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阿尔兹海默新药为何令业内谨慎业外热情?

关注知药客(公号)医药代表的业务助手,学习、分享、展业上量更简单!

新药有条件上市,多个问题待解,披露的数据引来业内人士的疑问,包括该研究显示有效的终点指标存在单一性及主观性,试验过程中数据有难以解释的走势,且该药作用机制缺乏说服力等

中国首个阿尔兹海默新药为何令业内谨慎业外热情?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约为5000万,预计2030年将达到8200万人。2018年10月30日,南昌,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正在休息。图/视觉中国

时隔17年才终于又有阿尔兹海默病新药上市,而药品来自中国。市场对此态度热情,但该药临床试验结果也引得诸多业内人士的质疑声。不乏业界人士表态期待尽快看到关于此药品更全面的临床试验数据。


这款备受关注的新药名为甘露特钠胶囊(GV-971,商品名“九期一”),由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属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原创新药。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批准GV-971有条件上市,但其“附加”的多项条件让该药前景并无想象中乐观。


目前该药品的量产正在快速推进。11月3日,中科院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绿谷制药董事长吕松涛表示,GV-971即将于11月7日投产,并会在12月29日前把药物铺到全国渠道,浦东新区目前已提供40亩地用于产业化,今年内动工,如果三年能够完成建设,可满足200万患者用药的销售。上市后研究则从明年开始。

市场“重磅炸弹”


GV-971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分子,从耿美玉发现这一分子,到其闯过III期临床试验,并最终上市,总共历经22年。期间,其研发曾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重磅项目的资助。


在此之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全球没有治疗AD的新药问世。根据PhRMA统计,在1998年至2017年之间,全球仅有4种治疗AD的新药获批,包括三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Donepezil, Galantamine和Rivastigmine)和一个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emantine),另有146项相关药物试验以失败告终,且获批药物也均以缓解症状为主,无法改善或逆转疾病发展。


即使小规模试验顺利,一旦进入II期、III期临床试验,AD候选药物的表现也往往不理想。辉瑞、罗氏、礼来、默沙东及强生等全球顶尖医药企业,都曾试图找出能够延缓AD进展的药物,但纷纷折戟。其中辉瑞与杨森合作的Bapineuzumab、罗氏的Crenezumab、阿斯利康的Lanabecestat、默沙东的Verubecestat及礼来的Solanezumab等候选药物均倒在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单一且主观的指标

根据公开信息,GV-971的I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818名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口服GV-971药物450毫克/次,每日两次,或安慰剂治疗,时长为36周。所有试验参与者年龄都在50-85岁之间,符合轻至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标准。


试验设置了多个终点指标,其中主要指标为ADAS-Cog 12(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此外还有多个次要指标,包括CIBIC plus(临床印象变化量表),ADCS-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NPI(神经精神问卷),没有生物标志物等相对客观易测的指标。


GV-971之所以被认为有改善认知的效果,与其主要指标呈现的结果有关。在试验进行36周后,服用GV-971的试验组与安慰剂组的ADAS-Cog 12评分平均差值为2.54,且这一差值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机制仍未明

除了试验设计和结果中的“缺陷”,机制解释缺乏依据是该药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在绿谷制药的官方微信号中,耿美玉在介绍该药作用机制表示,GV-971主要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异常增多,以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最终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患者认知。

如果前述机制属实, GV-971的作用机制不仅能够同时满足现有两大AD药物机制假说,同时也将成为目前研究火热的靶向脑-肠轴概念的临床落地。“神药啊,”前述药物设计博士感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