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營——白言舉兒克

明正德五年(1510年),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並重新劃分蒙古六萬戶。蒙古分為左右兩翼,每翼三萬戶。兩翼以今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盟為界。

多倫諾爾地方為蒙古左翼三萬戶之一的察哈爾萬戶的牧地。察哈爾萬戶的牧地,也就是可可易裡速地區(今渾善達克沙漠南北)的一部分,喀爾喀萬戶為達延汗第六子瓦齊爾·博羅特的兀良哈部牧地。該駐牧地大致位於今克什克騰旗和多倫縣之間。蒙古大汗——達延汗則駐帳於左翼的察哈爾萬戶。

十六世紀三十年代,蒙古右翼首領阿勒坦汗(即俺答汗)無視於駐帳於蒙古左翼的全蒙古大汗打來孫的權威,開始強勢向東擴張。

蒙古左翼大部在打來孫的帶領下被迫向東方遷徙。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營——白言舉兒克

俺答汗和老把都兄弟倆率軍進攻長城邊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亦有記載為嘉靖二十二年,待考——筆者注),多倫諾爾地方逐漸成為了蒙古右翼三萬戶永謝布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汗從河套地區遷往蒙古左翼時的駐牧地。

巴雅思哈勒汗(1510—1572年),又稱“昆都楞汗”、“老把都兒”、“大把都”、“都力哈”、“坤的裡哈”、“大巴圖”、“巴圖汗”,阿勒坦汗之四弟,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孫,為蒙古四大首領之一、喀喇沁部首領,也是其兄阿勒坦汗南下侵擾明邊的重要助手。《萬曆武功錄》載,巴雅思哈勒汗“常以精兵三萬,政自強大也”。巴雅思哈勒汗是清代蒙古正黃旗、鑲紅旗、喀喇沁旗之始祖。

《萬曆武功錄》上還載:巴雅思哈勒汗“逐插汗根腦兒(今察汗淖爾)及大沙窩、三間房(今多倫上都河附近,見本書萬曆二年詞條解釋)旁水草,旁近三衛”;其子青把都牧地“所居大沙窩、三間房,旁近赤城”。喀喇沁部駐牧地分佈在今河北省崇禮縣東北部、沽源縣、豐寧縣,內蒙古正藍旗、多倫縣境內,即小灤河流域與閃電河之間,最北端達渾善達克沙漠,南到崇禮縣獅子溝一帶。巴雅思哈勒汗將喀喇沁駐牧地分為五個部分,分別交由其五個兒子掌管。巴雅思哈勒汗長子為巴都爾黃臺吉,巴都爾黃臺吉及其後裔住牧於舊開平城、賈阿蘇泰、白言舉兒克等地(以今多倫縣為中心);次子為青把都,青把都後裔住牧於克林兔、口肯託落海、虎隆素泰等地。即今多倫縣東北部地區和西北部部分地區以及正藍旗中部地區;三子來三兀兒(又名“哈不慎”、“賚桑固爾”)及其子迭克兔臺吉住牧於卜羅腦海(在今多倫縣北部的渾善達克沙漠地帶);四子滿五素(又名“矮兒克忽達爾罕”)及其諸子住牧於桓州驛、屹答素、卜羅等地(今多倫縣西部地區);五子滿兀帶(又名“七慶朝庫兒”)同其子白言臺吉駐牧地為搜記朵顏、虎素兔,其部眾有一部分在宣府馬營堡、鎮安堡邊外駐紮。

巴雅思哈勒汗大營駐帳於白言舉兒克。白言舉兒克,亦作“白言局兒克”,明代蒙古草原重要地名。經考證為今多倫縣上都河與閃電河交匯處的白音敖包附近。因喀喇沁部大營駐帳於白言舉兒克,該部在部分明朝史籍中被稱為“白言部”或“白彥部”。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營——白言舉兒克

