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二線城市衝擊“千萬人口俱樂部”,50%人口增長目標如何實現?

孤獨王子青蛙


從目前來看,中國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5個,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廣州、深圳、臨沂、武漢、石家莊、哈爾濱、蘇州、鄭州、南陽和西安,這些城市當中,一線、新一線、二線甚至三線城市都有。總之,不僅僅是二線城市衝擊“千萬人口俱樂部”,凡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城市,不管是幾線城市也好,都應該會向“千萬人口俱樂部”邁進。

但是,一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與它的發展情況息息相關,經濟越發達,發展潛力越大的城市,人口吸引力自然就強,而那些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城市,甚至會出現人口流失,就比如現在的千萬人口城市臨沂、南陽等,它們跌出“千萬人口俱樂部”只是時間問題。

以下就是2018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情況,從中可以看到,一線城市深圳和廣州的人口增量最多,都超過40萬,而西安、杭州、成都、鄭州等都是經濟發達的新一線城市。當然,有些城市經濟雖然發達,但城市人口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人口增量也不一定多,比如一線城市的上海和北京,其中北京人口還出現負增長。

至於50%人口增量目標如何實現,這個增幅太大,短時間內是難以完成的。只要把自己發展好,完善各種基礎設施服務,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放寬人口落戶政策等,那麼人口吸引力自然就慢慢增強了,成為“千萬人口俱樂部”城市就水到渠成了。


錦繡中源


目前有很多二線城市都喊出了千萬人口目標,但這其中主要都是800萬人口以上的經濟強市,距離千萬目標只有200萬左右的差距,其實也就20%左右的差距,沒有五成那麼誇張。

有50%人口增量目標的,目前只有武漢。因為武漢的中期目標是從目前的1000萬人口提升至1500萬,遠期目標是2000萬,這個難度確實非常大。因為武漢在過去人口流動性最強的十年裡,只增長了221萬人口,而未來6年要淨增400多萬才能達到中期目標,這個難度相當於過去十年人口淨流入平均值的三倍有餘。但畢竟武漢是中部龍頭,省內首位度極高,近幾年發展飛速,只要空間能夠打開,創造奇蹟也並非不可能。

目前呼聲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人口擴容”,其實並非總人口的變化,而是城區人口規模的升級。

這樣的50%其實並不是很難,因為對於城區人口和總人口差值較大的城市而言,城區人口增量50%完全可以通過存量人口來完成。比如縣改區,城市化率的提升,城區的擴容,都可以把郊縣人口變為城區人口。

通過上圖能夠看出,很多城市城區人口占比還不到50%,包括成都、蘇州、青島、濟南、長沙、大連等老牌強市,如果這些城市能夠像武漢和南京一樣全部縣改區,那麼城區人口直接就會飆升上百萬,十年時間城市化率再提升50%,那麼城區人口增長兩三百萬完全不是問題。這還不算每年淨增的人口。

所以增量五成的難點在於是總人口增量還是城區人口增量。總人口的數量其實參考意義並不是很大,畢竟臨沂、南陽、贛州、濰坊等三四線城市本身都是總人口上千萬的城市,但是城區人口規模才是提現城市整體實力的關鍵所在。

因此對於大批二線城市的千萬人口目標和增量50%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總人口,只需增量20%左右。後者為城區人口增量,這並不需要吸引50%的新增外來人口,只需城市化率提升,郊縣戶籍改城區,數據就有了。


城市發展報告


隨著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朝著全球城市的方向邁進,北京都市圈、上海1+7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也逐漸形成了人口規劃,這種具有次國家中心發揮作用也是參與了全球的競爭的需要。但上海、北京在2018-2035年的城市規劃中明確了人口目標的2500萬關卡,未來的人口增長只有通過跨行政區的周邊地區來承接。而唯獨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規劃超乎想象,具一些媒體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會從現在的7000萬人口基礎上再增長一倍,而且在2035年前後要突破一個億的目標。

城市的發展就是在於人口的引入,只有不斷地擴張城市範圍、增加人口數量、提升人口素質、增加人均可支配財富,才可以讓城市發揮更大的重要。基礎建設、地鐵軌道、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才會更加完善,人才的集聚效應也會發揮作用,實現經濟動能的新裂變。

二線城市及省會城市也是看到了希望和危機,很多大城市更是通過省會優勢,不斷地通過人才引進、大學生補助、人才基金、房產優惠、子女教育等諸多方式進行人口引進。而且從城市總體規劃、交通高鐵站的規劃都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雄心壯志。

如武漢提出衝擊2000萬人口目標,重慶、天津、成都、南京、杭州、鄭州、西安、長沙等城市也是把高鐵站設到了20公里以外的地方,城市可開發面積一下子就擴張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國土資源對人口面積的要求,人口的目標也就是定位在1000萬以上,達到超級城市的人口目標要求。

但是城市市域人口和城市都市區人口還是有區別的,我們經常會混為一談。等於把重慶市3000多萬的人口也想成了都市區人口。可是國際通用的規則是不以行政區範圍為界限,而是以無縫隙城市拓展區為範圍,一般全球城市的半徑在60公里以內,而像我國的二線城市應該是以20公里,最多不應超過30公里的範圍,地鐵輻射線可以適當延長,但必須達到通勤的目標。

二線城市通過人口兼併是不可能實現都市區擴張而成為超級城市的,只有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吸引人才的湧入。而且目前我們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60%,到2035年前後基本上可以達到75%,也就是完成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人口再流入和向農村轉移會逐漸平衡,人口流入大城市也基本告一段落。

按照現在的一些人口增長加快二線城市,每年超過15萬人,甚至也有超過30萬人。假如人口增長率在未來15年裡可以達到1.5%,那麼人口增長比例為25%。而最快速度達到2%的水平,也只要增長35%,只有人口年增長率超過3%才可以達到增長50%的目標。

但這個增長率比較難以實現,除非出現第二個廣深,可看不到哪個二線城市具有這種政策扶持。這是一個全面開花的時代,也是一個二線或省會城市之間公平競爭的時代。要正在達到1000萬級都市區人口的城市一定會出現,或許三個、五個,但不可能或超過十個。加上四個一線城市共計15個以內超級城市,將會引領我們走向更加強大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