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來源於華子Lab ,作者華子Anthony


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 軟件 / 產品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這幾年特別火,引發了一波智能物聯網設備的熱潮。參與的廠商非常多,有all in的,有卡位的,有跟風的,有瞎撲騰的,不一而足,熱鬧非凡。

那麼,如何才能做出成功的IoT產品,成功的IoT廠商都有什麼特質?

請泡好清茶一杯,且聽筆者道來。

作者:華子,原天涯社區執行總編,現為自由撰稿人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全文共 2645 字 4 圖,閱讀需要 6 分鐘

區分IoT產品和普通電子產品的一個關鍵,主要是看該設備是否能連接網絡,並可以遠程操控。

也就是說:IoT產品首先要有一個智能操作系統,並且能與手機App、PC軟件或者其他計算設備相互通信。

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 軟件 / 產品


圖片來源《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中國經濟信息社


從應用場景上,IoT產品可以分為智能生活(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辦公以及智能汽車等幾大類。

其中,智能生活概念下的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等相對成熟併為大眾所接受。

智能穿戴則主要有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等,而VR/AR頭盔,目前尚處於自娛自樂階段,其IoT屬性並不強。智能辦公和智能汽車主要是to B的業務模式,我們不作為討論重點。

從交互性上,可以分為強交互產品和弱交互產品兩大類。

這裡的交互是指IO(輸入輸出),輸出設備主要包括屏幕、喇叭等,輸入設備則包括觸摸屏、鍵盤、鼠標(遊戲杆)、麥克風、攝像頭等。在這裡,我們把帶有屏幕(太小不能顯示覆雜圖像的不算)以及支持語音交互的產品,都歸類為強交互產品,例如:智能電視/盒子、智能音箱等。

把其他的產品稱為弱交互產品,例如:智能路由器、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智能手環等。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屏幕的重要性。

屏幕爭奪戰,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搶佔用戶時間和心智的主要戰場;而語音交互,作為比鼠標鍵盤更貼近人類自然交互的方式,在AI(人工智能)加持之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什麼要做以上分類,這是有原因的,下文見分曉。

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 軟件 / 產品


以智能音箱為例,這是一個連年翻番,年銷量已經逼近一億大關的大市場。

從海外來說,前三名是亞馬遜、Google、蘋果;從國內來看,前三名是阿里、百度、小米,這六大廠商目前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其中,亞馬遜、Google、阿里、百度都是互聯網軟件公司,而蘋果、小米雖然是硬件公司,但他們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和很強的軟件實力。

如果我們再分析一下盒子的市場,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而智能汽車,目前則是Google、蘋果、百度,以及自己玩的特斯拉領先。前三者都是為汽車廠商提供開放的智能汽車系統平臺以及自動駕駛技術,自己並不生產汽車。

可以看出:強交互的IoT產品基本上都是軟件廠商或者軟件實力很強的硬件廠商的天下。

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 軟件 / 產品


圖為智能音箱出貨量數據,by Strategy Analytics


在弱交互產品市場,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既有傳統硬件廠商,也有互聯網創業公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真是美好的大同世界。

以智能門鎖為例:這是一個銷量達千萬級的大市場,加入戰團的廠商保守估計不低於1000家。

在B端市場,公寓、酒店、民宿和租房市場都已形成剛需,遠程管理、出入記錄等系統功能解決了客戶痛點,基本上非智能門鎖不選。

在C端市場,也已經逼近5%滲透率的爆發點,僅僅無需隨身攜帶鑰匙這一點,就已經使其成為新裝修家庭的首選。

由於智能門鎖的安防特性,除了產品和品牌,線下渠道和銷售力對銷量有很大的影響,品牌集中度相對較低,但也逐漸有向頭部集中的趨勢,市場窗口期稍縱即逝。

IoT 廠商成功三因素:內容 / 軟件 / 產品


圖為智能門鎖品牌分佈,青銅資本製作


綜上分析,要做出成功的智能IoT產品,有三條道路:

道路一:軟件和內容生態先行

由於強交互的IoT產品以智能操作系統為基礎,對軟件應用、雲以及AI都有很高的要求,軟件的體驗成為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硬件退居次要地位。

這就要求廠商必須在軟件研發上有重大投入,開發受歡迎的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快速迭代升級,並建立良好的內容生態,才能抓住用戶痛點需求,形成口碑並打開市場。

由於IoT產品的關鍵特性是遠程操控和交互,即使我們不做操作系統,也要通過應用軟件/雲形成統一的生態系統。

當用戶購買兩個以上我們的產品時,將形成1+1>2的網絡效應,用戶買我們的產品越多,體驗越好。

道路二:找到一家IoT行業的微軟

如果我是一家硬件公司,我天生就不擅長軟件,更遑論操作系統,我就沒有出路了嗎?

也不一定。

我們可以看看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在初期,大型機乃至小型機時代,軟件和硬件通常是一體的,一家企業什麼都要做。

但是到了微機(個人電腦)時代,IBM創造出兼容機模式,從而使得微軟和Intel主導的Wintel生態大獲成功,這也給了聯想、惠普、戴爾等PC廠商寬廣的舞臺。

在IoT時代,有沒有一家微軟,或者若干家微軟,專門研發系統和軟件,自己並不生產硬件呢?

完全是有可能的,並且長遠看這種分工也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看到:亞馬遜、Google其實都是非常願意硬件廠商使用自己的系統的,Google以Android和Chrome一統天下的夢想就不用說了,亞馬遜的軟件Alexa和硬件Echo也一開始就各自獨立。

從國內來看,百度的Doer系統,阿里、科大訊飛的系統和軟件,也早已做好了開放給硬件廠商的準備。他們自己做硬件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快速佔領市場,就如同Google做Nexus/Pixel手機,微軟做Surface電腦都更多是為了給行業打樣。

總體而言,這些公司都是更擅長軟件,也很可能是更希望專注於軟件的。

但是,畢竟這種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對大廠商來說,真的有決心all in一家的系統,共同打造全新的IoT產業生態嗎?對中小廠商而言,這不失為一個最佳選擇。

道路三:從弱交互產品切入

我們看到:對於弱交互的IoT產品,系統和軟件的重要性相對較低,在這個領域,傳統硬件廠商和跨界硬件廠商都有大量的機會。

如果從一個產品試水成功,再切入更多的產品,也不失為一條好的道路。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智能物聯網設備,S和I是關鍵——也就是說,軟件很重要,不在軟件上投入,最終都是要被市場淘汰的。

即使我們使用第三方的標準操作系統或者AI系統,我們也需要在應用軟件、雲等領域,有某一項或者多項具有獨特優勢,以優秀的體驗吸引用戶,形成產品口碑和品牌,才有可能保持長期的成功。

SIoT,T佔三分之一,S和I佔三分之二,這大約早已給我們指明瞭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