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每個人都應汲取中華文化的美好一面"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於1924年,1945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54年開始,在臺灣大學任教15年,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如果能夠學會欣賞詩歌,則對於提升我們的性情品質,實在可以起到相當的作用

問:詩詞的根本在中國。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說“詩詞從小就嵌在學生們的腦子裡,會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您也提到過“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感發之生命的長流,而這也就正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貴的寶藏”。請您具體談談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興發感動、陶冶人品之功。

葉嘉瑩:中國詩歌最大的作用就是興發感動。《周禮·春官》裡說教育小孩子一開始就是讀詩,讀詩的程序就是興、道、諷、誦。興就是先要使小孩子對於詩歌有一種興發感動,我覺得詩歌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夠使讀者的心靈有一種感發可以興起。而什麼東西使你感發興起呢?就是你所看到或經歷過眼前身畔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使你感發興起。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詩歌的教育,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說,“小子,何莫學夫詩?”你們這些個年輕人,為什麼不好好讀一讀詩?那時候所謂的詩,還不像我們現在說的李白、杜甫,那時候所說的詩是《詩經》,詩三百篇。“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興,就是讓你的內心有一種興發感動。你看到外界的大自然的景物,你可以有一種感動。辛棄疾說,“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就是說萬物都與我有共同的生命,被大自然感動,那麼人間的事物當然更會使你感動。杜甫的詩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寫的是國家的興衰成敗給你的感動。所以詩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給人感動。《詩品序》上說,春風春鳥,秋月秋蟬,都可以使你感動。至於人,生死離別、喜怒哀樂的感情,你都可以用詩歌來表達,所以詩可以興。

在中國文化之傳統中,詩歌之最寶貴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詩歌可以從作者到讀者之間,不斷傳達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生命。讀詩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而活潑的不死的心靈。我們作為現代人,雖然不一定要再學習寫作舊詩,但是如果能夠學會欣賞詩歌,則對於提升我們的性情品質,實在可以起到相當的作用。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葉嘉瑩的老師顧隨先生的題字

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感發生命與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過了平生種種憂患與挫折

問:您一生“以透過詩詞來介紹和弘揚中華之優秀精神文化為職志”,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您說您的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您為何一直堅守這樣的志意?

葉嘉瑩:我是一個曾經歷過不少坎坷憂患的人,我平生從來未曾萌生過任何成名成家的念頭。我只是一個從幼年時代就對古典詩詞產生了熱愛,並且把終生都奉獻給了古典詩詞之研讀與教學的工作者。是古典詩詞給了我謀生的工作能力,更是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感發生命與人生的智慧支持我度過了平生種種憂患與挫折。我的願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內心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作為一點星火,希望能借此點燃其他人,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熱愛古典詩詞的一點星火。

由於自知“老之已至”,我才如此急於想把自己所得之於古詩詞的一些寶貴的體會傳給後來的年輕人。我曾在為《詩馨篇》一書所寫的序中說:“在中國的詩詞中,確實存在有一條綿延不已、感發之生命的長流。”我們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斷加入,“來一同沐泳和享受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才能使這條生命之流永不枯竭”。一個人的道路總有走完的一日,但作為中華文化珍貴寶藏的詩詞之道路,則正有待於繼起者的不斷開發和拓展。

我能用一種沉毅堅忍的心態來面對和擔荷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我早年所背誦的《論語》《孟子》等書,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曾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問:您說《論語》是您背誦得最熟,也是對您影響最大、受益最多的一本書,並且年齡愈大,對書中的人生哲理也就愈有更深入的體悟。您如何看《論語》等儒家經典?

葉嘉瑩:我們家是很保守的舊家庭,從小沒有送我出去讀小學,請姨母教我們讀書。我開始讀的是“四書”,從《論語》讀起的,也背誦一些詩篇。當時我讀到了《論語》裡面的一句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你如果在早晨瞭解了什麼是“道”,就算你晚上死了,你都沒有白白的來到世界上一場。那時候我是小孩子,覺得很奇怪,這“道”是什麼東西?難道這麼重要?這是我後來慢慢才懂的。

我能用一種沉毅堅忍的心態來面對和擔荷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我早年所背誦的《論語》《孟子》等書,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曾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在艱苦的物質生活中,所想到的是《論語》中所說的“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及“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一種自信與自立的精神和態度。在我看來,不僅詩歌中充滿了活潑的感發之生命,《論語》一書中也同樣充滿了活潑的感發之生命。而我平生讀書的最大的樂趣,就是從所讀的書中,去探求和體會這一份活潑的可以使人的精神提升起來的生命的力量。《論語》一書的可貴之處,就在其語言之簡短,而且可以各自獨立成章。悟到一句話,就有一句話的受用,而且所悟之道可以隨年齡與體驗之不同而與日俱進。雖然因為時代的侷限,孔子的思想也不免有侷限之處,但整體說來,孔子實在是位了不起的哲人和聖者。“哲”是就其思想智慧方面而言,“聖”是就其修養品德方面而言。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南開大學迦陵學舍

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好的辦法報國,我只能把我所體會的、我所傳承的中國詩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養傳給下一代

