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怎么样,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名句,关于这篇文章我反正是记不全了,但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背)习(诵),大家永远记住了当局者的凶残,更记住了杀人如麻的“大魔王”,那就是段祺瑞,那我们今天的“睡前讲历史”就来讲讲段祺瑞的故事。

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段祺瑞

上过历史课的同学一想起段祺瑞,自然会想起北洋军阀,部分学霸同学可能还知道他是皖系军阀领袖。是的,段祺瑞是安徽六安人,在合肥长大,所以后人又叫他段合肥。那我们关于段的故事,就从合肥说起。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对,是合肥,不是南京。在晚清,但凡从军的安徽人大抵都进了李鸿章的淮军,段祺瑞的祖父就是淮军的一名总兵,祖父去世后家道中落,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投奔北洋舰队的族叔,一块钱起家的段祺瑞由此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段祺瑞执政纪念币

1885年,李鸿章开办了北洋武备学堂,20岁的段祺瑞以优异的成绩(有人说是全国第一的好成绩)成为第一期预备生,进入炮兵科。为什么说不是全国第一呢,因为如果全国第一的话,李鸿章早就认识他了,中国人嘛,只知道第一,很少关心第二(放心,我不会举世界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的故事)。

在一场小雨中,李鸿章来北洋武备学堂视察,由于演练成绩突出,段祺瑞得到了李中堂的的召见。这自我介绍一开口,合肥乡音就让李中堂记住了这位年轻人,并决定把他当做淮军新生代的希望进行重点培养。于是,第一批赴德的中国留学军事生四人中,段祺瑞居首。

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段祺瑞学到了真本事,期间李中堂在百忙之中还两次亲笔回信给这位小老乡,勉励他精学苦造,报效朝廷,回国后在北洋军械局任教习,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而淮军也渐失历史地位,段祺瑞感到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报效。

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

历史就是这样,一股势力沉下去,一股新的势力就会浮上来。到了段祺瑞30岁那年,辉煌就这样开始了。

1895年,清政府决定培养新军,袁世凯拿到小站练兵权,网罗全国“宿将及有根底之学生”,段祺瑞和众多精英一起,加入新军,开启了北洋风云,他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人称北洋之虎。因他在小站任炮营统带,兼随营学堂总监,麾下虽只有不足两千名炮兵,不足一百门炮,却是中国第一支装备正规的炮兵部队,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炮兵司令”。

此后,段祺瑞步步紧跟袁世凯,帮他带兵、练兵,镇压义和团,同革命党斗争,直到协助袁登上总统宝座。

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辛亥革命中的炮兵

如果说三一八是段一生最大的污点,那他一生最值得炫耀的功绩就是三造共和,一造共和是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指示下,联合全国将领发电给紫禁城,让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后,段祺瑞发誓永不相见,在家闭门不出,并说了这么一句义薄云天的话“袁公于我有知遇之恩,我不反他,但必反帝制!”最后病危的袁世凯在段祺瑞面前签下了退位诏书,此为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就更有意思了,本来黎元洪大总统和段祺瑞总理发生了府院之争,结果黎元洪叫来了辫子军张勋帮忙,结果张勋反客为主导演了一出清帝复辟。又是段祺瑞联合冯国璋,赶走了张勋。三造共和,四任总理,在1924年北京大学学生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内大人物”票选活动中,他与胡适并列第四,名列孙文、陈独秀、蔡元培之后。

被鲁迅先生点名的段祺瑞,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大魔王吗?

电影建国大业中,赵本山饰演段祺瑞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向抗议学生队伍开枪,死亡四十七人、受伤200余人,这就是有名的“三一八惨案”,关于这个事件后面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他当时不在政府,或者事后长跪不起,终生吃素谢罪,这样都不可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为此负责,实际上三一八惨案后第二天,61岁的段祺瑞主动辞职,从此走下历史舞台。

1936年段祺瑞在上海病逝,死后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其中梁启超的评价最为中允,“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趣闻

在民众的眼里,段祺瑞还有个“六不总理”的外号,即不贪,不卖(官),不抽,不酒,不嫖,不赌。他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下围棋,虽然没有什么钱,但还是养了一批棋手陪他下棋,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日本“昭和棋圣”的吴清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