當然大家努力的成果是主要的)。歷年來對寫生的忽視不是由於其他,而是因長期以來自身教育機制對其意義的降格所致。以為寫生只是色彩鍛鍊,只是為創作收集素材的工具,只是可與大自然直接交流的輕便方法,這種看法產生因素當然是有正面的理解與功能,然而恰恰忽略寫生的真正的價值。我以為,簡言之寫生即是寫生命,沒有這一條寫生的所有的意義都是很膚淺的。寫生是獨立的藝術,寫生不能論為其他獨立藝術的附屬,凡·高的、塞尚的......諸大師的作品即可感悟,99%以上都是他們寫照生命的寫生力作。面對造化,面對太陽,面對一草一木,面對所有的一切他們以自我的生命護衛著,愛頌著,滿腔熱忱地表現著,寫生意義的昇華就是生命意義的昇華。我們不能怪油畫家越來越不重視寫生了,我們不能怨學生們超來越依賴照相機了,一切怪我們自身長期以來的降格機制。真藝術脫離了對生命的熱愛就將枯萎。寫生藝術的獨立能除了它能得天獨厚地接近和表現生命的意義還能有什麼呢?

大師們不辭辛苦地去擁抱自然造化,只是為了練練色調?只是為了收集創作的素材? 只是為了能便於面對自然使畫面生動起來?......這些理論上合理的然而不失為可悲的後果就是寫生意義的最終喪失。提倡寫生、拯救寫生如果不以生命意義的注入,我個人認為不會有任何偉大的結果,寫生藝術是獨立的藝術,不是可有可無的藝術,不是其他任何藝術可以替代的藝術,是接近生命,接受生命,表現生命最直接,最生動,最感人肺腑的藝術。在凡·高、在塞尚,在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作品前真誠地感悟吧!理論是重要的,但我以為有熱血的生命更具真藝術迸發力。

——陳鈞德

4

藝術家簡介

「写生研究」“澄怀观道”:陈钧德

陳鈞德

(1937—2019)生於上海,浙江鎮海人。1960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曾任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研究所教授,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常任理事,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曾應邀擔任歷屆全國美展和中國油畫學會大展的評委,出版有多種畫集。其作品被美國亞太博物館永久性陳列收藏,併為上海美術館、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新加坡好藏之美術館、新加坡興藝東方藝術中心、印尼AKILI美術館、馬來西亞創價學會美術館等專業機構收藏。2019年9月24日上午,在中山醫院因病辭世,享年83歲。

5

關於寫生研究的學術性推廣計劃

學術形態:“寫生研究”是以開放的學術形態策劃,針對“寫生”這一課題的綜合性學術推廣項目,按照以美術史為脈絡的梳理方法,通過系統地掃描整理當下優秀作者的作品與相關文獻,將“寫生”置於當代藝術的大平臺進行探討研究,強調“寫生”與社會、人文、時代的關係,以當下的視角來考察“寫生”的價值和意義。

推廣對象:當代油畫家以及具有探索精神的優秀中青年油畫作者。

作品要求:生動的、鮮活的,尤其歡迎具有當代意識的,以及具有東方意蘊或中國人文精神的寫生作品。作品達到選稿標準的即列入線上推廣計劃。優秀作品推薦參與《當代油畫-寫生作品研究專輯》的出版。

投稿要求:①摘編藝術評論文字材料一到三份;②作品圖片20幅左右,儘可能用最新的作品;③作者本人撰寫的關於“寫生”的心得體會、看法、認知等;④肖像照片及作者簡介。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諮詢電話:13552642966。

配套活動:“寫生研究”作為“當代油畫”持續性的學術研究項目,除了在線上推廣外,同期配套寫生研究專輯的出版、國內外寫生作品展覽、寫生活動,意在通過多層次的配套活動,真正將寫生研究的學術性課題做得深入、完整、紮實,樹立寫生研究的新標杆,最終推動“寫生”創作的現代化進程。

-END-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聯繫我們

地址:北京市宋莊國際藝術區龍吟雅風

官網:http://www.art579.com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