問:離別30年再次回到故鄉北京,在1974年您曾寫下“卅載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的詩句。其後1979年您從加拿大第一次回國講學,又寫下“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的詩句,表達您回國為祖國的古典文化和教育事業做貢獻的堅定意願。在您心中,“祖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葉嘉瑩:抗戰時期,北平淪陷,老師教我們的詩詞,其實裡面都有很多愛國的思想。我的老師寫了一首小詞,其中有一句“小紅樓外萬重山”,表面上說是紅樓外有萬重山,那個“萬重山”代表的是什麼?就是杜甫說的“國破山河在”。所以我的老師後來說“黃河尚有澄清日”,黃河就是千年一清,它也會有一個澄清的日子,“不信相逢爾許難”,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勝利的。我從小是在苦難之中長大,我關懷國家人民的苦難,這種感情是我從小養成的。

我在臺灣的時候,就一心夢想,哪一年我能夠再回到我的故鄉。杜甫的“秋興八首”裡邊有一句是“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我懷念我的故鄉,我就在想我這輩子還能夠再回到我的老家北京去嗎?所以我每次講杜甫的詩句“每依北斗望京華”,我眼裡邊就會充滿淚水。

我是1974年第一次回來探親的。我非常的高興,難得我離開自己的故鄉30年,現在終於回來了,當時我曾經寫了首2700字左右的長詩,開端說:

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銀翼穿雲認舊京,遙看燈火動鄉情。

銀色翅膀的飛機穿過了雲層,我就隔著雲層遠遠地看到了北京。我看見一片長街燈火,引起我對故鄉許多往事的回憶。我的家就在民族飯店的斜對面。所以我看到這一片長街的燈火,就想那是不是長安街的燈火呢?我一下子就流出眼淚來了。那是因為我真的感動,我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到了故鄉。

1979年當我能回來教書的時候,我也曾經寫過兩首詩,一首詩是說:

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國家要建設,國內有的是人,我是個不成材的散木,但是我懷念我的故鄉,懷念我的祖國。我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好的辦法報國,我只能把我所體會的、我所傳承的中國詩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養傳給下一代。如果我沒有盡到我的力量,下對不起諸位年輕人,上對不起我們前一代的那些傑出的詩人、詞人的作品。

一個人如果能找到你的理想,能夠終身為你的理想而獻身、而努力,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不是眼前的名利得失

問:“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認,過樂觀之生活”。您一直踐行您的老師顧隨先生的這兩句話。面對生死、禍福,您說一個人只有超越了小我生命的狹隘與無常以後,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恆久的嚮往和追求。今天,特別是對於今天的公職人員來說,應該怎樣處理好現實與理想、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義利的取捨?

葉嘉瑩: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生活。要說悲觀,我是經歷過戰亂流離的痛苦的,顛沛流離的生活、死生離別的經驗我是很早就體會過的。我是女孩子,在家裡是受儒家的教育長大的。儒家的教養,所講究的不是說打敗別人,是說你如何持守住自己。儒家的“儒”,右邊是個需要的“需”字,懦弱的“懦”字是豎心旁,右邊也是一個需要的“需”字。這個“需”在《易經》有需卦,是講一種弱德,不是說你要以武力去征服人,而是說你有自己的持守。尤其我是女孩子,所以家裡教給我的是自身的持守,而不是去做一個強者去征服,是弱德之美。“弱德之美”就是孔子的儒家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其實一個人如果能找到你的理想,能夠終身為你的理想而獻身、而努力,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不是眼前的名利得失,那些都是會過去的,那些都是不能長久的。前些年我看到不少人唯利是圖,什麼都向錢看,連廣播、電視等節目也有以賺錢為前提的,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中國傳統的教化是“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如果你真的找到你理想之中的事業或者是工作,你真正的投身進去,你就會從中得到快樂。

一個人在一個崗位,就應盡你的力量把這個崗位做好。我從小第一本開蒙的就是《論語》這本書。所以我的理想、我做人的態度,是以《論語》的教訓為標準的。《論語》上說過,仁者,有仁心的人才可以完成一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如果你內心沒有一種仁心,不但你不能安於貧賤,你還不能夠長處樂,富貴的享樂也是不能夠長久的,很多人富貴了就驕奢淫縱。所以不仁者,不但是不能夠安於貧窮,也不能夠安然地享受富貴。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我希望我們年輕人記住: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過許多的苦難,如果我們不奮發圖強,苦難還會再來

問: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您經歷過淪陷區的種種苦難。您的文章中曾經記寫著說,1937年9月開學後,日偽教育部門要求你們撕掉或者塗黑歷史書上有關中日甲午戰爭的內容等。1943年的《早春雜詩四首》就是您在淪陷中寫的,“驚心歲月逝如斯,餞盡流光暗自悲。故國遠成千裡夢,雪窗空負十年期。”這樣一段艱辛歲月,對您有哪些影響?我們今天應該有怎樣的鑑戒?

