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前先給臟器洗個澡,不洗不知道一洗嚇一跳

燈塔預約掛號app——北京統一掛號平臺,專掛北京地區醫院的號源,手機輕鬆實現預約掛號,就醫方便快捷。(手機各大應用平臺均可下載)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深秋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迎來了明顯的降溫過程。經歷了夏天和夏秋之交的悶熱天氣,我們的身體通常會聚積不少溼熱之邪,這些“毒素”潛藏於體內便會埋下禍根,使冬季變得容易生病。因此,趁著還未入冬,給身體來一次大清洗,驅除體內毒素,守住正氣,為冬季儲備能量。

入冬前先給臟器洗個澡

清肺。進入深秋,霧霾天氣“重裝上陣”,肺臟首當其衝面臨考驗。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多做深呼吸,不僅能增加肺活量,增強肺功能,還可將肺部汙濁之氣排出。人在每次呼吸時,肺內都會有殘餘的廢氣無法排出,而這些廢氣“毒素”只需幾個深呼吸,便能排出體外。每日凌晨3~5點是肺臟的排毒時間,哮喘咳嗽等疾病此時容易發作或加重。為防止出現“關門留寇”的情況,我們不應一咳嗽就服用止咳藥,以免抑制肺部濁氣的迅速排出。正確的做法是,通過主動咳嗽、咳痰來將“毒素”排出,但患有高血壓病、肺大泡、嚴重心臟疾病的病人不要主動咳嗽,以免出現意外。同時,為了讓我們的肺更加清爽,平時大家應適量運動,讓汗液帶走肺內的毒素。洗熱水浴、泡溫泉也可起到出汗的效果,沐浴前可在水中加一些生薑和薄荷精油,這樣能使汗液分泌得更暢快。不宜進行上述活動的老年人,可用拇指和食指用力按壓合谷穴,來幫助肺臟排毒。

入冬前先給臟器洗個澡,不洗不知道一洗嚇一跳

清腸胃。秋季天氣乾燥,加之現代人嗜酒、嗜食辛辣食物,極易形成胃火,表現為口乾口臭、牙齦腫痛、便秘等。清胃火,給大家提供一個日常簡便易行的方法——喝蘿蔔汁。中醫認為,蘿蔔性味辛、甘、涼,歸肺、胃經,有胃火者可榨汁飲用。此外,天氣漸涼,人們運動量減少,腸蠕動減緩,容易發生便秘。中醫認為,宿便不能及時排出,腸內集聚的毒素會透過腸黏膜進入人體,帶來健康隱患。建議便秘者可以多食用獼猴桃、火龍果、香蕉等潤腸通便的水果,以及含有高纖維素的蔬菜和主食,如菠菜、南瓜、油菜、紅薯等,也可以自己在家熬製五穀雜糧粥,早晚溫服。

入冬前先給臟器洗個澡,不洗不知道一洗嚇一跳

清肝。秋季燥邪偏盛,人們常常會表現出心情煩躁易怒、口腔潰瘍、口乾、尿黃等症狀,這是肝火旺的表現。秋季清肝火,建議服用代茶飲,平日可用金銀花、合歡花、菊花、玫瑰花泡水喝。同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通過自我調節清肝火:遇事要保持平和的心態,用寬容之心待人接物;形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肝臟的工作時間,11點前最好上床睡覺,不要熬夜;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果,少吃辛辣等容易上火的食物;進行戶外運動,太極、八段錦等傳統運動對於舒緩心情、清肝火具有很好的作用。此外,也可以通過“刮肝經”的方法來排肝毒。具體方法是:用掌根從內側大腿根部推至膝蓋處,或握拳用四指的關節向下推,每次推300下。如果覺得皮膚疼痛,推摩前可塗些潤膚油。

