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图|网络

文|海蓝

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于199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廊桥遗梦》,问世后在文学和社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95年这部小说,被好莱坞著名演员和导演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上映后好评如潮,并成为永恒的爱情经典。

故事中的主人公弗朗西丝卡,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外恋,是选择跟随所爱的人出走,还是留下来履行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在两难的选择中迷惘与困惑,这不仅代表着她,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女性的命题。所以今天我们来探讨关于爱与责任,婚姻中女性的归属究竟在何处?

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一、被“他者”定义的贤妻良母形象

弗朗西丝卡从小在意大利长大,少女时代她热爱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喜爱文学,追求浪漫美好的生活,她曾经与一位大学艺术教授相恋一年,最后因父母反对而结束。对于命运,她努力过,抗争过,在黑色头发上系上缎带,但是没有帅气的海员上岸,也没有声音从窗下街头传来。这段感情的终结让他意识到,在严酷的现实与理想的生活中,自己的选择有限。而理查德的出现却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选择,待她好,还有让她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

可以说她的婚姻是带着功利性开始的,这也正说明了,在男权社会制度下,女人的价值是通过依附于男人来实现,她嫁给了当地人,让她获得了教师执照。她喜爱文学,也喜欢教师这份工作,因为工作自己能被别人所接受和尊重,但最后因为丈夫理查德不喜欢她外出工作,她被迫辞职,成为了专职农家妇。每天围绕着丈夫、孩子,为他们准备可口的食物,为家人提供干净舒适的环境。

在当今社会,“全职太太”仍然是大家热议不断的话题,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事业成功,而对家庭和孩子照顾不周的职场妈妈,大家的评判就会出现类似于,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传统观念中,有不少地区还存在着这种观念,所以很多女人结婚后为了孩子,或者避免承受别人的非议,而不得不选择回归家庭。

片中的弗朗西丝卡,因为老公不喜欢她外出上班,因为孩子小需要照顾,为了家庭的责任,她掩藏起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渐渐的迷失自我,也越来越依赖于家庭。

玛丽思•里德在她的《为女性申辩》里指出:这种貌似伟大的“自我栖身”,实际上通常是包含着“极其可耻的自我泯灭”。最后导致男女双方在烦乱的、巧妙的互相应付中继续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与此同时,女人们在漫漫长夜里只有面壁叹息。

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二、情感缺失—不完整的婚姻

在一个日益麻木不仁的世界上,我们的觉知都已经生了硬痂,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

弗朗西丝卡热爱生活,享受建立家庭的温馨和甜蜜美好,但在婚姻中长期缺乏精神交流和共鸣,让她的内心空虚和孤独。在这样的家庭里,她扮演称职的妻子,母亲,跟自己的需求说再见,忘掉自己的理想、爱好、和生活的意义。

豆瓣上有读者评论,指责弗朗西丝卡对婚姻的背叛,站在其丈夫理查德的一边,认为他是这段感情的受害者,尤其是他临在终前说出的那段话:“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遗憾我没有能给你,我很爱你。”这样短短的几句话,虽然是爱,也是残酷。他爱她,却对她精神交流的需求熟视无睹,没有任何的回应,更多的是呈现回避的态度。就如文中所说:

理查德就是怕改变,他们婚后生活的任何改变他都害怕。通常连谈也不愿意谈。特别不愿谈性爱。性爱这东西对他来说是危险的,在他的想法中是不体面的。

没有谁是绝对的受害者,情感缺失的婚姻如同空壳,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的是情感的冷漠。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在我们为忠厚老实的理查德抱不平时,也应该想想,女主人公何尝不是抱着舍弃自我的遗憾,渡过此生。

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三、选择—缺憾与完美的统一

廖一梅说: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的爱情除了纯粹,而且还达到了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就如片中所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会出现一次。

弗朗西丝卡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之一,就是“我”,特别是女性的“我”,她之所以被罗伯特吸引,并不是因为他修长的身材以及外表,而是他所带来的活力,那中原始的活力,在罗伯特身上,她看见了那个已经远去了的自己,就像那个十几岁的那不勒斯女孩,让她感受到了少女时代的旧梦。

弗朗西丝卡所面对的矛盾与困惑之二就是,“娜拉出走”后的迷惘。面对未知的未来,谁也不能确定,更确切的是她无法面对对家人的伤害。

身处男权中心边缘的女性,虽然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追求,然而,这种新自我的出现,让女性在自我和爱之间的徘徊加深了。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就如当今社会,许多女性已经在社会上博得一席之地,但她们同样面临着这样二元对立的矛盾,如:家庭与事业、婚姻与道德、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边缘的地位始终让她们处于劣势地位。

这样的矛盾也预示着弗朗西丝卡最终的回归,她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几经挣扎选择了责任。在罗伯特要带她走时,她说:“假如你强迫我跟你走,不论是用体力或是精神力量,我说过,我都无力抗拒。”“不过,求你别这样做,别让我放弃我的责任,我不能因此而毕生为这件事所困扰,如果我现在这样做了,这思想会让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弗朗西丝卡没有选择在大雨滂沱的雨中,追随爱的人离开,没有因为爱情,而背叛家庭和责任,从上面的对白可以看得出,弗朗西丝卡留下的唯一理由就是责任。守住了家的责任,同时也让他们的爱留在了永恒,虽然此生,她的生活又将归于平淡,然而她却坚持了自我的责任,也在更高层面上完善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重温《廊桥遗梦》:浅析婚姻中爱与责任,女性的情感归属在何处?

四、带着爱与责任去解决问题

影片的最后,弗朗西丝卡的子女,卡罗琳与迈克尔在读完母亲的日记后,不仅理解了母亲,同时还完成了她的遗愿:我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家人,我要把我的遗体留给罗伯特。

这样确切的爱与责任中,是弗朗西丝卡对子女深切的爱。也让他们理解了婚姻中的爱与责任,卡罗琳开始尝试与丈夫心平气和的沟通婚姻中的问题;迈克尔对身陷日常琐碎的妻子说:“和我在一起,你快乐吗?我要让你快乐,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想。”最后亲吻相拥在一起。

蒙娜·波伏娃在她的著作中曾给我们展示过这样一幅男女爱情的美好图景:“未来有一天女人很有可能不再用她的弱点去爱,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爱;她不再逃避自我,而是发掘自我;她不再贬低自我,而是展现自我—到了那时候,爱情无论对男女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致命的危险的源泉,而是成为生命之源。”当我们带着爱与责任区解决问题,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梦的困惑—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廊桥遗梦》 王斯妮

新世纪文学中女性生存状态探析 王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