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我對人生階段的熱切和關注,是由於現實社會太不關注它了。

皮亞傑的偉大對於教育心理學的無數贅述,他創立了認知發展理論、建構主義學習觀、兒童發展四階段理論、道德階段發展論等各種理論,著作無數,深刻影響著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在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他的兒童發展四階段論,因為四階段論是專門分析小學初中的兒童教育,對於我們的中小學兒童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意識的進化,對人的生命成長的探索與瞭解越來越詳盡。以下,我選擇了三位極具代表性的教育家和一位心理學家,簡要概括他們對人的生命成長階段的理論劃分,以饗讀者。

皮亞傑從邏輯能力的角度來給年齡分段,他把人的成長分為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0~2歲,感知——運動階段

感覺輸入和協調軀體動作時期。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嬰兒以為自己的軀體和動作就是世界。

兒童還不能在頭腦中再現世界,他們通過觸覺來感知物體。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用手去觸碰各種各樣的物體。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放心大膽地探索外在世界。在感知運動階段,個體的人之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與動作之間的關係來獲得經驗認識。比如說:兒童通過看、抓和嘴的吸吮來了解外部環境,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什麼都抓,什麼都吃。

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就是孩子9—12個月獲得了客體的永恆性,就是當事物不在眼前時,依然能夠認識到事物是存在的。比如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很喜歡跟孩子玩藏臉遊戲,抖音上還有很多玩那種拿著床單跟孩子玩捉迷藏,年齡小的孩子就可能會哭,他們以為爸爸或媽媽沒了。

特徵:積極尋找刺激。不能在頭腦中再現動作。1歲後發現客體的存在,簡言之,發現自己的軀體和動作之外,還存在著東西。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2~7歲,前運算階段

再現和前邏輯思維時期。簡單地說,在開始做什麼事情前,動作可以在內心出現,這樣就給了智力擴展的機會,但必須藉助於感覺完成。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有以下特點:

1.萬物有靈論(泛靈論)

特徵:他們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他們會認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說3歲的小孩子會在自己吃飯的時候,喂洋娃娃吃飯,認為洋娃娃不吃飯就會和自己一樣餓。

在一段時間,只注重問題的一個方面入手而忽略整個畫面的其他有關情況(所以,每次只能給孩子一個難點,包括說話。)不會逆向思維。由於正在建構自我,所以無法領會他人的觀點,覺察不到別人需要聽什麼。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2.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皮亞傑做的著名的“三山實驗”就是為了驗證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

皮亞傑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再比如說4歲的小孩子給媽媽送禮物,會送自己喜歡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會考慮媽媽的喜好,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媽媽喜歡的。

所以,以後當小孩子不懂得分享,喜歡霸佔各種東西時,不要總是批評教育孩子,這是由他們的生理結構決定的,他們的思維還沒有發展到為別人考慮的地步。

這個階段,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 他們能夠使用符號思維,語言和假設的遊戲,但是他分不清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別。


3.單向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可逆性只改變思維方向,使之回到原點。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說:你問這個階段的孩子,小明有個姐姐叫小紅,小紅怎麼稱呼小明呢?他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4.沒有守恆概念

這個階段的兒童判斷問題時只能用一個標準或者維度,而不能多維度切換。皮亞傑為此專門做了一個守恆實驗。

他將容量相同的兩杯水倒入高矮不一樣的杯子裡,讓這個階段的孩子判斷裡面的水是不是一樣多,這個時候孩子便不能準確判斷了。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7~11歲,具體運演階段

兒童對於世界的看法,從依賴於感官知覺轉移到了依賴於邏輯推理,他們能夠用邏輯的方法來解決與具體事務相關的問題。他們的思維更活躍,也更有效。他們開始理解排序、歸類、數的概念、以及守恆的概念。

比如說:

一排硬幣,不論他們是散開還是聚在一起,其總數保持不變。只有在添加更多的硬幣或拿走一些硬幣的時候,才能改變硬幣的總量。這些我們成人看起來顯而易見的概念,絕大部分孩子在7歲以前是無法真正理解的。

具體的邏輯思維,指有關可逆的實物擺在面前的心理動作,叫作具體運演。思維侷限於具體的事物。通俗地說,兒童必須手裡拿著實物才可以思考。(這就是小學畢業前,必須用實物教學的原因。用話說教,兒童就難以理解。)

