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昱初:86歲“老中醫”眼中的遂昌中醫變遷

“範醫生在嗎?”昨日上午,原本與老伴安靜地坐在院子裡曬太陽的範昱初,被一陣敲門聲給催促著站起了身。“這些都是慕名來找他看病的人,幾乎天天都有。”範昱初的老伴告訴記者,隨著年紀的增大,範昱初身體已經大不如前,本想退休在家好好安享晚年的他,卻總是拒絕不了找上門的病人。

1934年,範昱初出生於大柘鎮的一個農民家庭。15歲時,他開始學習中醫,22歲便開始臨床問診,行醫60餘載,治癒病患無數,是一位人人稱道的“老中醫”。如果說起遂昌中醫的變遷和發展,作為親歷者的範昱初就猶如一本“行走的醫學教科書”。

從個體到合辦中醫門診開始走向規範化

“1948年,由於家庭變故,家裡難以支撐我繼續上學,所以初中畢業後我就在家人的支持下,開始師從存仁堂藥店的省名中醫吳誠先生學習中醫。”範昱初說,在當時的老百姓心中,看病的首選依然是中醫,所以對於自己能從事中醫行業的這個機會,他非常珍惜。

在學習的過程中,範昱初深知自身的學歷低,知識儲備不夠,於是,他就開始不斷自我加壓,每天看醫書到凌晨一兩點,提高自己的醫學功底。都說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憑藉著天資聰穎和肯下功夫認真專研,範昱初在吳誠門下認真學習了4年的中醫經典藥學後,又在老師介紹下前往藥店當了3年學徒,終於在1955年年初,以高分成績取得了醫師資格證。

“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的中醫還是在家個體經營,對於考取醫師資格證的意識還不高,而因為我的老師是正規傳統中醫大學畢業,所以對於這方面的考量就比較多。”範昱初說,也是多虧及時取得了醫師資格證,讓他成了遂昌縣中醫院發展的最好見證者。

1955年5月,當時的妙高鎮(現妙高街道)醫藥人員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以林日熙經營的“林萬春國藥號”為主,與遂昌著名西醫醫師徐傑的私立醫院聯合,實行“個人投資、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按勞分配”的原則,共籌集資金2960元,成立“遂昌縣城區中西醫聯合診所”,設西醫內、外、婦產和中醫等科,成為了遂昌縣中醫院的前身。

“很榮幸,我成功應聘成為了該診所第一批13名醫務工作者的其中一名。”作為當時診所裡最年輕的醫生,範昱初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出門診時的情景顯得格外激動,“像家庭中醫館的話,看病的時候病人都是直接將紅包塞給醫生的,但是在診所裡就不同了,分設了專門的掛號室、門診室等,看病變得更加規範化。”

遂昌縣城區中西醫聯合診所的成立雖給老百姓看病帶去了很多便利,但是由於資金有限,診所只能租用位於妙高鎮(現妙高街道)君子路39號的原徐傑醫院,面積大約就230平方米,在面對日門診量100餘人次的情況下,醫務人員和就診空間開始顯得日漸侷促。

“中西”交鋒中醫人才出現嚴重斷層

“為了改變當時的困境,1958年8月,城關聯合診所改名為曙光人民公社中心醫院,吸收金岸中藥店,在金岸、三仁開設兩個分所;1959年6月,又改名為城關中心醫院,設立三川、三仁分所,人員增至41人。”範昱初說,通過增加分所的方式,對病人進行分流,同時增加醫務工作者,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問題,但老百姓的就醫條件卻並沒有發生任何根本性改變。

於是,1960年,城關中心醫院自籌資金2000元,將坐落在原南街十弄(現公園路127號縣中醫院院址),面積達500平方米的夫人廟進行修理、改建。“我們對空間進行了充分利用,在夫人廟裡面設立了一箇中藥房和一個西藥房,然後在前面空地上又加蓋了兩幢一層樓的平房,這樣一來,不僅門診室變得更加寬敞了,醫院也開始有了真正的住院病房。”範昱初說,在同年2月,醫院又在成屏(源口)增設了一個分所。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上世紀70年代,西醫開始被老百姓廣泛認可,中醫卻由於見效慢受到越來越大的質疑,導致自願下功夫學習中醫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願意看年輕醫生的老百姓就更少了。

