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高血脂,嚴格來講為血脂異常。

一項全國性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成年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達40.40%,也就是說,平均每10個人中有4個人血脂異常

高血脂有“隱匿的殺手”之稱,這是因為高血脂早中期很少有症狀出現,但並非完全無跡可尋。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驗血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表現1:乏力犯困

血液為人體輸送所需的氧氣,若血脂水平過高,就會影響血液的流通。

一旦對大腦的供血出現障礙,大腦缺血缺氧,大腦會為了自我保護,使人體出現打哈欠、犯困等現象。

▪ 疲倦乏力,常頭昏腦脹或與人講話時睡著;

▪ 早起後不清醒,午後極易犯困,但夜晚很清醒;

▪ 容易頭暈、胸悶、心悸、肢體麻木等。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犯困

表現2:腿抽筋

在排除缺鈣引起的腿抽筋後,要警惕是血脂過高引起的。

當體內的膽固醇代謝異常,會容易在肌肉中堆積,使肌肉收縮,出現抽筋的現象;

或者因為高血脂引起的血管腔狹窄,影響血液的正常流通,導致身體局部缺血,從而出現疼痛、抽筋。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小腿抽筋

表現3:黃色瘤

通俗來講,就是眼周圍出現的小黃疙瘩。

這是血液中脂質過多,在皮膚上沉積,引起侷限性皮膚隆起,醫學上被稱為“黃色瘤”。

▪ 顏色:黃色、橘黃色、棕紅色

▪ 質地:柔軟

▪ 形狀:結節狀、斑塊狀、丘疹狀

一般常見於眼瞼,肌腱、肘部、臀部、踝部等處偶爾也會出現。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黃色瘤

表現4:出現角膜環、眼底改變

角膜環是指在眼角膜邊緣出現的一圈灰白色、白色的環。常見於50歲左右的老年人的眼睛,醫學上稱這一症狀為“角膜老年環”。

是血液中脂類物質在角膜沉積引起的,與血脂代謝異常或動脈硬化有密切的關係。

當高血脂嚴重時,血液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會引起眼底毛細血管病變,影響到視力,出現看東西一陣陣模糊的現象。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角膜環

控制血脂,生活中要做好這4件事

第1件:按時服用降脂藥物

高血脂的高危人群、已確診冠心病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堅持服用藥物。

▪ 首次服用他汀類藥物,在用藥後6周內複查血脂、轉氨酶、肌酸激酶,若血脂達標且無不良反應,可延長至6~12個月複查一次。

▪ 若血脂不達標且無不良反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

▪ 治療3~6個月後,血脂仍不達標,則需要調整降脂藥物。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服藥

第2件:注意調整飲食結構

(1)血脂高的人,飲食上要遵循這4個原則:

▪ 高鉀低鈉

▪ 1斤蔬菜,半斤八兩水果

▪ 1高5低:高膳食纖維、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低鹽、低糖。

▪ 遠3白(鹽、糖、肥肉),近3黑(菌藻類、雜糧、雜豆)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蔬菜

(2)多喝水

高血脂患者必須多喝水。但除了喝水,還可多喝些茶,有助於促進脂質分解、排出。

第3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1)戒菸

菸草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內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之間的縫隙變大,導致脂質更容易堆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堵塞血管。

因而戒菸是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意外的直接有效方式,因此,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建議儘早戒菸。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戒菸

(2)戒酒

喝酒會影響肝功能,使脂質的代謝紊亂,升高血脂;酒精還會通過影響胃腸道堆糖粉和其他物質的吸收,加速對脂肪的吸收,升高甘油三酯水平,誘發高血脂。

因此,建議大家儘早戒酒。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戒酒

(3)戒熬夜

長期熬夜,不僅會睡眠不足影響脂質的正常的代謝,升高血脂,還會增加心腦腦血管意外、猝死的發生率。

建議晚上23點之前睡覺,最好保證睡夠7~8個小時。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熬夜

(4)積極運動

運動能增強機體的代謝,提升脂蛋白酶的活性,改善脂質的代謝,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建議,選擇長距離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運動時間選擇在下午或者傍晚,每週運動3~5次,每次30~40分鐘。

血脂高的人,身上會有4個表現,佔一個,勸你最好抽血檢查一下

太極拳

小知識——多久檢查一次血脂水平?

▪ 20~40歲,每5年檢查1次;

▪ 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後女性,每年檢查1次;

▪ 冠心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近親屬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者,每3~6個月檢查1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