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中國含金量最高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是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瘧疾是世界性的流行病,一旦感染危害嚴重。全球眾多國家中每年大概就有三億多人感染瘧疾。青蒿素的發現為抗瘧找到了一劑新藥,也為在尋找抗瘧藥的路上開闢出了一條新的途徑。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出生於浙江寧波的屠呦呦,名字來源於《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父親也是位大夫,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書的小閣間,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旁邊擺本書看,這是她醫學夢萌發的溫床。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屠呦呦,偶爾為父親做幫手,心裡不由對中草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對她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屠呦呦在年幼時便表現出的個性特徵是,對於她自己喜歡的事情,都會盡力去堅持做。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默默無聞從事研究50年

1951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的屠呦呦進入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而之後的五十多年裡,她幾乎全部時間都貢獻給這份工作。五十年如一日,讓屠呦呦的執著有了成效。

早在1960年,東南亞戰場中,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性。為了幫助北越政府"打擊美帝",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受軍事任務"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時值越南戰爭,促使國際上迫切尋找新結構類型抗瘧藥。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藥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81歲高齡獲得生物醫學最高獎

1971年10月4日,在失敗190次後,抗瘧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終於被屠呦呦課題組發現。並在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醫學獎臨床醫學研究獎,81歲的她獲得了當時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跟據WHO相關資料顯示,每天大概有3000個嬰幼兒童死於瘧疾。為方便兒童使用,屠呦呦利用青蒿素製成口服式片劑,製作簡便價格便宜,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屠呦呦還於1973年首創其還原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製成"雙氫青蒿素栓劑",方便為兒童直腸用藥。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三無"科學家登上世界領獎臺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她對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這位無留學經歷、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走上世界的領獎臺,作為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員一鳴驚人。

在2019年9月,屠呦呦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得到了國家的肯定。

屠呦呦對於青蒿素的發現,帶動了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也促使世界上更多國家和醫藥科研人員對青蒿素展開進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非留學非博士非院士,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研究50年終獲諾貝爾

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藥,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藥指出方向。青蒿素是當前中國被國際承認的唯一創新藥物。現在世界多國均已廣為應用,產生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屠呦呦曾說:"我在這個藥物上做了一輩子,非常希望它能物盡其用"。從1960年開始,屠呦呦用了五十年的時間,堅持在研究青蒿素的道路上不斷挑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