特徵:補償,頭腦中可以同時使用保持兩個方面,以保證一個補償另一個。同一性,指的是守恆。可逆性,頭腦中做相反的身體動作,使物體返回原狀。不能同時考慮全部的關係。社會相互作用提高,領會能力提高,逐漸意識到聽講人的需要和興趣。

一般來說,小學生正處於具體運算階段,該階段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形成守恆概念

守恆概念的出現時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

這個階段的兒童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麵積的守恆概念。比如說將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圓餅形狀,柱狀,球狀等等,該階段的孩子可以辨別出他們是相等的。


2.能進行具體邏輯思維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雖然缺乏抽象邏輯推理能力,但他們能憑藉具體的形象支持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比如說,問這階段的孩子“假如A>B,B>C,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難以回答,但是如果問“張老師比劉老師高,王老師又比張老師高,請問王老師與劉老師哪個高”,他們就可以回答了。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3.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地遵守,不敢改變。

比如說老師告訴他們上課不要亂動,於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坐的規規矩矩,一動不動,他們並不知道,只要不開小差,不影響學習,也可以換輕鬆的姿勢去做。


4.思維具有可逆性

區別於前運算階段的不可逆性,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具有了可逆性。


5.思維具有去自我中心

孩子開始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這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11~15歲,形式運演階段

在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用純粹抽象和假設的概念進行推理。

每個孩子接受幫助的能力不同,如果我們不瞭解孩子認知發展水平的階段,就容易在幫助他的過程中變得情緒急躁。

無限制的邏輯思維時期。不僅可以直接觀察,而且能由假定的陳述及得出結論。可以就聯繫的關係等抽象的觀念進行思維。假設思維的出現,接受對方的觀點,考慮論據的推理,把自己的看法看作是許多可能的看法之一。可以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思維,自發參加哲學、宗教、道德、充滿公正、自由等這類抽象概念的討論。

特徵:如果形式運演思維被推遲,是因為兩個成見。第一,自己意識到個人身體的變化;第二,熱衷於理想的可能性,因而抵制對現實的考慮。

所有兒童都必須通過具體運演階段才能到達形式運演階段,通過這些階段的速度因人而異。

資料顯示,美國成人中僅有半數達到形成運演的思維水平。這一級形式運演的水平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達到,有比例數大到驚人的大學生達不到這一級水平。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在思維上已經接近成人,他們具有:

1.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本階段的兒童能夠理解符號意義、隱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維水平已接近成人。

比如說他們能夠理解“=”在數學中是等價的符號,“龍”在政治上是中國古代皇權的象徵,“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符號,“布爾什維克”是共產主義者的符號。


2.能進行假設—演繹邏輯推理

本階段的兒童能在考察問題細節的基礎上,假設這種或那種理論或解釋是否正確,再從本階段的兒童能在考察問題細節的基礎上,假設這種或那種理論或解釋是否正確。


3.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本階段的兒童不僅具備了補償和可逆思維,而且他們開始不恪守規則,常常由於規則與事實的不符而違反規則,因而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富有創造力。例如:如對於“在天平的一邊加一點東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樣使天平重新平衡”的問題,兒童會考慮把東西拿走,即從另外的方面入手。


皮亞傑對於教育的基本主張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應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點。皮亞傑認為,既然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具有規律性,教育就必須按其規律來組織。他指出,“一切理智的原料並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收的,我們應該考慮到每個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而作為教師,其主要的問題只是“去發現符合於每個階段有些什麼知識,然後,用有關年齡段的心理結構所能吸收的方式把它傳授給學生。”如果教師不遵循兒童年齡階段的特點,一味加速學生的發展,只能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第二,教育應該以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和智力為根本任務。皮亞傑指出,兒童的認知不能從外部形成,只能以有機體本身發展來決定。兒童整個認知結構的發展是兒童的自主調節,通過同化和順應的方式來與外部環境相平衡而達到的。只有自我發現的東西,兒童才能積極地將其同化,從而產生深刻印象。因此,兒童的主動性在兒童的整個認知或智力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自我發現的教學,在教學中也愈發重要。皮亞傑強調,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們自己日後能夠發現的東西,會使兒童失去創造力,也不能真正理解這種東西。在皮亞傑看來,幫助兒童發展自主性的最終目標就在於發展兒童的認知結構,也即智力結構。教育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形成兒童的智力的和道德的推理能力。


