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角度下的融合教育該怎麼做?

能和普通孩子在一起學習成長,幾乎是我們每一個ASD兒童家長的“終極目標”。不過,什麼水平的孩子可以送進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家長們還是很迷茫,所以今天我們來講一下融合教育

不同角度下的融合教育該怎麼做?


影響融合教育的因素

我們先來看一下影響孩子融入普教的一些因素。

首先,老師的素質問題:一般幼兒園的老師都是幼師專業畢業,基本沒有接觸過特殊教育。

其次,是社會接受度的問題:很多幼兒園不接受ASD兒童,很多家長也不願接受自己孩子和ASD兒童同班學習。曾經有個ASD兒童家長就非常直白的跟我說:“別看我老大是自閉症,那我也絕對不會讓我家老二去和別人家自閉症孩子在一個班裡上課。”

第三,ASD兒童自身的問題:

● 認知落後太多——跟不上。

● 社交障礙——被孤立。

● 有問題行為——被排斥。

● 團體能力不足——干擾老師上課。

而且上訴的這些問題還是相互增強的:

由於跟不上,於是就更加無所事事。閒置的時間一長,就會出現更多的自我刺激,於是會引發小朋友們的排斥,和其他家長的投訴。

在這樣的環境下,融合的意義沒有起到不說,我們的孩子還會遭到各種打擊,導致程度越來越重。

我們身邊也不乏出現那種硬往普教裡塞,結果把孩子弄得越來越嚴重的案例?!

所以,這樣的融合,不要也罷。

不同角度下的融合教育該怎麼做?

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

我相信,受社會接受度影響,國內絕大多數的地區都難以實現理想的融合教育。

那麼,對於我們來說,這種“夾縫”中的融合教育如何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呢?

首先,我們需要確認,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做融合。

換位思考一下,你若是個幼兒園老師,你能接受的“下限”是什麼?最起碼孩子不能有明顯的問題行為,別在上課的時候尖叫、亂跑、攻擊別人是最基礎的。

然後,基礎的團體技能。很多孩子的個訓能力和團體技能脫節,需要注重訓練這個部分。

再然後,得有至少同齡孩子6、7成的基礎理解能力。能明白老師所講內容。

最後,基礎的生活自理得有。

以上這些或是班主任有特教經驗還好。可要是都沒有,那應該就是普通幼兒園老師能接受的底線了。

不同角度下的融合教育該怎麼做?

特教團隊的建議

經過一些特教團隊試驗,最終量化了一部分標準(不具有普適性)。

當然,不同年齡的班級對孩子的要求標準是不同的。以幼兒園中班為例(3.5-4.5歲),ASD兒童的VB-MAPP里程碑評估需要在140以上,障礙評估需要在25分以內,而且不得有達到或超過3階的障礙。而其中“自我刺激、負面行為、多動”這三項障礙不可達到或超過2階。但不是低於這個標準的孩子就無法進行融合教育。而是低於這個標準的孩子,融合教育就不是對他來說最好的教育安置了。硬塞進去做融合,除非有足夠的支持,否則對孩子弊大於利。

另外,除非幼兒園允許陪讀,否則,最好的辦法不是搞定班主任,而是搞定班裡的某個“小夥伴”!尤其是那種喜歡打抱不平的小姑娘(幼齡的女孩往往比男孩發育的更快),如果能發展出來一個當咱們孩子的小夥伴,那效果甚至比我們陪讀還要好。

最後,還是要多說一句,雖然有些扎心:孩子不到那個能力,別冒然的送進普教,否則滿足的就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虛榮心,而坑了孩子。

影響融合教育的因素

想要融合需要具備的能力

特教的建議

慎重考慮如否進行融合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