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兒子總是喜歡穿爸爸的鞋子。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學媽媽化妝的小女孩。

2歲多的孩子就會去模仿家人的行為了,上面圖片中的情景,有沒有在你家發生過呢?

有一天,剛剛三歲的兒子,突然蹦出一句“克膝頭”,我琢磨了半天都沒想明白,可妻子聽了之後,哈哈大笑,原來這是雲南方言,指的是膝蓋,我啞然了。

有人特意去教嗎?好像還真沒有,孩子天生就會?這不可能啊。我想起來,原來是有一天,妻子在和姥姥通電話時無意識中說的一句話,看來兒子是原封不動地學過去了。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教育專家說,孩子就是家長的複印機。你想讓孩子學會什麼,只要在孩子面前演示就可以了,仔細想想,有點害怕,因為害怕孩子學了不好的東西,也怕孩子沒學到好的東西。

兒子從出生之後似乎就在“複印”我們的一切,從咿呀學語到獨立行走,都像踩著我們的影子一樣,寸步不變。這種模仿好像還沒有停止,按專家理論就是,在孩子6歲以前,兒童的大部分技能都是模仿學會的,而在我看來,孩子一生都在模仿著自己的父母,並在自己未來的人生裡到處充滿著幼時看到的父母的影子。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神秘的鏡像神經元,讓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心理學家認為,模仿是天性,任何一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會通過模仿來提升自己。

研究醫學的科學家發現,在人的大腦中有一種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這種細胞可以讓我們在看到別人做的某種動作時,自己也能相應做出一樣的動作。

也就是說,模仿就是天生的,而且並不是只有孩子才會模仿,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小到老一直都能夠模仿他人。有研究者甚至認為,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在心理學中,就像DNA對生物學的意義一樣。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那麼,這就從科學理論上證明了為什麼孩子能夠在嬰兒時就能做出與父母相同的動作、表情,對於這個重大的發現,在教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

鏡像神經元具備兩個特徵:

  • 直接複製
  • 不需要理解

在對鏡像神經元的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只要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就能夠直接模仿出來,也就是說,孩子的眼睛就是打開這道門的鑰匙,只要是孩子能夠看到的就能模仿出來。

讓我們回憶一下,在孩子4個多月大的時候,當我們把勺子伸向孩子時,我們的嘴會不由自主的張開,同時發出“啊”的聲音,而這時,孩子也會把嘴張開,甚至發出“啊”的聲間。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是我們教會孩子張嘴的嗎?不是,是孩子通過看到我們的動作而模仿出來的。還是跟吃有關的一例子,孩子是如何會使用筷子夾食物的。

我兒子今年三歲,在平時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會給孩子準備一雙他自己專門使用的筷子,他的筷子和成人的沒有區別,只是短了一點,更適合兒童使用。我們會把自己使用筷子的方法告訴孩子,但更多的時候,是讓他看筷子是如何夾食物的。

就在最近的一天,兒子突然說,“我想用筷子。”然後自己拿起筷子,用和我們一樣的姿勢,輕輕地夾起了一塊肉,雖然,還不熟練,但這相比之前連筷子都拿不住時已經基本達到要求了,而且從這天開始,兒子每天都開始使用筷子。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都看過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吧,在其中一集裡,佩奇就在模仿自己的爸爸,她摸著自己的肚子說:“我是爸爸,你們看我的大肚子,那是因為我平時吃了很多餅乾。”

這和教學有關嗎?肯定有關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孩子天生的這種模仿能力,用眼睛看到的一切動作與行為,都能模仿出來,只不過,區別在於簡單與複雜。簡單的動作,比如一個微笑,一個舉手,孩子可以瞬間做出來,複雜的動作,像拿筷子,係扣子就需要通過一段時間才能掌握。

通過對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的特性之一就是模仿是不需要理解的,就像複印機一樣,只要看到就能執行出來,也可以把這種特性稱之為“所見即所得”。

