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玉根:種好科創“試驗田”需要信心與耐心

荀玉根:種好科創“試驗田”需要信心與耐心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一真 科創板自7月22日開板以來,到現在已經滿100天了。2018年11月5日宣佈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到2019年3月1日科創板正式規則出臺,再到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板第一批25家公司正式上市,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科創板迅速落地體現了監管層在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上的前所未有的魄力。

作為註冊制試驗田的科創板,從設想到實踐,其效果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初步驗證。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科創板41家上市企業總市值5808億元,平均市盈率84.87倍。計算機、通信、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醫藥製造等高新技術企業源源不斷地湧向科創板。科創板百日之際,經濟觀察網記者就科創板的機遇與挑戰、現狀與未來等問題專訪海通證券首席分析師荀玉根。

經濟觀察網:從科創板開板這段時間的交易來看,股價波動幅度比較大。我們對科創板第一批25家上市公司的具體表現情況進行回顧,首月科創板個股相對發行價漲跌幅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159.8%、141.1%,截至目前分別為109.9%、99.0%。科創板個股股價開始逐步回落,一些個股已經逼近發行價。如何看待科創板初期的股價波動?

荀玉根:初期科創板股價的上漲下跌是正常的市場波動現象,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科創板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參與,並且由於放寬了漲跌幅限制,不免在股價上有所波動。

回顧創業板成立之初也經歷過類似的波動,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第一批28家公司正式上市,首月創業板個股相對發行價漲跌幅的均值和中位數分別為120.9%、108.4%,前三個月相應的數字分別為71.5%、61.8%。

從估值和盈利的角度來看,經過一波調整後科創板首批上市個股平均PE(TTM,後同)從發行時的104倍下降到了當前的84倍,25家科創板公司2019年中報整體的歸母淨利同比增速為26.4%;創業板當前PE為122倍,19年中報整體的歸母淨利同比增速為-21.3%,比較而言當前科創板估值盈利匹配度在合理區間。

未來科創板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化逐漸趨於理性平穩。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創板的推出不是創業板的簡單替代,而是一種有效補充。如同其他新生事物,科創板和註冊制的推行也將經歷磨合、成長的過程方能邁向成熟,在運行初期出現波動和調整都是正常的,我們應當以更加包容的心態看科創板的初期表現。

經濟觀察網:科創板問世,以註冊製為主導的IPO制度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真正推行起來。這也意味著,中國的資本市場更進一步向國際資本市場看齊,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可期。從制度、交易等層面,科創板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荀玉根:科創板平穩推行了註冊制,這也是科創板的最重要的增量改革之一。實施註冊制之所以對市場如此重要,在於其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價格發現、融資、資源配置等三大基礎功能。

區別於之前的核準制,監管部門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事前審批和對企業進行實質性判斷,而是專注於本身職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審核制度,更有利於市場良性發展。

科創板推進了一系列市場化的改革,用系統的改革方法解決證券市場系統性的問題。定價機制方面,科創板企業的發行價格突破以往23倍市盈率發行價的限制,這也意味著科創板估值定價也正走向市場化。

交易制度方面,科創板在穩定性和流動性中尋找平衡點,對漲跌幅限制放寬,對融券交易機制進行了優化,同時建立了建立更加合理的股份減持制度。這一系列增量改革也會倒逼存量改革,未來科創板試點的成功經驗可以反哺存量市場,目前市場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乃至新三板都可以從中受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對比2018年中美各行業增加值,中國醫療保健、信息技術增加值僅相當於美國的20%、38%,而製造業為美國的150%。我國有許多科技企業因制度原因而到中國香港或遠赴美國上市,國內全部A股科技股市值佔比僅為13%,遠低於境外中資股(HK+US)的30%和美股的29%。科創板正是治療此痼疾的一劑良藥,由於科創板對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具有導向性,當前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以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為主,佔比超過90%,隨著未來進一步發展壯大,有望讓中國的資本市場結構更加健康和完善。

經濟觀察網:展望科創板,未來發展需要把握哪些關鍵問題?

荀玉根:格雷厄姆說過“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市場長期是一臺稱重機。”市場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從藝術角度看,不同時期影響市場的核心變量各不同,但是從科學角度看,中長期股市上漲主要靠企業盈利。統計1929年以來標普500指數年化漲幅為5.3%,EPS和PE的年化漲幅分別為5.2%、0.1%,統計1991年以來上證綜指年化漲幅為11.6%,EPS和PE的年化漲幅分別為22.9%,-9.2%,盈利是驅動股價上漲的主力,而估值貢獻很小。

中美股市都印證了優質的上市公司才是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石,而好的上市公司需要合理的上市和退市制度來進行篩選。其一需要把好上市入口,對比A股美股的上市制度,A股為核准制,美股為註冊制。中國上市制度一直在向註冊制努力,目前的科創板正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我們認為科創板作為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通過立體化的指標增強發行上市標準的包容性,篩選出真正好的公司。

其二需要暢通退市出口,退市制度作為資本市場的根基性制度,優勝劣汰、吐故納新是股市良性循環的基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若干年就會更新一遍,2013年以來,美股年均退市公司達到285家左右,年均上市公司約為268家左右。退市企業和IPO企業數量保持相當,良性循環。反觀當前A股退市制度有效性不足,側重財務指標的退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逃避退市提供了可能性。我們認為科創板作為市場的增量改革,應當細化退市標準指標體系,退市標準要進一步明確化,簡易化,且應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未來科創板試點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反哺存量市場。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訪問yuanben.io查詢【25SQ1K5L】獲取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