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作者|梦情



张爱玲的一生太绚烂了。

不管是流传于世的几十部惊世文学作品,还是她那引人惋惜的3段爱情故事。

她到底是个不俗的女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恋爱观。在乱世之下,不顾流言和汉奸胡兰成一纸婚约,和导演桑弘没有公开关系,但是有过一段短暂而热烈的别样爱情,最后远嫁国外,和大她29岁的赖雅共度11年夫妻时光。

有才情的爱情,总是别致的。张爱玲没有像普通女人一样,拥有过炙热真诚的爱情,她虽拥有过3个男人的爱,但爱情之路一直曲曲折折,开始的美好,到结束的惨败。

可以说,张爱玲一生都在爱里漂泊。

但往往提到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便能想到胡兰成,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仅有3年,大多时间还是异地分居状态,但是张爱玲最爱他,却也最忘不了他。

这些都可以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显现,张爱玲人生的后三十年之中,无夫无子,潜心创作文学作品,但更多作品作品都是在走之前的思路,大多数都是在怀念和胡兰成的爱情。

可见,她最爱的终是胡兰成。

胡兰成沾花捻草,渣得明目张胆,没有像承诺的那样,给予张爱玲现世安稳的幸福,为什么张爱玲偏偏对他念念不忘呢?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01

胡兰成引领了张爱玲的爱情

胡兰成到底是张爱玲的初恋。张爱玲文学巅峰时期是22到31岁,而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发生在24到27岁,文学和爱情刚好重叠。

青春最好的几年,张爱玲是极幸福的,一边写文章,一边谈恋爱。

胡兰成虽渣,终归是个才子,不管是爱情还是文学,他都能给予张爱玲灵魂上的深刻交流。

当时的张爱玲因为受家庭的影响,童年并不幸福,常年宅在家里写文章,她想依靠祖辈的优良基因,在年轻时出人头地。

张爱玲是非常喜静的人,也并不喜欢跟陌生人交流,可是偏偏胡兰成年龄大她15岁,十分成熟有才情,还非常主动。

往门缝里塞纸条,初次见面就表现对张爱玲的喜欢。张爱玲是个聪明人,她对男人的心理了解至深,她明白胡兰成的用意,也自然地深陷进去,毕竟一个躲在深闺里的青春女孩,哪里抵挡得住成熟男人的求爱。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一开始就过于卑微。在她送给胡兰成照片的后面,写上了那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仓央嘉措说过一段话:和喜欢的人,做开心的事,别问是缘是劫。而无论是缘是债,是悲是欢,是甜是苦,我都愿去尝试,去开始。

她真的做到了不问结果,明知道胡兰成有妻室,还是义无反顾和胡兰成结为连理,没有婚礼仪式,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一纸婚书,登报展示,便是自许终生了。

在她最美的年纪,选择和一个大她15岁的已婚男人结婚,这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少女的做法,也是随心所欲的才女的行为。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过的一句话: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年少缺少家庭关爱的张爱玲,在胡兰成那里得到了爱情和亲情。张爱玲说读书的钱都是从母亲那里借来的,胡兰成听后便接连一箱子的钱,往张爱玲的住处送。

不管是生活,还是精神,还是物质,胡兰成确实满足了张爱玲所有的幻想。年少时的爱,那么炽烈,那么精彩,那么美好。

所以即使是过了几十年,在张爱玲阅尽千帆之后,还是对胡兰成情有独钟,那份怀念深藏心底,被铺上一层纱布,偶尔掀开回忆一下,那是一种说不清的幸福,虽然带着些许遗憾和凄凉。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02

胡兰成懂张爱玲至深

我们都知道,和一个懂自己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兴趣相投,理解彼此的思想,眼神和动作,没那么多矛盾和不解,这是一种最佳的相处方式。

廖一梅在《柔软》中说:“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懂得”在爱情当中,是可以刻骨铭心的东西。

胡兰成做到了真正的“懂”。

懂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不然也不会在看了《封锁》之后,贸然登门拜访,在胡兰成的心里,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是十分欣赏的,对张爱玲本人也是深爱的。

他们的爱情在当时便是一个传奇,因为胡兰成身份特殊,所以张爱玲也被迫承受着骂名。但是胡兰成给予张爱玲启蒙的爱,足以流连到让她不介意这些风言风语。

张爱玲的第二个男人桑弘,他们没有真正地公开过身份,但张爱玲也是倾注过真心的,不然怎么会有那句:“宁愿天天下雨,好以为你是因为下雨才不来。”

这句话便是张爱玲形容自己对桑弘的感情。没有和桑弘走到最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桑弘并不懂她。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桑弧会问张爱玲:“你觉得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此伟光正的问题,让张爱玲如何作答,更可况当时张爱玲刚从汉奸妻的身份脱身,很显然,这么问,是想试探张爱玲的政治倾向问题。

试探没有错,但是这么一问,格调上自然输给胡兰成了,胡兰成懂得张爱玲的自由主义,政治没什么偏好,桑弘显然没有彻底了解张爱玲。张爱玲回答说:

