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前幾天,女兒幼兒園開家長會,主要就一件事,園長告訴我們,現在孩子3歲了,正是培養

人格的關鍵時刻。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會重視這方面的培養,也希望家長能夠配合,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

有種說法認為,一個母親可以影響三代人。雖然三代人有些誇張,但一個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兩代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拿破崙說過,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

楊絳說:“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興趣和自覺,在不知不覺中受教。”

霍思燕是公認的好媽媽,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相處得十分融洽,彷彿朋友一般。霍思燕從來不會用自己家長的身份去強迫嗯哼,如果嗯哼做錯事,霍思燕也不會大聲責罵他,而是會耐心地給他講道理。一次,嗯哼光著腳在家裡跑,被地上的玩具紮了腳,嗯哼疼得放聲大哭,並一氣之下把玩具扔到很遠的地方。霍思燕聽到哭聲連忙跑過去安撫嗯哼,待到嗯哼不哭了,才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亂丟玩具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說不定下次還會被玩具傷到。正是在霍思燕這樣的教育下,嗯哼也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小朋友,在節目裡也是各種實力寵媽,又是主動幫媽媽揉受傷的腳,又是擔心媽媽感冒而做主將媽媽要的冰咖啡換成“熱美式”,還從不吝嗇對媽媽的愛和誇讚。霍思燕用自己的高情商,打造出了一個同樣高情商的暖男小王子,不得不說,在孩子的成長中,媽媽起決定性的作用。這樣教育孩子,有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人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這樣的好媽媽,教育出的孩子,又怎會差呢?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那到底什麼是人格呢?

據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50多種,人格的現代定義也有15種之多。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徵,這些特徵的總和就是人格。

那麼,什麼又是健全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特點是什麼?

奧爾波特認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7條標準:1.專注於某些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是一個真正的參與者;2.對父母、朋友等具有顯示愛的能力;3.有安全感;4.能夠客觀地看待世界;5.能夠勝任自己所承擔的工作;6.客觀地認識自己;7.有堅定的價值觀和道德心。

羅傑斯認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5個具體的特徵:1.情感和態度上是無拘無束的、開放性的,沒有任何東西需要防備;2.對新的經驗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自由地分享這些經驗;3.信任自己的感覺;4.有自由感;5.具有高度的創造力。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據調查:全國4~16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高達13.97%,社會適應問題的檢出率為23.46%。其主要原因是早期心理和行為干預機制不良,健全人格培養意識不夠。

影響人格培養的三大因素:

1家庭教育

人類的行為規範和規矩的形成也有自己的敏感期,如早期不養成健全的人格傾向,長大後人格就會畸形發展。許多不同的精神病症,以及暴力攻擊、濫用藥物、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追溯原因大多都是幼年時有受虐的經歷。

張愛玲小時候父母離異,她一直是和父親一起生活。母親雖然在她4歲那年就遠渡重洋,但依然會過問她的教育問題。在孩童時代,母親是張愛玲心目中的女神,她十分渴望和母親一起生活。16歲那年,母親想讓她出國,但父親強烈反對,還在毒打她之後將她軟禁起來。後來,張愛玲想辦法逃脫,並如願以償出國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然而,真正和母親生活在一起了,張愛玲才發現母親並非自己想象得那麼好。張愛玲的母親性格暴躁、自私,對張愛玲要求十分嚴苛。如果張愛玲無法達到母親的要求,就會受到母親的斥責;如果張愛玲反應遲鈍一點兒,就會被母親罵為“豬”;即便是張愛玲生病了,母親也毫無憐惜之意,反而罵她活著就是“害人”。張愛玲回憶說,母親雖然在教育上舍得為自己花重金,但在日常相處時,母親的態度深深傷害了她。她對母親逐漸由愛生恨,甚至她母親去世時也沒有去看一眼。張愛玲說,知道自己冷酷無情,忘恩負義,反正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因為自己與母親的這段經歷,張愛玲甚至不敢生孩子,她害怕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會延續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其實,現在有很多母親都和張愛玲的母親一樣,雖然內心是愛孩子的,但在與孩子相處時卻常常無法控制情緒,不能友好地處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考試沒考好,就對孩子一頓斥責和否定;孩子沒能比過別人家的孩子,也會對孩子一陣冷嘲熱諷。這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很大傷害,最後直接反映在孩子的性格和情商上。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著名作家汪曾祺就十分幸運地擁有一個有趣、開明的父親。據汪曾祺講,他的父親經常常說:“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十幾歲開始就抽菸、談戀愛,他的父親知道後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會在自己抽菸時也給汪曾祺一根,在汪曾祺絞盡腦汁寫情書的時候在一旁瞎出主意。汪曾祺就是在父親的薰陶下,變成了一個幽默、通達的人。他說:“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可見,家庭教育有多重要。

歌德在閱盡世間繁華與悲苦後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彼此肩並肩成長。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2學校教育

片面追求升學率,不注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成績成為對學生的唯一評價標準。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大約有1/5兒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情緒或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缺乏自信、與同齡人或成人交往困難、吸菸、酗酒、吸毒、過早的性行為、少女懷孕、離家出走、自殺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得到適宜處理和治療的人數還不足1/5。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學校與家庭互相推卸責任,可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樣重要,就像天平的兩邊一樣,缺一不可。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3社會教育

一位犯罪學家指出,罪案的總數被揭露到四成時,犯罪者就會袖手觀望,不敢隨便下手作案;犯罪被揭露到一半以上時,膽小的犯罪者就得另謀出路;犯罪如被揭露到八成以上,罪犯只有投案自首或潛伏他鄉。由此看來,社會對犯罪懲罰效應的高低與犯罪率密切相關。

如果犯罪的成本太高或者孩子無法承擔,孩子也不會輕易伸出罪惡手。

最近發生的,大連13歲男孩將10歲女孩殺害的案件,網上評論沸騰,如果不是犯罪的成本太低,未成年人又怎會屢屢犯案,人都有劣根性,需要約束。

人格,似乎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但實際上,如果對人格略有所知的話,我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人格”。

一個孩子樂觀自信,不怕失敗,活躍而有創造力,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個孩子沒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動攻擊他人,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

霍思燕榜樣育兒:沒有什麼比孩子人格健全更重要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他的人格,那他就真的一無所有了。內心的安寧和自我的滿足也全部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生命不是卑微的,而是偉大的。即使生命是卑微的,那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上帝在創造生命之時是充滿了光榮與夢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