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遍地黃金,不彎腰去撿,它也不是你的。大多數做不成事的原因是空有一顆熱切希望成功的心,卻有著一具不願動彈的身體。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在職場和個人規劃中,很多人因為"三思而後行"困住了自己,計劃很難執行,事情很少有結果:

  • 選擇大於努力,為了選好方向,不能倉促行動,要三思而後行;
  • 明確目標才能保證路徑正確,沒有明確目標之前,行動大多是無用功;
  • 品質高於一切,追求完美是最終競爭力,不完美還不如不做;

選擇大於努力、明確目標、追求品質有問題嗎?沒問題!但是問題出在了只追求正確,卻忽略了過程。沒有過程,就沒有反饋。沒有反饋,就沒有提高。沒有提高自然沒有成長,自然不可能改變現狀。

再多的戰略和思維也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不立刻並且徹底的付諸實行,到頭來只不過是一紙空談。

為什麼有的人看似資質平庸但反而最容易把事情做成?為什麼有的人手裡有一副好牌最後卻輸的一敗塗地?正確的思維和做法是什麼呢?那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本文內容大致分為以下3個部分:

  • 什麼是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比名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高級在哪裡?
  • 在職場和個人規劃中,為什麼要掌握和運用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新的啟發?
  • 我們應該如何掌握並應用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讓我們更好的把事情做成並且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一、什麼是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比名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高級在哪裡?

什麼是動詞型思考以及行動方式呢?

說簡單點,動詞型思考及行動方式是一種強調以行動為目的的思考和行動方式。按照這個方式來進行思考和行動,能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提升做事的效率,提升做成事的可能性。

經營學大咖湯姆·彼得斯在解釋一些比較卓越的思想家的思考體系的時候提出了這個概念:

"動詞型的思考方式,才是打造經驗而不是事物的核心。我們不關心事物。我們關心的是人,以及人所經歷的各種經驗。"

所謂的動詞型和名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也可以從字面上思考。

同樣是"思考"這個詞語,名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人,側重於思考這個概念,而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人則側重於思考這個動作,思考是一個行動過程。

與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模式相近的一個概念是即刻行動,指的是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採取的及時且有效的行為,是一種強有力的執行能力。

但是動詞型思考及行為又比即刻行動要高級一些,高級在哪裡呢?

即刻行動是一種行為動作,而動詞型思考及行為還包含了思維,什麼思維呢?

執行思維,將執行變為習慣的思維。

當執行變成了思維模式,變成了下意識的習慣,我們就不必再調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告訴自己需要行動,而是自發的、主動的完成計劃,做成事情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在職場和個人規劃中,為什麼要掌握和運用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新的啟發?

一句話就可以回答為什麼需要掌握和運用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模式,這句話就是:

行動,可以優於思考。

行動科學家唐納德·舍恩認為:

"三思而後行"並不一定正確,很多時候甚至是可以"行動先於思考"的。

因為我們的人類的理性動作,是基於高度的技巧、經驗以及複雜的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大多數技能又都屬於隱形知識的範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有能力做到"。

在行動以後進行評估和反思,可能會反過來,發展我們的認知。

那"三思而行"就是錯誤的嗎?當然不是!

兩個概念看似相互矛盾,其實可以同時成立。

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側重的是邊行動邊思考,如果為了追求完美或者擔心失敗而耽誤行動,最終會導致一事無成。

三思而後行,側重的是少而精的做出高概率的正確決策,如果盲動,後果影響重大且深遠,很可能會做無用功,跟目的背道而馳。

所以這需要掌握一個度,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講,第一步是培養立刻就做的思維,而不是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或者害怕,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進而阻礙我們計劃的推進。

度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那如何培養我們的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呢?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仔細看。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我們應該如何掌握並應用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讓我們更好的把事情做成並且提升自身的能力?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只有3個關鍵點:

  • 設立大計劃
  • 細分小目標
  • 結果導向的自我評估

但這3個關鍵點看似簡單且熟悉,但每個關鍵點有一些我們行動起來特別容易忽視的細節或者認知錯誤,下面一一進行說明:

1.目標得設定的大一些,越大越容易接近目標。

說到設定大目標,我們的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王健林曾經1個億的"小目標",咱們的這個大目標,就是跟這個有關係。

賺一個億對普通人來講可能是天方夜譚,但是從王總的角度出發卻僅僅是個挑戰而已,有能力也有實力達到。

我們需要設定的大目標也是這樣的目標,大的定義是給我們帶來挑戰但不突破我們的極限。

如果是接觸過目標SMART的朋友可能會了解目標不能太虛,得需要衡量,如果太大了,就會空了,空了就不好衡量了,為什麼還要定大目標呢?