好人。

听到答案,桑弘脸上浮出了满意的微笑,而张爱玲眉宇间便全是尴尬。

爱情不能有比较,一旦有比较,女人往往会对那个更懂自己的男人,心怀更重的爱。

女人真得很奇怪,当真正深爱一个人之后,便很难脱身,哪怕明知道对方已经有所变化,也还是凭着从前的那份美好,死死地撑着。

胡兰成虽说懂张爱玲,但是也确实做得全是对不起她的事,逃亡期间,先后和两个女人有了夫妻之实,而且在情人范秀美怀孕之后,委托侄女带着范秀美去找张爱玲帮忙筹钱打胎。

当时张爱玲没有现金,拿出自己珍贵的镯子赎钱,给情敌打胎用。如此大爱之张爱玲,对比之下,胡兰成的做法显得特别龌龊。

即使所有张迷大骂胡兰成渣,但张爱玲还是做到了真正的有情有义。胡兰成曾经的“懂她”已经紧紧刻印在她的生命长河中,长久不可散去。

正如张爱玲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03

胡兰成撩妹技术实在厉害

放到现在讲,胡兰成依旧是个撩妹达人。

这又要和桑弘作比较。在张爱玲的描述中,她跟桑弧去看电影,当时的张爱玲二十八岁,对自己的颜值不够自信,为了取悦桑弘,精心地擦粉化妆。

可是桑弘竟如此不解风情,指出张爱玲烟具鼻梁处漏擦了粉,紧张,打击,尴尬,一瞬间堆到张爱玲的身上。

同样的事情,放在胡兰成的身上。胡兰成的做法就完美地体现了他高超的撩妹手段。他两眼放光地惊叹道:“爱玲,你脸上有光。”张爱玲瞬间害羞,展现女人柔情一面。

在撩妹这方面,桑弘实在是比不过胡兰成。

张爱玲年少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她需要很多的理解和懂得,以及充足的存在感和赞美。这些,桑弘一概给不了。

胡兰成的撩妹技术不止体现在生活的情趣上,在性爱方面,也是张爱玲的启蒙老师,也开发了她作为一个人女人身体上的愉悦。

在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中有几处关于性爱的描写,表面上写故事,实则是映射她和胡兰成。

《小团圆》原文描写如下:

1.她笑着摘下眼镜。他一吻她,一阵强有力的痉挛在他胳膊上流下去,可以感觉到他袖子里的手臂很粗。 

2.他讲几句话又心不在焉的别过头来吻她一下,像只小兽在溪边顾盼著,时而低下头去啜口水。
3.有一天又是这样坐在他身上,忽然有什么东西在座下鞭打她。她无法相信——狮子老虎掸苍蝇的尾巴.包著绒布的警棍。
4.他眼睛里闪著兴奋的光,像鱼摆尾一样在她里面荡漾了一下,望着她一笑。

关于性爱赤裸裸的描写,张爱玲珍珍做到了细腻,隐晦,令人意犹未尽。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不管是生活当中的小情趣,还是作为女人的“幸福”,胡兰成都实实在在给了张爱玲不一样的感受,难怪一直是张爱玲心中的“白月光”。

张爱玲那个美国的丈夫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虽说也是个具有文学才情的男人,但终归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女儿,张爱玲和他共度11年,结婚没多久,赖雅就多次中风,身体状况不佳,烛光之年,全靠张爱玲照顾。

如此之疲惫和被动的责任感,又怎么能享受到夫妻之间的快乐和幸福呢?

实在有点为张爱玲感到不值。

可是爱情这种事,选择就是选择了,冷暖也自知,她如此不平凡的人,经历当然也要与众不同,惊天动地。

张小娴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爱情可以令我们满怀希望而又失望得那么彻底。

张爱玲便是如此。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在这世间,没有哪一种爱情,不是千疮百孔。

好比张爱玲的一生,胡兰成花心滥情,桑弘过于直男,赖雅体弱多病。她的每一段爱情开始得异常灿烂,过程略显悲戚和平淡。

但她注定是最传奇的女性,爱情观也好,价值观也好,也有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比如爱了就勇敢,断了就彻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在乎旁人眼光,对待爱情,仁至义尽,实实在在地集美貌于智慧于一体。

但是也有不可借鉴的地方,比如“卑微到尘埃里。”在爱情当中,稍微放低姿态,对彼此都是一种让步,也是一种情趣。过于卑微,只能换来不在乎。

张爱玲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能够一直被人们讨论,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她写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在写爱情,更多是在剖析人性,细腻,真实,引人反思。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作家贾平凹说过: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如此可见,评价之高。

张爱玲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爱情观上,更是体现在她的文学。

爱张爱玲书籍的人,自然能体会到她的心里所想和人生观念。

作家余秋雨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风韵犹存,永久惊叹,这就是张爱玲。


--END--

张爱玲一生有三个男人,为什么偏偏对胡兰成念念不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