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是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到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嘉靖皇帝因为皇统问题,和辅臣进行的异常政治的争论,最后以嘉靖皇帝依靠强权压迫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成功的追尊嘉靖皇帝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睿宗献皇帝,并袝于太庙。


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嘉靖剧照


我是来当皇帝,不是给人当儿子

正德十六年,潇洒了一辈子的正德皇帝<strong>朱厚照因病在豹房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其父孝宗皇帝也没有别的子嗣,为了给大明王朝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永、谷大用等人经过商议,决定选“兴献王之子、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从子、大行皇帝(朱厚照)之从弟”——朱厚熜作为大明帝国的接班人。


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杨廷和剧照


之所以选朱厚熜,原因有二。

一是朱厚熜本人非常的聪明伶俐;二是他年纪小,方便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控制。可惜事与愿违,很快的杨廷和就意识到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正德十六年四月,朱厚熜从湖北安陆抵达京城。刚到城门口,就被礼部、司礼监的官员拦住,请朱厚熜从安东门进宫,到文华殿暂住,朱厚熜非常愤怒。

朱厚熜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原来安东门这条路进宫是专门为皇太子即位而设计的。如果遵从这些官员,那意味着自己是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换句话说,自己不是来当皇帝的,而是给人当儿子的。换做是谁,估计都咽不下这口气。

朱厚熜坚持要求走代表皇权的大明门,然后进奉天殿。这才是继承皇权自己该走的路!

对于朱厚熜的要求,礼部的官员们自然不同意。双方僵持很久,朱厚熜威胁道:“如果不让我走这条路,我就回湖北,这个皇帝不当也罢。”

众官员一听一脸懵逼,如果不遵从的话事情可就闹大了。于是最后没辙了,只得统一他的要求,从大明门入宫。

在与朝臣的第一次较量中,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获得了胜利,当然这还只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我爹是我爹,怎么能当我叔叔?

就在朱厚熜登基后的第六天,礼部尚书<strong>毛澄就上了一道疏,主要观点只有一句:

陛下啊,您现在登基为帝。按照规定,您不能再人自己的父亲为爹,您只能管他叫叔叔,您的母亲也不是你妈,只能叫叔母。从今以后,您的父亲就是孝宗皇帝(朱佑樘)。

朱厚熜看完奏疏,青筋毕现,火冒三丈:“当个皇帝连爹都没了?亲生父母还能更改吗?

面对皇帝的天怒,内阁首辅杨廷和平静的回答说:“能”。

朱厚熜敏锐的觉察到这个人在朝臣中的分量,散朝以后,他主动找杨廷和私聊,希望杨大人能够给自己父母一个名分,可杨廷和异常坚决的拒绝了他。

就在朱厚熜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名叫<strong>张璁的人出现了。张璁本是一名举人,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上功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璁碰到了一个算命的说他只要再考一次就能大富大贵,入阁为相。

张璁不相信算命的话,不过秉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还是考了一次。这次虽然考中了进士,可成绩一般,最后被分配到礼部做了个闲差。

闲暇之余,他开始亚久毛澄写给朱厚熜的奏疏,他敏锐的意识到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或许就摆在眼前。于是他满怀信心,洋洋洒洒的给朱厚熜写了一份奏折,主要内容也很简单:皇帝陛下,您想认谁当爹都是可以的。

从这时起,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大礼议”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嘉靖朝大礼议事件插图


朱厚熜对张璁的这份奏折非常满意,简直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于是他拿着这份奏折找到杨廷和,希望他们让步。可令朱厚熜意想不到的是,杨廷和对此根本不屑一顾。除朱厚熜本人外,他的生母兴献王蒋妃听说自己不仅当不了太后,连亲生儿子也要没了,十分愤怒,她直接威胁杨廷和:不给名分,我绝不进京,我儿子也别想当皇帝,我们母子俩直接回湖北。