通過這種特性,孩子在6歲之前學會從簡單到複雜的大部分動作與行為,這種學會都是能過父母所做出而模仿來的。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在2歲以前,孩子只是會一些表面的模仿。從寶寶第一次抬頭、翻身、獨坐、站立、行走,從咿呀學語到張嘴吃第一口輔食。在4歲以前,就是一些行為的模仿。比如父親刮鬍子、母親梳頭化妝;比如掃地、洗臉、穿衣等等,孩子通過模仿大人學會的。

6歲之前就可以完全模仿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細節,比如,如果父親經常“出口成髒”,那麼孩子根本不需要明白這話的意思,他只會在同樣的情節出現時,模仿父親說髒話。而母親如果是一個非常苛刻的人,那麼,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其他人。

所以,在6歲之前,是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塑造完整人格的最關鍵時期,因為,一旦孩子在模仿中養成習慣,那麼,在長大之後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從模仿大人開始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項技能的掌握,每一句話的表達,以至於待人接物的方式,行為品格的好壞,都在模仿父母中漸漸形成。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孩子的模仿是從簡到繁,由外向內而發展的

鏡像神經元的研究為孩子能夠模仿提供了科學依據,兒童的模仿不再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的經驗總結,而是像聽覺、視覺、觸覺一樣的天生具備的一種“技能”,而這種技能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模仿內容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的,在孩子6歲之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0-2歲是簡單行為模仿期,3-4歲複雜行為模仿期,5歲以上思想行為模仿期,不同模仿期裡孩子所模仿的內容也是不同,基本可以總結為:從簡到繁,由外向內。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華盛頓大學安德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剛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看到大人伸出舌頭的時候,也能夠做出同樣的動作。

在新生兒一個多月的時候,看到父母在微笑的時,也同樣會有微笑回應給父母。教育學家認為,這是孩子開始發育“社交行為”,一個0歲的孩子怎麼了有所謂的社交意識呢?其實根本原因是,孩子只是在模仿家長的動作。

從三個月開始,孩子逐漸會學會翻身、獨坐、趴行、扶站,到一歲左右時學會了走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無時無刻都在模仿中學習。

學習說話是最典型的模仿,孩子的每一個發音都是聽到之後模仿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照看孩子的家長用家鄉話教,那麼孩子在學會說話之後音調就會是家鄉音調,如果家長用普通話,那麼孩子說話也就是普通話的音調。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2歲以後,孩子已經經過了最初的模仿期又進階了一層,這個階段,孩子不僅會模仿家長說話的語調,還會模仿大人的各種行為,同時,由於孩子這時已經明白了性別,所以,男孩會模仿父親多一些,而女孩就會更多地模仿媽媽。

同時,由於自我意識的逐漸增強,孩子還會主動要求去做一些大人做的事,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拿東西。男孩子還會象爸爸一樣模仿刮鬍子,而女孩則會象媽媽一樣化妝、梳頭。

到孩子5歲的時候,所有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行為都已經學會了,這個時候會發現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都很討厭的行為,其原因在於,孩子在這個階段由於模仿的思想而影響了行為。

家長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孩子看到後,或行不是馬上就做出同樣的行為,但是由於鏡像神經元的特徵,這些言行都被複刻了下來。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蘇格拉底說過:“一切探詢和學習都只能是回憶。”

這句話聽上似乎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鏡像神經元這個角度下再去看這句話,就比較能夠懂了,針對於教育上簡單來講就是,當孩子做出或者說出某一個動作、一句話的時候,首先是看到過、聽到過,然後記住了,再後是模仿出,最終形成習慣。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罵人,有的則不會,有的孩子會吝嗇,而有的孩子則會很大方,有的孩子會很嬌氣,有的孩子會很霸氣。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什麼就記下了什麼,然後逐漸在不經易的時候全部模仿出來。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如何正確引導,讓孩子在模仿中成長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孩子天生就會模仿,這是本性。既然你無法阻止孩子去學別人的樣子,那你就儘量把那些樣子塑造成孩子去模仿的模樣。”

有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每一位家長都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模仿了,模仿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就像盧梭說的一樣,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未來的樣子,那麼就塑造一個孩子可以模仿的樣子。

