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你家裡有沒有這樣一款孩子呢?看動畫片兒,玩遊戲異常專注,很長時間屁股都不帶挪一下的,完全的入迷狀態。但只要一看書事兒就來了,口渴要喝水,尿急要上廁所,玩具亂了整理一下……讓你嘀咕著,要是孩子看書能像看動畫片一樣上癮就好了。

這還真不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人對產品或者是對某件事情上癮,都是有固定的套路可循的。孩子愛看的動畫片兒,爸爸愛玩的遊戲,媽媽愛刷的小視頻,都是產品經理們按照讓人上癮的套路來設計的產品。這個讓人上癮的套路就是“上癮模型”。

啥是“上癮模型”?

“上癮模型”是美國暢銷書作家尼爾·埃亞爾和瑞安·胡佛在《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中提出來。“上癮模式”通過4個步驟讓用用戶養成使用習慣,通過連續上癮循環成為回頭客,實現循環消費的終極目標。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一個產品或一樣東西讓人上癮、欲罷不能,要經歷4個階段:

觸發:是促使你行動的誘因。比如偶然間看到的廣告,應用程序的圖標,網站的鏈接等,讓你想要有下一步行動的東西,都是觸發。

行動:被觸發之後採取的行動,比如看到網站鏈接,然後點擊了鏈接,這就是行動。

多變的酬賞:是行動之後的收穫。你點擊進網站,看到了很多圖片,有漂亮的風景,迷人的美女,可愛的孩童,你越看越開心,越覺得賞心悅目,就會一直刷屏,此時你內心的滿足感就是酬賞。

投入:是“上癮模型”的最後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助於你再次使用產品,從而進入上癮循環。比如看到漂亮的照片,把這些照片收藏起來,下載存檔,這就是你的投入。投入會強化你和網站的聯繫,促使你再次登錄這些網站。

也許你會說,“上癮模型”是產品經理設計產品的時候參考的,跟孩子讀書怎麼能扯上關係呢?你想啊,“上癮模型”通過讓人們建立新的行為和習慣,對產品上癮,讀書也是改變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建立讀書習慣,從本質上來講兩者是一樣的。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孩子不愛讀書,我們可以借鑑“上癮模型”的4個步驟,設計相關的要素,觸發孩子的讀書需求,讓孩子行動起來,體會到多變的收穫,通過讓孩子的投入,最後讀書上癮,老母親夢裡都會笑醒。

1.觸發孩子讀書的需求

在《上癮》中,作者尼爾·埃亞和瑞安·胡佛認為,觸發有兩種: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外部觸發有4種:付費型觸發、回饋型觸發、人際型觸發和自主型觸發。簡單解釋,付費型就是做廣告,回饋型是用不花錢的方式推廣,比如媒體曝光,做短視頻呀類的。人際型就是利用熟人效應,靠口碑推薦,自主型是靠用戶內心的驅動。內部觸發則主要是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比如心情不好了 刷刷短視頻開解一下自己。

跟孩子讀書聯繫緊密的觸發方式主要有兩種:人際型觸發和內部觸發。

  • 人際型觸發:讓孩子多和“讀書人”接觸

人際型觸發靠的是熟人效應,口碑相傳,言傳身教。想讓孩子拿起書本來讀,那就讓孩子多跟愛讀書的人在一起。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師,都是孩子的熟人。如果孩子身邊的人都喜歡讀書,就會觸發自己想看書的行動。

如果家裡沒有人愛讀書,那就裝一下,在家裡佈置書架,買一些書給自己再買一些書給孩子,假裝自己是個愛讀書的人,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如果你本來就有讀書的習慣,那就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個習慣,“引誘”孩子行動起來,和你一起讀書。

  • 內部觸發:愉快體驗和排解情緒

內部觸發受情緒的驅動。在《當孩子遇見書》中,童書作家中川李枝子把孩子第1次讀書形容為“膝蓋上的幸福”,看到這六個字眼前浮現出的畫面就是,孩子坐在爸爸媽媽的膝蓋上一起讀書的幸福感。所以讀書很快樂,很幸福,會成為讓孩子拿起書本的觸發點。

因此,父母要在家裡給孩子設置舒服的讀書環境,擺上孩子喜歡的小椅子、小地毯、小裝飾,讓孩子能舒舒服服的讀書。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當然,內部觸發還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引導孩子在書裡排解情緒,找到快樂。有時候家長可以戲精上身,比如在自己生氣的時候,選一本書來讀,再表演給孩子,讀完書你就已經不生氣了。讓孩子形成一種意識,那就是讀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不管你採取哪種方式,只要能觸發孩子拿起書本,你就邁出了勝利的第一步。

2.拿起書本,行動起來

人要不要採取行動,會受到動機和能力的制約。動機決定你是不是願意採取行動,而能力則決定能不能夠採取行動。

  • 強化動機:讀書讓人快樂
羅切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愛德華·德西博士認為,能夠驅使我們採取行動的核心動機有三種:第1種,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第2種,追求希望,逃避恐懼;第3種,追求認同,避免排斥,所有人的行動都會受到這三種動機的影響。

