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王小騫說:


你是不是也是那種習慣於向“手機”求助的父母?


很多時候,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就是你親手造成的:


  • 當孩子哭鬧時,你說:來,寶貝看會兒動畫片。
  • 當孩子影響到你,你說:來,寶貝自己玩會兒遊戲啊。


殊不知,你正在悄悄擊穿對孩子有效管理的底線。


你對待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向。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你正在悄悄擊穿對孩子有效管理的底線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我有一次在外面吃飯,看到了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


一家五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點完餐後在等上菜,大人開始聊天。


這家的孩子看起來3歲左右,因為大人聊天,沒人關注他,就有些鬧,一會兒不是把筷子碰掉了,就是把勺子扔地上,不停晃動兒童餐椅,然後又吵著要出去玩,家長有一搭沒一搭地給他一些玩具轉移孩子注意力,但是孩子還是開始哭鬧了。


媽媽一看這情形,既不想停下正在聊的話題,又擔心孩子吵到周圍用餐的人,就拿出手機放《小豬佩奇》動畫片給孩子看。


孩子瞬間安靜下來,一動不動地認真看動畫片。然後,媽媽就放心地繼續跟家人聊天了。


等到開始上菜時,媽媽想把動畫片關了,讓孩子吃飯。但孩子正看得起勁呢,所以媽媽一關手機他又開始哭鬧。


於是媽媽沒辦法了,就讓他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吃飯。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用電子產品餵養無人關注孩子的場景,但同時,很多父母又都擔心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所以在家裡又全力控制孩子不讓他接觸電子產品,尤其是手機、遊戲機這類娛樂性比較強的電子產品。


但是,殊不知這個做法有可能帶來相反的效果。


很多人說遊戲和電子產品是當代的精神毒品,這似乎又有點危言聳聽。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技術一直在不斷地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裹挾著我們呼嘯向前。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了移動互聯時代,孩子將不可避免會接觸電子產品。


今天想要孩子和電子產品完全絕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即使父母在家裡嚴防死守,他們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也會接觸。


而到那時,孩子對於別的小朋友能玩,自己卻玩不到的東西就會產生更大的好奇心和更加強烈的渴望,這種惡補式的渴望,可能會讓我們的嚴防死守變成一種巨大的風險。


所以,我們不要無原則地屏蔽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而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把它合理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引導孩子學會適度地使用電子產品。


但是,很多父母會因為比較“偷懶”,從而出現一些錯誤的做法。


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哄孩子省事、減少哭鬧,就讓孩子用手機看動畫片、玩遊戲,把手機完全當成一種獎品和安慰劑。


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了,孩子不斷長大,父母擔心他對手機上癮再想給孩子做阻斷和隔離,就變成了一種孩子電子產品成癮的反向推波助瀾。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現在偷的懶,都是自己未來要邁的坎。


在開篇的飯店裡我親眼見到的場景中,媽媽為了不讓孩子吵到周圍的人,就給他用手機看動畫片。


雖然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在悄悄地擊穿了對孩子有效管理的底線,這種養成不良生活習慣的管教方式是不應該被家長效仿和沿用的。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父母分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可能有父母會問,那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去應對和解決呢?


在我看來:


01

一流父母未遇問題規避問題


對於一流父母而言,未遇問題規避問題。


就像是我們形容頂級醫生時說的“大醫治未病”,如果父母有能力在還沒出問題的時候,事先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父母會提前做各種思想準備、想好應對的預案。


父母帶孩子外出時,可以在包裡裝一些孩子喜歡玩的沒有噪音的玩具或者塗色卡。


比如,早早喜歡畫畫,我每次帶孩子出門,都會給她裝一本簡筆畫、一盒水彩筆。


這樣在公共環境裡,我們讓孩子專注於玩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塗色畫畫,他們既不會哭鬧打擾別人,也不會被電子產品簡單餵養。


02

二流父母碰到問題解決問題


對於二流父母來說,碰到問題解決問題。


父母如果沒做好足夠的預案,也可以臨時向餐廳服務員要一根筆和紙巾,讓孩子寫寫畫畫,或者拿紙巾教孩子摺紙飛機、小船。


只要父母肯動腦筋思考,身邊總能有能利用上的道具。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能夠找到一種公共環境裡可以儘量不影響他人的互動方式。


這樣就可以既沒有冷落自己的寶貝,又不給他人造成負擔。


03

三流父母看不見問題製造問題


三流父母非但看不見問題,還無端製造問題。


孩子一哭鬧,父母直接把手機拿給孩子玩。父母多次沒有耐心,重複這個行為以後,孩子會逐漸養成一種依賴電子產品的不良習慣。


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對手機或者遊戲上癮,不僅影響視力發育,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日後因為手機遊戲耽誤學習,就為時晚矣。


若到時候再想要幫助孩子糾正這種不良習慣,肯定更是難上加難,舉步維艱。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如何避免孩子對電子產品上癮?


電子產品,將父母分為三六九等,你在哪一等?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呢?


我分享三個親測有效的方法。


01

跟孩子一起過更有趣的生活


這其實並不太容易,但是我們身為父母,理應把這個當成我們的終極追求,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給孩子的生活創造更多趣味性。


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玩創意畫畫、彩陶、玩機器人拼插、樂高、滑旱冰、帶孩子多去戶外野餐……如果孩子有很多覺得有意思、喜歡做的事情,就降低了他們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可能性。


02

幫孩子做需求轉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玩手機或者看動畫片,就對孩子說:“別看手機了,這對你眼睛不好。”


其實,這樣說對改變孩子的行為產生的助推效果微乎其微。因為這句話缺少真正的需求轉化能力,孩子並不能理解,眼睛不好是怎樣的嚴重後果。


讓孩子關手機,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並不是孩子自己的需求。


孩子內心的潛臺詞是我把手機關了,然後幹嘛呢?乾坐著嗎?


由於孩子沒有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做,所以導致了父母說了好幾遍“關手機”孩子根本就是充耳不聞的結果。


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調動和轉移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比如“寶貝,把手機放下,咱倆兩去公園放風箏吧”或者“你多久沒有玩搖搖馬了,媽媽帶你去遊樂園去玩吧”,孩子的配合度就會高很多。


實際上,無論是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學會使用需求轉化,調動出孩子的需求,他們就會更容易被有效地引導和管理。


03

跟孩子明確約定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父母需要在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和他達成一個合理的約定:孩子可以使用娛樂性的電子產品,但是要嚴格遵守時間,比如一次使用不超過30分鐘。具體時間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而定。


父母不能在不做任何約定的前提下,突然讓孩子停止玩電子產品或者手機。孩子正在興頭上,父母忽然單方面的叫停,孩子很難接受,也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所以強制的終止,這其實是一個非理性期待,執行起來難度極大,而且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親子戰爭”。


上癮和強制是一對孿生兄妹,我們如何對待強制,孩子就會如何對待上癮。


所以,家長實際上是個最艱難的工種,我們必須學會戒掉那些反覆出現惡果,但是做起來痛快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在所謂的“溫和的堅定”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學會過一種合理自律和節制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