大目標而不是空目標,比如"我想掙更多的錢"就是空目標,"我現在年入20萬,我想通過明年的寫作副業突破年收入50萬"就是一個比較正確的目標,如果把年收入改成100萬,就是基於自己能力的挑戰性目標,是大目標。

為什麼要設定更大的目標呢?原因就是我們的大腦是懶惰的,如果我們的能力是3,我們把目標設定成為4,大腦會覺得很容易實現,就會遵循以前的經驗穩步提高甚至是停滯不前。

但是如果我們把目標值設定成為8,那我們就尋找不同的實現路徑,改變原來的方式,我們能夠做到8的概率就很大,即便做不到8,我們做到6的可能性也會高於4,所以設定基於自身情況的大目標是個穩賺不賠的事情。

做過銷售工作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個概念,老闆心裡的預期值是15,但是會跟員工設定20的"死任務",完不成就扣績效獎金,最後一般銷售人員能夠完成15或者16的值,甚至還有可能超過20,這樣的過程是激發大腦潛能的過程。

所以,我們以前做不出成績,很可能是目標設置的有點小。科學的大目標更容易激發我們的隱性能力。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2.養成"計劃能夠用檢驗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習慣,並且細分到可執行

上一部分,我們簡單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目標SMART,指的是: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是要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evant)、是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看到這些規則,我們的大腦第一反應是抗拒的,所以執行起來會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像"計劃能夠用檢驗的方式進行表達"這樣的方式來培養細化和執行目標的習慣。

比如把"提高英語成績"變成"我要5到6月每天抽出10分鐘背誦5個英語短句";比如把"我要運動"變成"堅持晚上10點跑步半小時";比如把"我要早睡早起"變成"100天內保證晚10點半上床關閉手機,早睡7點之前起床"

這樣的表達,會逐步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針對結果而規定的明確標準,會方便我們更好的執行及檢驗實施效果。

我們的大腦天生對未知具有恐懼感,所以我們把事情的細節想的越仔細,來自大腦本身的阻力就越小,我們執行的難度就越低。長此以往,我們就能養成"將目標細分到可以檢驗的"習慣,而不用再消耗意志力來逼迫自己執行。

同時,我們還可以基於最終目標倒推執行過程,從執行過程再細分執行細節和目標完成日期,其實這個過程就已經涵蓋了目標SMART的所有方面。

只要我們本著容易實施、容易檢測的原則,無論是目標、方針、戰略,我們都能夠井井有條的進行規劃和推進。具體的計劃和實際可以衡量的行動都能夠產生可見的成果,成果又會幫助我們培養積極行動的習慣,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三思而後行?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才不會做事沒結果

3.以成果導向進行自我評估,建立檢查表,精進提高

美國著名電影導演伍迪·艾倫曾經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失敗過,說明他從來沒有挑戰過。"

如果我們在培養和訓練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時候出現問題或者是執行階段失敗,我們不必懊惱。失敗是正常現象,成功才是稀缺產品。

我們需要通過記錄我們的失敗,只有記錄了,我們才有反省和提高的可能,我們的付出才有價值。

如何記錄失敗並反思提升呢?

我們可以通過3個步驟來進行:

①評估自己並且檢查問題

我在第2個關鍵點的時候,提到了目標細分以及量化到可以檢查的標準,這裡就需要我們通過結果和預期的對比來檢查我們在哪個階段出現了問題。

是目標階段太虛假了?還是執行階段沒有持續?是我們忽略了某些條件還是能力不足以支撐計劃?是經驗不足還是努力不夠?

我們需要根據我們的真實情況以及完成進度和結果進行自我評估,檢查問題,明確出問題出在了哪裡,然後進行下一步工作。

②建立"失敗筆記本"

做完了自我評估及檢查,我們大概瞭解了問題出在了哪裡?

我們將評估和分析出來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分析失敗的原因,是目標設定問題還是執行方法問題,確定主要問題以及根本原因。

記錄這些問題,並附上出現問題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具體做法。這有助於在腦海中建立深刻印象,防止同樣的錯誤再次出現。

③建立檢查表,便於日後精進

如果我們堅持記錄"錯誤",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一些錯誤會反覆的犯,這些反覆出現的錯誤,就是阻礙我們做成事情的根源,也就是我們的弱點。

我們可以將這些錯誤進行歸納和總結,將類似的錯誤進行統一整理,建立一個自己的弱項檢查表,放在醒目的位置,並且定期進行檢查。

到這裡關於"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關鍵點就介紹完了。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不是盲目的進行行動,真正的高手是將行動和規劃合併在了一起,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簡潔、乾脆、有效,這是長期和大量刻意練習的成果。

一開始,我們訓練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時候,難免會有些盲動,但是隻要抓住這個3個關鍵點,多反思,多量化反饋,邊行動邊調整,我們就會減少盲動的概率,真正的將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根植到我們的腦海裡,成為一種精英思維習慣。

知行合一,才能有結果,有提升。


最後總結一下全文

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更值得推崇和實踐。

做與不做是1和0的關係,而做不做的好是1和N的關係,如果沒用執行,那N再多也是無用功,沒用結果。

當我們利用刻意練習將執行變成了思維模式,變成了下意識的習慣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再調用自己的意志力強調行動,而是自發的、主動的完成計劃,我們將更容易做成一件有利於我們成長的事,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上,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結果。

基於此,我們著重分享了培養動詞型思考及行為方式的3個關鍵點,第一是目標得設定的大一些,越大越容易接近目標;第二是養成"計劃能夠用檢驗的方式"表達出來的習慣,並且細分到可執行;第三是以成果導向進行自我評估,記錄失敗筆記,精進提高。

做,才可能有結果。


相關資料:

《贏的習慣》、《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刻意練習》、《只管去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