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溫馨快樂的閱讀環境,通過全家人一起閱讀,讓孩子體會到讀書能帶來快樂,讀書能讓聯結起來,通過和父母一樣的行動得到認同。

  • 提高能力:讀書便利,選好書

孩子有沒有讀書的能力,受兩方面影響:

讀書的便利性,書本放在孩子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就近有讀書的地方,燈光舒適,孩子讀書沒有其他障礙。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選擇適合孩子讀的書。剛開始讀書的孩子,可以選一些圖畫豐富,顏色鮮豔,花樣比較多的書,比如洞洞書、立體書,讓孩子先對書感興趣。隨著認字量的增加和讀書習慣的養成,再給孩子買文字多一點的書,循序漸進,提供給孩子他能讀的書。

  • 善用“稀缺效應”,提高孩子行動的概率

當你在網站上想買一個東西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看到網頁上顯示庫存只剩三臺,你會馬上下單,防止最後的三臺也沒有了。實際上,這只是網站利用“稀缺效應”促使客戶消費的伎倆。在讓孩子讀書的問題上,我們也可以製造“稀缺效應”。

如果你想讓孩子看某一本書,你就跟他說,只有晚上8點到8點半之間才可以看這本書,其他的時間要收起來,防止有灰塵。“稀缺效應”會讓孩子覺得這本書格外珍貴,也會非常珍惜這僅有的半小時閱讀時間。

3.多變的酬賞,讓孩子享受讀書

孩子閱讀時的收穫,就是孩子的酬賞,決定他要花多長時間讀書,下次還要不要繼續讀。

在《上癮》中介紹的酬賞主要有三種:社交酬賞,獵物酬賞和自我酬賞。那些讓我們上癮的產品都會有其中一種或幾種的獎賞。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 社交酬賞:認同孩子

社交酬賞是來自他人的認同。比如你花時間修圖發朋友圈,點贊和評論就是你的獎賞。讓孩子讀書的社交酬賞,來自家人老師的認同。

家長可以適當高調一點,在孩子和朋友面前表揚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讀書帶來的進步。還可以假裝很惋惜的說,“媽媽小時候就沒有這麼多書可以讀 ,多可憐,錯過了多麼精彩的世界呀。”

  • 獵物酬賞:天馬行空

人們都有獵奇的心態,獵物酬賞是人們在使用產品時能獲取到想要的資源、金錢或信息。就短視頻來說,個性化的推薦讓你根本就不知道下一個滑到是什麼,獵奇的心理讓你不停的滑下去。

在引導孩子讀書的時候,也可以想辦法讓孩子獵取到不同的東西。選書的時候選各種類別,不侷限於某一種類型的書,讓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能看到不一樣天馬行空的世界,超出他的預料,他就會越來越上癮。

  • 自我酬賞:成就感

自我酬賞,是產品帶來的滿足感。就想玩遊戲,升級打怪一樣,充滿成就感。

我們可以適當強化孩子的成就感,比如,表揚孩子,你最近讀書多,已經認識很多字了,你現在講故事越來越好聽了。通過表揚,進一步讓孩子意識到,讀書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在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他可能收穫會很有限,這個時候需要我們幫孩子強化得到的獎賞,用多種獎賞豐富孩子的閱讀體驗,吸引孩子花費更多的時間在讀書上。

4.微小投入,讀書上癮

在“上癮模型”裡,投入是最後一步,通過用戶對產品的投入,讓用戶成為回頭客。研究表明,人們會對自己動手做的東西有特殊的情感。就像宜家,傢俱讓客戶自己組裝,客戶對自己組裝的傢俱有一種非理性的喜愛,從而成為宜家的忠實客戶。

在引導孩子讀書的問題上可以採用“宜家效應”,讓孩子也付出一定的勞動。比如讓孩子幫忙組裝書架,佈置閱讀區,購買書籍,整理書架除塵等等。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孩子的勞動量,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沉重的負擔,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孩子對書的點滴投入,會讓孩子對書本的感情越來越深。就像小王子養的玫瑰花一樣,每天給它澆水曬太陽,這隻玫瑰花才會變成小王子心裡最寶貴的。

讓孩子愛上讀書,就用“上癮模型”:產品經理能用,媽媽也能行

從觸發、行動,到獎賞、投入,會讓孩子進入上癮循環,逐漸形成讀書的習慣。其實不只是讀書,任何你想讓孩子形成的好習慣,都可以從“上癮模型”這4個步驟入手,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步入你的圈套,養成好習慣受益終身。

你要相信,產品經理能用“上癮模型”設計出讓孩子沉迷的遊戲,作為媽媽你也能用“上癮模型”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畢竟在瞭解孩子的需求上,誰又能比得過媽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