“培養一個好的中醫師,至少需要十年。”當時,已是縣裡中醫行業拔尖人才的範昱初,在看到遂昌中醫出現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時,顯得異常難過與無奈。

可就在範昱初感嘆自己一身本領無處傳授之時。1976年,縣政府決定舉辦《遂昌中醫院第一期中醫學習班》,在得知此事後,範昱初立即放棄了自己酷愛的臨床一線,欣然接受了組織指派,開始脫產專職任教,在一手將第一期16名中醫學員全部帶出師後,又借用到松陽(原隸屬遂昌縣)塔寺下醫學培訓班任教兩年。

“任教期間,我聽他的同事提起,有一次他在勸說學生好好讀書的時候,學生沒哭,他自己反而先哭了。”坐在一旁的範昱初老伴笑著說,範昱初就是一箇中醫狂熱愛好者,又因為責任心極強,所以對於學生的要求格外嚴苛。

與此同時,1978年12月26日,經省衛生局批准,城關中心醫院升格為遂昌縣中醫院,醫院屬集體所有制性質。中醫人才培養更是受到了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遂昌中醫逐漸形成了人才不斷“冒尖”的良好現象。

如今,當年範昱初所教的學生,大部分成為了省內外各地醫院業務骨幹,不少已成為正副主任醫師,為中醫事業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堅持中西醫並重擦亮中醫文化瑰寶

“1986年,我縣批准遂昌縣中醫院轉為全民所有制;1991年,按照國家中醫醫院建設標準推進中醫院建設,醫院基本功能逐步完善,步入了綜合性中醫醫院的發展道路。”對於遂昌縣中醫院的變遷史,範昱初早已熟記於心,“我的大半輩子都是在醫院度過的,他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行醫60多年間,範昱初酷愛岐黃、熟讀經典、深得精髓、醫教相兼,他擅長中醫、內兒婦科及疑難雜症的診治,學驗俱豐、授徒眾多,獨創耳壓穴位排除膽結石,卓有成效,深得遂昌及周邊縣市群眾的讚譽,且有華僑不遠千里從國外慕名前來就醫,“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看120多個病人。”範昱初說。

“西醫治病,中醫治人。”這是範昱初所堅信的醫學觀點。這幾年網上不少聲音在說“中醫是偽科學”,對於這樣的質疑,範昱初反而表現得很平靜,“西醫的邏輯是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像骨折了就幫忙接上,胃痛了就開點胃藥,非常的有針對性,有規律可循,但是中醫講究的則是人的整體性,即便兩個病人出現同樣的病症,我們也會根據個體不同給出不同的醫治方法。”

不過,中西醫總體是“和解”的,這在範昱初看診時也能經常體現。比如:他在給一些患者看病之初,會讓其進行一次全面的西醫檢查,然後自己再對症下藥。“其實,中醫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無法取代的,但由於近年來,西醫的推廣度高,百姓對中醫的認可度在逐年下降。”範昱初說。

帶著“助力遂昌中醫更快、更好發展”的使命,一生都在和中醫藥打交道的範昱初,一直到2014年,80歲高齡的他才結束了在遂昌縣中醫院的返聘,從中醫門診崗位上退下來。“如果不是身體吃不消高強度的門診工作了,估計現在他還不願退下來。”範昱初老伴說,在範昱初的影響下,他們的女兒和外甥也相繼投身到了中醫行業,這讓範昱初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國家中醫藥法已經落地,可以說中醫藥的大好時代正在到來,我們當重視和珍惜,讓世人能夠更好感受到文化瑰寶中醫藥的魅力。”雖已退休在家,但範昱初對於縣中醫醫院的發展依然充滿了期許,他希望,醫院接下去要充分發揮好中醫藥特色,注意人才培養和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充實人才隊伍,開展中醫特色診療服務,不斷完善中醫藥優勢病種診療方案,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力爭中西醫結合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快捷、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