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为百病之源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

“有形之痰”“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看得见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我们说的无形之痰。


痰为百病之源



痰为百病之源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

湿气凝聚在体内,导致经络不畅,气血阻滞,痰淤互结积聚在身体各处。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置脏腑,外渗肌肤,从而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肺部疾病、咳嗽等。人们常说“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就是这个道理。

痰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痰为百病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运化,把我们吃的食物和水消化成水谷精微,运送营养物质至全身,如果劳倦及饮食不节,平时思虑过度,都能伤脾,使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减退,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湿邪侵犯人体生成多种疾病。 临床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大便溏泻、咳喘痰多等,多是由脾虚导致的。

建议脾虚的人用健脾利湿的药品及食品来调理。如食补可常吃一些苡仁、茯苓、白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大枣等。

肺为储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负责将脾运化的水液从肌肤皮毛散发出去,即通调水道功能。当邪气侵袭肺时,肺宣发功能失调,津液便停留在肺内,凝聚成痰,引起肺气上逆,就会造成咳嗽、吐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脾虚,运化失调,肺宣发功能失常时,痰就会多,造成咳喘。临床治疗时,除了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应该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功能,治疗效果会更好。


痰为百病之源



防肺生痰的最好办法是防止外邪伤肺或久病损伤肺气而致肺气虚,因此平时要既注意防寒保暖,又要对原有肺、支气管炎疾病等进行积极治疗。

补肺食品可用白色为主食物如: 银耳、百合、梨、 荸荠、山药、西洋参、冬虫草等,肺喜润误燥,平时要少吃油炸、辣椒等温燥上火食品,以防伤津化燥。

肾为生痰之本

中医有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也是正气内存的根本,肾主水,有气化水湿功能。当阳虚衰时,气化水液功能失调,也会出现水湿积聚,甚至出现水肿。所以痰湿也追根于肾,在临床治疗上,健旺脾阳的同时,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痰的庐山真面目

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

1、寒痰: 痰呈白色较稀,病人舌苔薄白。怕冷,喜欢喝热的,这种情况多是由受了风寒邪引起。

2、湿痰: 痰为白色粘稠或白色泡末,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疲乏或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

3、热痰: 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受风寒发高热入里化热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

4、燥痰: 痰粘少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干、咽燥,舌苔薄黄或薄白。


痰为百病之源



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脾肺肾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逐步蕴结而成,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

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神昏乏力或癫狂中风、甚至体内结节肿瘤等,都可能由无形之痰引起的。所以说痰在体内,是百病之源,因此保持健康就要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脾护肺养肾,已杜绝生痰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