白言舉兒克大致位置圖

該大營周圍的舊開平城、賈阿蘇泰、白言舉兒克為巴雅思哈勒汗長子巴都爾黃臺吉(即黃把都兒)的遊牧地。

原駐紮於多倫諾爾草原的蒙古左翼之朵顏衛淪落為永謝布部之喀喇沁部的部屬。自此,白言舉兒克成為了右翼蒙古喀喇沁部南下襲擾明邊的重要基地。

這一時期,蒙古阿勒坦汗統一了蒙古,蒙古地區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但蒙古地區的物資匱乏和瘟疫流行,使得蒙古與明政權的朝貢貿易需求益發強烈。蒙古阿勒坦汗多次誠懇地嚮明政府提出貿易要求。但嘉靖皇帝頑固而粗暴地加以拒絕,甚至殺害了蒙古首領派來的使節。盛怒之下的蒙古各部首領對明邊開展了大規模的、長時間的報復和掠奪行動。明代嘉靖年間的史料中所記載的“西虜”、 “虎酋”、“虎汗”是指阿勒坦汗;“北虜”、“把酋”、“青酋”均指駐紮在白言舉兒克的巴雅思哈勒汗及其諸子。以下略同。而巴雅思哈勒汗及其諸子對明邊的襲擾均自其駐牧地白言舉兒克出發,並對明邊進行了持續二十餘年的軍事行動。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營——白言舉兒克

白言舉兒克所在之今多倫縣上山水庫一帶,這裡也是上都河和黑風河交界之處,也就是灤河的源頭

從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開始,巴雅思哈勒汗帶領其子嗣,每年都要大範圍攻擊明長城各邊口。甚至數次攻入明長城而大掠內地之後,攜帶戰利品而返回白言舉兒克。

對此,《明史》中多有記載。

在俺答汗、巴雅思哈勒汗及其子侄的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打擊以及誠懇的請求之下,即位四年的明穆宗隆慶皇帝不得不下詔,同意於隆慶五年(1571年)5月21日開展蒙漢之間的貿易談判——史稱“隆慶和議”。最終迫使明政府開啟互市貿易。

百年之蒙古喀喇沁大營——白言舉兒克

隆慶和議,開展貿易

和議結束後,明政府停止了對蒙古包括多倫諾爾草原在內的“燒荒”、“搗巢”等軍事行動;阿勒坦汗和巴雅思哈勒汗也停止了襲擾明邊的軍事行動。明政府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鎮的長城附近開設互市市場。明穆宗隆慶帝還下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汗被明朝封為都督(阿勒坦汗請明朝封其為王,未成),其長子巴都爾黃太吉被封為指揮,其二子青把都、三子來三兀兒(明史中稱之為“哈不慎”、“賚桑固爾”)、四子滿五素、五子滿兀帶被封為指揮使。

明隆慶六年(1572年),巴雅思哈勒汗逝世,其長孫白紅大在白言舉兒克繼任喀喇沁部首領。明政府封其為都督。因其年少,其叔父青八都左右喀喇沁部所有事務。白紅大、青八都均在張家口大境門之外數里處設有駐帳貿易之地。雙方貿易之後所換回的絲綢、茶葉、鐵器等物資則運回喀喇沁部大營所在地。青八都成為了喀喇沁部的實際首領。

就這樣,明政府和蒙古喀喇沁部雙方和平共處了幾十年之後,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原本被喀喇沁部壓迫至多倫諾爾東北部的左翼察哈爾部,在林丹汗(明史稱其為“虎墩兔憨”)的帶領下開始復興。

林丹汗就任全蒙古大汗並開始展開統一全蒙古的軍事行動。林丹汗藉口向喀喇沁部的白彥臺吉索要小喀喇沁部遭到拒絕之後,於是年10月間,林丹汗抽調所部十萬餘騎西征。10月26日,林丹汗在多倫諾爾草原西南一帶大敗喀喇沁部和朵顏衛所組成的聯軍。喀喇沁部只得被壓迫在白言舉兒克大營周圍這一狹小的地域之內。

1628年(明崇禎元年,後金天聰二年),被林丹汗打敗的喀喇沁部首領白紅大之子——汗阿海·綽斯奇卜臺吉(亦即喇思喀布,老把都曾孫)從白言舉兒克遷移大帳,帶領部眾向東投奔後金。喀喇沁部其餘部眾潰散。潰散的喀喇沁部一部分部眾為察哈爾部吞併,一部分部眾投入朵顏衛。自此,多倫諾爾草原作為喀喇沁蒙古人大營中心長達八十餘年的歷史結束。投奔後金的喀喇沁部成為了蒙古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汗阿海·綽斯奇卜臺吉所部編成蒙古正黃旗,老把都另一孫布顏阿海之子畢喇什所部編成蒙古鑲紅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