清腎。秋季溼熱之邪易傷及腎陰,使得腎臟蒸騰氣化功能失職,溼邪無法祛除,致水液聚積,表現為眼瞼、四肢水腫,下肢浮腫尤甚。秋季養腎,要從腳做起,因為腎經起於足底,而足部極易受寒氣侵襲。因此,深秋開始,要注重足部保暖,睡覺時不要把腳露出被外,不要赤腳在冰涼的地板上或潮溼的地方行走。足底有許多穴位,如湧泉穴,睡前可以多按揉幾下。此外,由於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溼熱之邪還會通過腎臟下注到膀胱,出現“淋症”(即西醫的尿路感染),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所以,這個季節,建議大家多飲水、勤排尿,促進溼熱排出。如果溼熱之邪已經傷及腎陰,可在飲食中配以利尿消腫的中藥,比如茯苓、白朮、赤小豆等。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洩。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洩,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溼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喝飲料,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的糖類容易導致發胖,在冬季,過多飲用飲料會損傷脾陽,導致消化不良。同時有些飲料還含有大量氣體,飲後容易導致腹脹。故在冬季不可過量飲用白酒,不可多喝寒涼飲料。其實紅酒作為最天然的健康飲品,具有美容養顏之功,可作為冬季養生佳品。另外紅茶味甘,性溫,善蓄陽氣、生熱暖腹,可以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還具有祛油膩、開胃口、提神之功,非常適合冬季飲用。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鍊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總之冬季養生應遵循一個“藏”字,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季的“春生”做好充足的準備。

冬季養生 藏腎護陽平安過冬

早睡晚起,藏腎固陽

中醫養生家認為,腎屬水,開竅於耳和二陰,“其味為鹹,其華在頭髮,其液為唾”,功能為藏精,主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和水液代謝。

入冬前先給臟器洗個澡,不洗不知道一洗嚇一跳

冬天,腎臟像水一樣開始潛藏、凝滯,人體陽氣內收,精氣固藏,所以毛髮黑潤、牙齒堅固,腰背挺直,反應敏捷,耳聰目明。若封藏不固,精氣就會流失,出現發枯齒搖、耳目失聰、喘息咳嗽、腰膝痠軟、二便失常等不良現象。

順從自然界的規律,人才能不干擾自身潛伏的陽氣。冬季,天黑得早、亮得晚,就應該提早入睡、等到日光較為充足時再起床。青年人可以從深秋開始,堅持用冷水洗臉,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老年人要避免在大寒、大風、霧露中鍛鍊,避免受寒,謹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冬季進補,因人而異

冬至後,陰氣開始消退,陽氣開始回升,在閉藏中含有活潑的生機。趁此時進補,藥力易於積蓄併發揮效能,是調養虛弱病症的最好時機。

冬季進補的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食補,一類是藥補。陽氣虛弱、氣血不足的老人及身體虛弱的病人,推薦用食物補益,如羊肉性溫熱,可溫補強壯;雞肉偏甘溫,可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牛骨髓、蛤蟆油(別稱雪蛤膏)等,則有壯陽的作用。

陰虛的人,常表現為咽乾舌燥、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等,可以吃鵝肉、鴨肉進補。鵝肉性味甘平,鮮嫩鬆軟,清香不膩,有“利五臟,解五臟熱,止消渴”的作用。鵝肉燉蘿蔔可大順肺氣,止咳、化痰、平喘,所以自古就流傳著“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鴨肉性甘寒,有益陰養胃、補腎、消腫和止咳化痰的作用,同海帶燉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和竹筍燉食,可輔助治療老年人的痔瘡。此外,鱉、龜、藕、木耳等,也是陰虛老人冬季進補的有益食品。

一般身體虛弱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加服一些瘦豬肉、牛肉,以及牛奶、雞蛋、豆漿、紅棗等,有扶正祛邪之功。但像魚翅、海參、燕窩等補品,價格昂貴,從營養角度來講,未必與其身價相稱,因此不要盲目迷信而進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