葉嘉瑩:在淪陷區中,我父親8年沒有音信,而我母親在抗戰第4年已經去世了,我帶著兩個弟弟在北京。我曾經寫過一首詩,開端四句是:

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

晴明半日寒仍勁,燈火深宵夜有情。


那個時候淪陷中的北平冬天的北風帶著呼嘯吹過來,好像把城都吹得搖動了。這不是說城真的搖動了,而是說在苦難的這種時代,我們國家的這種危亡的情況。“悲笳哀角不堪聽”,日本兵駕著他們的吉普車,在東西長安街上橫衝直撞,播放著《支那之夜》等佔領者的歌曲。當時已經是抗戰的後期了,有時也有一些好消息傳過來,但是畢竟戰爭還沒有結束,我們仍然承受著苦難,所以我說“晴明半日寒仍勁”。我希望我們年輕人記住: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過許多的苦難,如果我們不奮發圖強,苦難還會再來。

不過儘管外面是這樣的戰亂,但是我在淪陷區中關在自己的房間,還有一盞煤油燈,還有一爐火,我就還有光明還有溫暖,也就還有希望,所以說“燈火深宵夜有情”。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今來真喜太平年”,我真是高興能看到我們國家有這樣一個欣欣向上的氣象

問:您曾經寫過一首詩,說“所期石煉天能補,但使珠圓月豈虧。祝取重番花事好,故園春夢總依依。”您出生時中國正處於破碎戰亂之中,分崩割裂。今天的中國走上了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請描述一下您心中的中國夢。

葉嘉瑩:2014年的4月,我參加恭王府的“海棠雅集”,曾經寫過幾首詩。其中第二首:

青衿往事憶從前,黌舍曾誇府邸連。

當日花開戰塵滿,今來真喜太平年。


當年我到輔仁大學女校來讀書,輔仁大學女校就在恭王府。當年恭王府也有海棠,可是當年的海棠花開的時候,我們是在淪陷之中,我現在再回到恭王府看到恭王府的海棠花開,我們已經是如此富強、如此有前途的一個國家了。所以我說“今來真喜太平年”,我真是高興能看到我們國家有這樣一個欣欣向上的氣象。

問: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9月3日您在加拿大通過電視轉播也看了當時的閱兵,能不能講一下當時您的感受?

葉嘉瑩:我生在軍閥混戰時期,經歷了中國的抗戰,所以我知道我們中國能夠有現在的這種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每個人都應汲取我們中華文化的美好一面,像孔子所說的“君子憂道不憂貧”。每個人要常常地反省自己。不是說你看見人家怎麼樣,是你自己從心裡邊想想自己怎麼樣,你有沒有汲取教訓,你有沒有從你自身做起。這是每一個人自己的覺悟,每一個人要從自身做起。


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

葉嘉瑩寄語

要大家能夠記住,貪汙腐敗,足以敗家亡國,應該汲取教訓

問: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杜甫的詩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來表達反腐敗的堅定決心。您對懲治貪腐有什麼建議?

葉嘉瑩:我給你們念一段曲子吧,貪贓枉法的應該受懲罰,不能夠手軟。

67年前,我曾經在報紙上看到刊登的兩套散曲,一套以【正宮·端正好】為開端,題名為《鍾馗捉鬼》,另一套題名《南呂·一枝花》。1948年的時候,我在南京,當時我偶然在報紙上看見,覺得這兩套曲子都寫得很好,我就把它從報紙上剪下來,一直保存到現在。

《南呂·一枝花》就是寫在抗戰中,老百姓流離顛沛的逃亡的情況。宗志黃先生所寫的《南呂·一枝花》是非常真切生動地把老百姓的流離顛沛的痛苦都寫出來了。

抗戰勝利是1945年,我當時剪報是1948年。國民黨從勝利還都,到敗退從南京撤走,不過是三年的時間,為什麼他們敗退得這麼快,就因為他們從勝利的接收就被老百姓諷刺說是“劫收”,就是貪腐。當時我住在南京,物價每天都變動,我排隊去打油做飯,排了很長的隊伍,排到的時候人家卻說油沒有了。我到商場,想買條圍巾,買雙鞋子,整個商場架子上卻都是空的。我們租的那間房子,它的租金不是按每月多少錢來計算,而是說每月付多少米多少面來計算,因為當時物價飛漲。而那個時候蔣經國也發起過“打老虎”的運動,懲治當時的奸商和貪官,最後失敗了。

在國民黨敗退的前夕,宗志黃先生寫的這一套《鍾馗捉鬼》的曲子,就是在諷刺那些貪汙腐敗,那些貪官汙吏,那些奸商。我覺得他寫得非常好。他是在端午節的時候發表的這套曲子。《鍾馗捉鬼》是藉著端午節的這個節日,把那些奸商、貪官比作那些鬼,鍾馗來捉那些鬼。

我認為應該把這兩套曲子都編到中學的課本里,一個是叫他們記住,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如果你不好好地努力,不是說哪一家、哪一個政府的敗亡,全體的老百姓都在其中。一個就是要大家能夠記住,貪汙腐敗,足以敗家亡國,應該汲取教訓。(採訪整理:景延安 施希茜)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