第三,兒童的實際活動和相互協作在教育中居於優先地位。皮亞傑從其發生認識論哲學出發,把活動與動作看成是支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橋樑,是知識的來源。知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作為智慧活動的動作,不僅僅限於鄰近空間當前一剎那問正在進行中的動作,而且能夠廣泛涉及到遠距離的空間,直接感知範圍以外的事物,可以再現過去以及能按計劃和方案的形式所表現的將來。它所能夠提供的知識,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無窮無盡的。由此,皮亞傑將活動教學法視為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則,強調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並予以證實與否定。同時,為了使兒童所學的每門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體系相聯繫,皮亞傑強調,學校應讓每門課為兒童的探討性活動和發現性活動提供條件,並使這種活動與一定的知識體系相聯繫。

1、我們要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不能照本宣科,根據書本上的知識去教育孩子。比如,在孩子的認知水平還未達到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去教孩子識文斷字。

當然,孩子能夠從小識文斷字,知書達理固然令家長感到欣慰,但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認知能力都能夠達到的,家長也應當對孩子的認知能力適當地進行針對性的引導。

比如孩子從小對音樂比較敏感,那麼我們可以從音樂著手,讓孩子多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或者樂器。有些孩子則對繪本插畫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可以做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開始接觸鮮豔的色彩開始。

2、加強生活技能的培養。要知道,孩子遲早都要進行獨立。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們看來孩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孩子往往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適當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能夠讓孩子潛意識裡對認知有更深的理解。

3、在培養認知的過程中,家長不可操之過急。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應該適當改變教育方式。如果對於認知能力還未達到的孩子,家長不應該急著讓孩子去學習,容易在孩子潛意識裡產生挫敗感。

4、 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孩子的成長,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與孩子的溝通,不僅使親子關係更加融洽,而且可以從親子關係方面出發,促進孩子認知水平的提升。

人只有在認知上滿足與自我滿足時,才會是快樂的。每個人認知的世界都不一樣,因為我們真正留下的足跡不定相同。

是的,每個人的認知大都不相同。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不用擔心過早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式的,針對孩子的階段,做出適當的變化。

伴隨著寶寶生長過程中,他們對人、事物的認知能力越強,主動意識就越強,進而他們的表達能力、交流方面都會比同齡人出現得比較早。那麼,對於嬰兒期的寶寶,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寶寶提高認知能力呢?

當孩子勇於承擔時,是自我的一種成長,也是自我的一種突破。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讓孩子懂得責任,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和過錯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嬰兒時期的寶寶是沒有任何認知的。我們可以通過器官的感覺來幫助寶寶認識這個世界。


視覺訓練

嬰兒的視覺發育在三個月後就能夠逐漸完善。而這時候,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家長們就可以通過一些親子游戲來鍛鍊寶寶,提升寶寶自然感知能力。比如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偶,可以放在距離寶寶眼睛20釐米處,來增強寶寶的視覺觀察能力。


聽覺訓練

許多媽媽在備孕期間會聽些音樂來放鬆心情,利於胎教。在寶寶出生以後,也不例外。我們可以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幫助寶寶感受所處的世界。


觸覺訓練

觸覺有兩種基本形式:口腔感觸、手的感覺。在寶寶1歲以後,手的觸覺逐漸成為主要的探索活動。此時,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玩些小玩具,讓他們更好地去接觸其他實物。


語言交流

不管寶寶是否能夠清晰地發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父母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讓寶寶瞭解自己周圍的一切。一些與寶寶的對話,日常詢問寶寶等,可以通過口型、聲音來加深寶寶的記憶。

總之,寶寶在每個階段,對認知的程度都不一樣。家長應適當調整與寶寶的溝通,針對不同的階段幫助寶寶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


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家長的教育和引導非常重要。父母真正的關愛是懂得適當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成長空間,家長的袒護反而是孩子成長的阻礙。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不僅可以約束孩子的行為,更加會讓孩子有擔當。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闡述『完整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