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盈森強勢走高!或受益於工業大麻、人造肉?

美盈森強勢走高!或受益於工業大麻、人造肉?

10月25日,

在A股上市的美盈森開盤即報漲停,

且全天封板,

或受益於“人造肉”這一新業務。

美盈森大跨界、印刷圈內企業大跨界,

從人造肉、工業大麻,

到房地產、教育、互聯網,

再到養牛乳業、養豬、石雕銷售,

跨界的路到底能夠走多遠?

美盈森強勢走高!或受益於工業大麻、人造肉?

美盈森在北京時間10月25日09:26分盤口異動快照,來源:東方財富網

//

美盈森股價突然走高,或受益於“人造肉”這一新業務

//

10月25日,在A股上市的美盈森開盤即報漲停,且全天封板。

在當前並不樂觀的外部環境下,這樣的強勢對一家印刷圈上市公司來說並不多見。

顯然,美盈森股價的突然走高與印刷包裝主業沒有太多關聯,而主要受益於此前的一紙公告。

10月24日,美盈森公告表示,將於11月25日在無錫舉辦“新產品•新經濟——植物蛋白食品發展趨勢主題論壇暨美盈森新產品品鑑會”,邀請與會嘉賓探討植物蛋白食品發展趨勢,品鑑plantmeat 牛肉漢堡(牛肉味植物蛋白肉餅)、plantmeat 雞柳(植物蛋白雞柳)等系列產品。

植物蛋白、牛肉漢堡、雞柳,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家印刷企業的產品。然而,這卻的確是美盈森正在嘗試拓展的新業務。

這裡所說的“植物蛋白”,其實就是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爆火的“人造肉”概念。

此外,美盈森在公告中還提到,與地處無錫的江南大學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由後者利用在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優勢,為實現工業大麻麻籽在人造肉等食品飲料產品中的應用研究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工業大麻種植及產品深加工,是美盈森另外一個正在推進的新業務。

這些年,印刷不是太好搞,不少老闆都琢磨著轉型、跨界。可是,沒有多少人能想到,有圈內企業能一步跨出去這麼遠,又是種工業大麻,又是研發人造肉吧?

印刷企業跨界的路究竟能夠走多遠?

//

美盈森的大跨界,種工業大麻,研發人造肉

//

美盈森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深圳,主要產品為運輸包裝、精品包裝、電子標籤等,是圈內知名企業,還是蘋果公司的包裝供應商之一,實力可見一斑。

早在2009年,美盈森便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是圈內資本意識覺醒較早的企業之一。

上市當年,美盈森實現營收7.0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1.33億元。到2018年,營收升至32.49億元,淨利潤升至4.01億元,9年時間分別增長了3.63倍、2.02倍,走勢相當不錯。

美盈森有多牛?還有兩項指標更能說明問題:2018年,其毛利率、淨利潤率分別為32.40%、12.08%,在非煙包類印刷企業中可謂相當出色。

可為對比的是:同期,圈內大佬裕同的這兩項指標分別為28.50%、11.41%,還要稍遜一籌。

2018年,紙包裝產品為美盈森貢獻營收31.25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達到96.20%,是絕對的創收主力。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純正的包裝印刷企業,卻在2019年出人意料地邁出了跨界的步伐。而且,第一步就跨得相當遠。

5月16日,美盈森發佈公告表示,與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及雲南古耕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署《工業大麻產業發展合作協議》,由美盈森與雲南古耕成立合資公司,在文山州境內實施“美盈森集團工業大麻產業發展項目”。

這個項目手筆頗大,計劃總投資額約5億元,種植工業大麻50萬畝。

所謂“工業大麻”是相對於毒品大麻來說的。簡單說來,工業大麻的有毒物質含量低於一定水平,不具備毒品利用價值,反而被認為渾身是寶,在食品、藥品、紡織、造紙、日化等工業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今年年初,“工業大麻”概念在資本市場突然爆火,相關上市公司都受到資金的瘋狂追捧。

實際上,工業大麻的種植和應用在我國仍受到嚴格管控。

今年3月,國家禁毒委員會便曾發佈通知,要求各地嚴把工業大麻審批關,並聲明:我國目前從未批准工業大麻用於醫用和食品添加。

即便如此,仍有多家上市公司宣佈涉足工業大麻種植、產品研發和深加工。

美盈森與雲南古耕的合資公司於6月初完成註冊,定名為“雲南文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盈森持有70%股權。

在一步跨入工業大麻領域的同時,美盈森還將“人造肉”納入了跨界的目標。後者同樣是資本市場上備受追捧的熱門概念。

今年6月,在回覆有關股民提問時,美盈森有關人士表示:人造肉是美盈森工業大麻產業發展項目重要的產品之一。

在此之前,美盈森已經與江南大學簽署為期一年的合作協議:由美盈森提供技術服務費及大麻麻籽,江南大學為實現工業大麻麻籽在人造肉等食品飲料產品中的應用研究及開發提供技術支持。

如今半年未到,美盈森與江南大學合作的人造肉產品已經實現階段性成果。當然了,離真正實現產品化,並投入市場創造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盈森強勢走高!或受益於工業大麻、人造肉?

