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三)揭掉面紗說“套路”

《拳論》(三)揭掉面紗說“套路”

“套路”在傳統武術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些門派、拳種就有“代表性套路”一說。當有人知道你會功夫時就會問你學了哪些套路,要了解你的功夫時也會讓你練幾個套路看看。可見套路在人們心目中就是功夫的化身。

如果說過去的套路是招式的載體和表現形式,那麼招勢的日新月異必然帶來套路的蓬勃發展。雖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套路失傳了一些,保留下來的還是不少。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存在的傳統拳術套路就有上千套,在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又不斷地發展和創造出許多新的套路,具體數目已經無法統計,而且每天都可能有新的套路誕生。

要說因為招式太多必須創編足夠的套路來記載倒也無可厚非,可問題是每個套路里麵包含的招式幾乎大同小異,無非是排列的順序有出入、名稱不一樣、動作的特點有些不同。

讓人疑惑的是,有些套路喜歡以歷史名人命名,如“張飛神拳”、“武松脫拷拳”、“李元霸拳”等等,不知道有沒有“悟空神棒”和“八戒神耙”?且不說有些人是否屬於歷史虛構,即便是真有其人,那麼張飛擅長的是丈八蛇矛,誰聽說過他精通拳法?武松會因為成功脫拷而創編一套脫銬拳?

有人曾說他們家傳的套路有九九八十一個招式,全都是絕招,出手就要命,我感到很神秘,很想親眼見見,可惜未能如願。

還有更可笑的,有人繼承了諸如“跛子拳”等殘疾人擅長的套路。腿腳利索的還未必打得過人家,非要跟著殘疾人學拳,真讓人匪夷所思。是否還有人擅長“盲人拳”、“癲癇拳”?目前尚不得而知。

象形拳套路也不少,常見的動物幾乎都包括其中,什麼貓躥狗閃、兔滾鷹翻、雞點鴨偏……各種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的確有助於鍛鍊人的某些技能。好像古人創拳時都是強調重在取其義,只是目前基本只能見到其形了,不知那些被模仿的動物們有無感慨:難道你們的生理結構跟我們一樣嗎?恐怕只有被模仿,休想來超越!

在當代,創拳、編拳的人更多,單單太極拳就有數不清的門派、套路。以前有陳、楊、武、吳、孫幾大流派,套路有24式、48式、81式、108式等等等等,現在熱鬧了,姓劉的有劉氏太極、姓馬的有馬氏太極、姓江的有江氏太極……百家姓明顯不夠用,乾脆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什麼阿毛太極、阿狗太極、阿豬太極……各種套路橫空出世,讓人眼花繚亂。以前的幾大流派各有自己的特點,那麼如今的這些新生事物除了套路編排的差異還有什麼不同?

有些人把套路分為入門套路、初級套路、中級套路、高級套路,還有考取武術段位對應的套路,真不知道區分的依據和標準是什麼。不會是靠著學套路入的門、學會高級套路就成了功夫高手、練的套路越複雜考取的段位就越高吧?還有人說傳統套路比新編套路實用性強,這更讓人覺得滑稽可笑,沒見著誰能靠著套路去取勝。

看來,古往今來,人們都很器重套路。有些人喜歡創拳,擅長編拳,以編拳為樂,以創拳為榮,當然也會因創拳、編拳而出名。也有些人以學套路為樂、以學套路為榮,好象學的越多、會的越多,自己的水平就越高。

以前有的老拳師掌握一兩百個套路屬於正常現象,我難以想象他們的功夫有多麼高深。

記得小時候我們縣一個武術之鄉的老師傅,他掌握了將近二百個套路,在當地很有名氣。有一次他說還是武警厲害,武警的功夫才實用。老人的話實在,也是變相告訴大家套路並不能代表什麼。

我在想,古時候徒弟學藝期滿時,師父都會告誡弟子:“此拳都是絕招,出手就傷人,一定要保密,不得示人,不能與人交手”。看來師父還是明智的,徒弟一旦與人交手,捱了揍是小事,露了餡、毀了自己的名聲才是大事。

當然,套路的編創也不是沒有意義,練套路能鍛鍊人的平衡性、穩定性、靈活性、協調性,能培養對敵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還能提高練武的興趣,同時也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只是事物都得分個主次、有個輕重,把套路當成了拳的重點就是走偏了路。

我相信,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絕不是因為有數量龐大的套路,個人功夫的高低與所會套路的多少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我也可以推測,是套路誤導了人們幾百年。也許是與元朝的禁武政策有關,習武者只能練習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也許是因為元曲及後來的各種戲曲的需要,武術逐漸走上了舞臺、適應了舞臺;也許是受明清小說的影響,人們過度信賴招式和套路的作用;也許是人的虛榮心在作怪,大家更喜歡錶演和能帶來掌聲的東西;也許是人們的理解有偏差,認為招式和套路才是武術的精華……

總而言之,套路之風盛行是一種典型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它對傳武的發展起著誤導和阻礙作用,需要引起每一名傳武愛好者的反思。

我深知這樣的論調會引起公憤,因為招式和套路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很多人由此而成名,有的以此為榮、以此為生。但我是一個傳武的愛好者,也是習練者,真心希望傳武能走出誤區、重振雄風,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言語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予以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