名分的问题不能一直僵持着,最后还是文官集团让了步。杨廷和主动找到朱厚熜,告诉他,内阁决定给他的父母兴献帝和兴献后的名分,朱厚熜大喜过望。可兴献王妃却不买账,坚持要在称号里加上一个“皇”字。杨廷和一听,这不是蹬鼻子上脸吗?态度再次强硬起来,表示如果加上“皇”字,他就撂挑子干脆辞职不干了。

于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再次陷入了僵局。这时,另一个人出现了,他叫<strong>桂萼。和张璁很像,桂萼也是一直考取不了功名,想要借着礼仪这件事,和张璁一起,“助皇帝陛下一臂之力”。于是上疏说,现在的名分不太合适,希望可以重新议礼。

嘉靖帝看到后很高兴,并且做好了和杨廷和长期对峙的准备。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杨廷和竟然直接妥协了,不仅妥协,而且还要求辞职退休。

嘉靖皇帝非常费解,直到后来他才明白,杨廷和将斗争的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杨慎。杨慎一上位,就利用父亲“被逼辞职”一事,煽动文武百官聚众闹事,公开对抗皇帝。嘉靖帝自然也不甘示弱,拉上张璁、桂萼,准备搞个辩论会。

内阁听到风声以后,立马慌了。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和张璁他们辩论,自己必输无疑。因为张璁的观点无可辩驳,朱厚熜遵循先帝遗诏,按照《皇族明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没有任何的不妥当之处。

内阁的这帮老油条眼见自己理亏,当即见风使舵,告诉皇帝,他们觉得称号里加个“皇”字也是可以的。于是,朱厚熜在和朝臣的对抗中,又一次胜出了。

这是我爹,这是我亲爹?

可嘉靖皇帝对自己的父母称号里加上个“皇”字仍然不甘心,因为到目前为止,他有两个爹,自己的亲爹排在孝宗皇帝后面。而且叫“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让嘉靖不满的是“本生”两个字。因为他以后要介绍自己的父亲的时候,要指着孝宗皇帝说这是我爹,然后指着兴献王的牌位说这是我亲爹。


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桂萼等人对峙文官集团


为了摆脱“本生”二字,嘉靖帝又想到了张璁、桂萼二人。而杨慎为了一劳永逸,决定采取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彻底解决问题——打死张璁和桂萼。幸运的是,最后张璁、桂萼并没有被打死,而是恰恰躲过了一劫。于是杨慎文官集团,不得不采取最后的一招——静坐示威。

根据史料记载,二百二十多位大臣在杨慎的带领下来到左顺门前,齐刷刷的跪下,哭天喊地。十八岁的朱厚熜再也忍不下去了,从进宫以来这些大臣们就没有消停过,现在又来搞这出。忍无可忍之下,朱厚熜当即下令锦衣卫直接冲进去抓人,连抓带打,一连抓了好几个。可大车门还不收敛,朱厚熜于是下令廷仗。史书记载,当天闹事的大臣几乎全被打,其中有十六个人被活活打死,而杨慎作为带头者,被打了两次。

左顺门廷仗结束后,之前反对议礼的官员们纷纷改口。时间到这里,这场持续三年的大礼议,最后以朱厚熜的大获全胜结束。


三千字深度解读:嘉靖朝最著名政治事件——“大礼议”事件之始末

明成祖朱棣画像


最后在说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朱厚熜最后打算将他的生父牌位供入太庙,但因为太庙的牌位用完了,要把他父亲的牌位供进去,必须要挪出来一个。经过仔细的考虑,朱元璋作为太祖不能动;朱棣政绩显赫,也不能动。于是和大臣们商量,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挪走,然后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与明太祖一样享“万世不祧之君”。从此以后,后世大多知道明成祖朱棣,却不清楚明朝也曾有过明太宗。


参考文献:张廷玉《明史》 徐阶、张居正等:《明世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