//

印刷企業大跨界,從人造肉、工業大麻,到房地產、教育、互聯網,再到養牛乳業、養豬、石雕銷售

//

如果說圈內企業在不同印刷細分市場之間的拓展為“小跨界”,由印刷主業邁步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領域則是名副其實的大跨界。

近年來,隨著部分印刷細分市場的飽和,部分有實力的企業紛紛拓展業務範圍,擴大覆蓋市場空間,小跨界早已見怪不怪。

至於,像美盈森這樣由紙包裝一步跨入工業大麻、人造肉領域的大跨界,雖不多見,但也絕非個案。

只不過,相對於剛剛起步,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工業大麻、人造肉領域,其他一些企業選擇的跨界行業相對篤定。

比如,作為圈內老牌上市公司,界龍實業、陝西金葉、紫江企業均涉足了房地產行業。2018年,房地產業務分別為3家公司貢獻營收2.72億元、9466.48萬元、1.16億元,在各自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19.96%、9.70%、1.28%。

此外,陝西金葉早在1999年就涉足了教育行業,與西北工業大學合辦明德學院。2018年,教育板塊為陝西金葉貢獻營收1.66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17.00%。

從近年來的一系列動作看,陝西金葉對教育板塊顯然寄予厚望:在2018年收購教育軟件企業北京華唐中科科技集團無果而終後,又在今年5月宣佈擬收購山西最大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山西大任國際教育交流有限公司51%股權。

這次收購僅保證金就達到1億元。

與陝西金葉一樣涉足教育行業的還有盛通股份。

2017年1月,盛通股份以4.3億元的對價完成對兒童機器人培訓公司樂博教育的收購。此後,又陸續在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投資和佈局。

2018年,樂博教育實現營收2.35億元,淨利潤4335.80萬元,在盛通股份相應指標中的佔比分別為12.73%、34.92%。

吉宏股份、環球印務的選擇則比較類似。

兩家公司在2016年前後腳上市,又分別在2018年上半年、下半年,以1.88億元、1.32億元的價格收購互聯網廣告公司北京龍域之星、霍爾果斯領凱。

有所不同的是,吉宏股份還佈局了跨境電商業務,環球印務則以1.22億元的價格收購圈內企業北京今印聯70%的股權。前者還是大跨界,後者則算是小跨界。

今年上半年,互聯網業務分別為吉宏股份、環球印務貢獻營收7.90億元、1.99億元,在各自營收中的佔比分別達到56.64%、44.52%。

比上述幾家公司步子邁得更大一點的是東風股份。

2015年,東風股份在澳大利亞收購了具有百年曆史的家族牧場Mcdonald飼養奶牛,後又成立澳洲尼平河乳業有限公司從事液態奶生產。

2019年上半年,乳製品業務實現營收8834.14萬元,在東風總營收中的佔比還不大,為5.37%。但增長很快,同比增速達到84.31%。

上面說到的都是上市公司、大企業。其實,大跨界不是大企業的專利,有些中小印刷廠也進行了嘗試。

比如,在新三板掛牌的標籤印刷企業法蘭智聯,2018年營收只有837.39萬元,卻在2019年初收購了一家從事家禽、生豬飼養銷售的公司,謀求業務轉型。

另一家新三板掛牌印刷企業柯創文化,2018年營收為739.05萬元,更是在幾年前便涉足了青田石雕銷售業務。

//

大跨界幫助企業跨越式成長?跨界的路能夠走多遠?

//

從人造肉、工業大麻,到房地產、教育、互聯網,再到養牛乳業、養豬、石雕銷售,為什麼印刷企業無論大小都有跨界的衝動,而且跨的看上去還很遠?

從最基本的商業動機來說,這不難理解。

但凡是做老闆的,基本上沒有幾個不希望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的。一旦有新的商業機會點出現,那些有能力又有野心的老闆,總會希望將它變成自己的買賣。

當既有業務成長性良好,還有足夠上升空間時,這種慾望可能還會被暫時擱置。一旦既有業務遭遇瓶頸或天花板,大跨界的衝動便會越來越多地轉化為實際行動。

從既有案例看,大跨界的確也幫助有的企業實現了跨越式成長。比如,吉宏股份。

上市之初的2016年,吉宏股份的營收、淨利潤分別為5.70億元、4299.61萬元,到2018年分別達到22.69億元、2.13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達到21.62億元、2.32億元,接近或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這其中,跨界拓展的互聯網業務功不可沒。

再比如,環球印務。

今年前三季度,環球印務營收同比大漲130.23%,達到8.42億元;淨利潤大漲177.35%,達到4466.53萬元,同樣與其跨界收購的互聯網廣告公司密不可分。

既然跨界有這樣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不是有好機會便能上,走得越遠越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吉宏、環球,包括盛通跨界後良好的財務表現,部分原因在於它們以收購作為跨界手段,被收購的企業原本具有完整的團隊和良好的業務基礎。

而且,由於都簽有業績承諾和補償條款,被收購的企業想方設法也要保證業績增長,兌現既有承諾。

如果圈內企業只是憑一腔熱情、一己之力,貿然闖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那會是另外一番場景:沒有團隊、沒有業務基礎,一切從零開始,需要的培育週期更長,潛在的未知風險更多,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完全是未知數。

因為所謂的跨界,一旦走得遠了,便相當於一次全新的創業。既有的資源和經驗積累,有時候不僅幫不上忙,反倒會成為桎梏和牽制。

而且,一旦瞄準的領域過於熱門,圈內企業即使使出渾身本領,怕也是很難佔據主導,因為總會有更加重量級的選手在虎視眈眈。

其實,即使是收購跨界也有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一是被收購企業的業績,是否具有足夠的可持續性;二是新舊業務之間,如何實現互動與融合。

如果沒有合適的交匯點,不同業務就會像兩條平行線各自運行、互無交集。

假如圈內企業跨界都是量力而為,即使選擇的目標領域看上去遠一點,也問題不大。怕就怕,在看上去前景遠大的陌生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卻始終不得要領,而原有優勢業務卻在這個過程中出現萎縮與倒退。

END

本公眾號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公眾號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及應用建議。本公眾號是一個個人學習交流的平臺,平臺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商業目的,如有涉及侵權等,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會盡快處理。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