無論是嬰兒時期還是兒童時期,模仿不僅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各種技能,還能影響著孩子未來心理、性格、觀念的發育,所以,父母的行為有多重要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在2107年,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講述的就是一部關於孩子教育話題的影片。家長就是鏡子,孩子只會模仿父母,有些時候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家長出問題了。

1.樹立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從家長自身開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也是孩子第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如果你替孩子欺騙老師,那麼孩子就學會撒謊;如果你在飯桌上大聲吧唧嘴,那麼孩子就學會了低素質;如果你整天就是看著手機,那麼孩子只會對手機有興趣;如果你是一個粗暴家長,那麼孩子就學會了打架;如果你在超市和別人大吵大鬧,那麼孩子就學會了罵人。如果你虐待老人,那麼將來虐待你的一定是你的孩子。

相反的話,如果你總是心平氣和,那麼孩子就是遇到冷靜;如果你能為自己的錯道歉時,那麼孩子就會為自己負責;如果你能在任何時候都彬彬有禮,那麼孩子就會禮貌待人;如果你常常看書,那麼孩子也會喜歡閱讀;如果你能健康生活,那麼孩子也會積極向上。

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髮育,如果你希望孩子會主動說:“謝謝”、“對不起”,那麼,最好這些話你也要經常去說,孩子必須要看到父母去做這些,才能夠學會,如果父母只是說一套卻做另外一套的話,這完全沒有意義。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2.孟母三遷,為得就是一個良好的氛圍

“孟母三遷”出自《三字經》的“昔孟母,擇鄰處”,這個故事所有人都應該知道,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多次搬家。同樣,孩子不可能總是跟父母、家人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接觸的外界環境會越多,那麼孩子就會看到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行為。

孩子是無法分辨對與錯、是與非的,所以,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去分辨。孩子身處的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在球場上,那麼孩子就會踢球;如果在圖書館裡,孩子就會看書,儘可能地讓孩子融入正確的環境中。

單一的環境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但是對於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就應該及時杜絕。如果你成天帶著孩子去麻將館打麻將,那麼孩子就有可能學會賭博;如果你天天去酒吧喝酒,那麼孩子除了學會喝酒之外還學會了“燈紅酒綠”。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無論是在幼兒園裡,還是遊樂場裡也都會有一些特別調皮、搞亂的兒童,這時候,需要告訴你的孩子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除了父母之外,還需要給孩子找一些可以模仿的榜樣。

今年十一閱兵的時候,三歲的兒子看著電視裡那些威武的軍人在雄壯的音樂中大步前進的時候,自己也拿起了玩具車,一步一步學起來,用還不標準的音調大聲說:“向右看”,然後舉起小手向電視敬禮。在那一刻,我的內心是那樣欣慰。

3.正確引導,發正錯誤必須及時糾正

孩子每天在外面會看到的、聽到的太多太多,誰也無法保證都是正面沒有負面的情況,如果孩子一旦學會某種不好的行為,那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了。

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都喜歡模仿電影裡或者動畫片裡壞人的樣子。在美國曾經發生過一起銀行搶劫案,而實施犯罪的人居然是一個只有9歲的兒童,問起原因才知道,這個孩子只是在模仿美國一部電影的情節而已,是不是這種事有些讓人哭笑不得。

就在上個月,在重慶市的一個區裡,一個熊孩子從陽臺上不斷地往下面扔各種東西,甚至還有剪刀,差一點就傷到了人,原來,這個孩子就是在模仿動畫片中的情節。

孩子會模仿不代表聰明,家長學懂“模仿機制”,孩子才能變優秀

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做家長來說,孩子模仿好的行為應該支持,但對於不良的模仿行為,家長必須在第一次發生時就要制止,因為這種模仿只會導致孩子走向錯誤的道路,而失去了正確模仿帶來的作用。

就像教育家盧梭說的一樣,任何人也無法阻止孩子的模仿,既然是這樣,那麼為什麼不能讓自己變成一個可以讓孩子模仿的人呢?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Happy爸爸,70後大叔,42歲當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經驗,希望大家關注我,感謝每一位為我的文章點贊、轉發的朋友,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新手爸爸媽媽和準備做爸爸媽媽的朋友們。(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