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如果說曹保平的《狗13》是少年對成人世界的反抗,再到對成人世界的妥協;那麼曾國祥的《少年的你》就是少年對校園欺凌現實的忍耐,再到對冰冷世界的控訴和抗爭。

一部《少年的你》再次把校園欺凌話題推向風口浪尖,可我們在觀影之餘,更多地要看到校園欺凌背後的東西。

校園欺凌

《少年的你》的內核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全世界都關注的話題,但把這一話題搬上大熒幕的卻甚少。校園欺凌涉及校園安全、未成年犯罪等敏感字眼,大多數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類似問題都噤若寒蟬。

在中國,這一問題卻顯得更為複雜。就像電影裡辦案民警的一段對話,盡顯無奈。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太普遍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案子辦理會遇到很多阻礙。你去找校長,校長讓你去找班主任,班主任把你推給家長,打電話給家長,家長說,我在深圳打工,一年難得回來見一回孩子。最終你還得找學校。沒有證據,對同為未成年的施暴者,你有辦法阻止他(她)嗎?”

更重要的一點是,被欺凌者報了警,後續可能會遭到更嚴厲的報復。這也是被欺凌者最害怕的。長此以往,施暴者因沒有受到應有的懲戒而愈加肆無忌憚,而被欺凌的少年,因無法得到正常的保護和心理疏導,變得更加懦弱和沉默。

一個更可怕的現象是,往往被欺凌者本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家的孩子,這些少年在現實生活裡缺少來自家庭、父母的關愛,也沒有話語權,心裡早就有大片的溫暖黑洞,在學校裡,不起眼、自卑、不善與人溝通是他們的共性。若是再遭遇欺凌,心理防線最終會崩塌,走向胡小蝶跳樓般的悲劇就可能不僅僅是電影裡的一個橋段那麼簡單了。

胡小蝶 陳念 小北

這三人,前兩個是被欺凌者的代表;後一個是對冷酷現實揮出拳頭掙扎抗爭的代表。

當胡小蝶因不堪施暴者的羞辱,從教學樓縱身一躍的時候,這個世界給她最後的溫暖,竟然是她生前喝完的最後一瓶牛奶。

她肯定是懷著恨的。

她可能搞不懂那些人為什麼不可以像書上講的那樣和平友愛、互幫互助;她可能搞不懂為什麼周圍的人明明都知道誰是壞人,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做點什麼。她以為她的這一跳,可以讓學校和老師警醒,可以讓身邊的同學內疚,可以讓施暴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可是,她的死只換來了周圍同學冰冷、灼目的手機攝像頭。

這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關於人血饅頭的文章。

“他們就是一群等著拿饅頭蘸血吃的麻木的幫兇”!

而只有陳念脫下了自己外套,蓋住胡小蝶砸在水泥板上的軀體,保留了一絲對死者和生命的尊重。但陳唸的這一舉動,卻成了施暴者的下一個獵物。

隱忍是每一個受到欺凌少年的第一反應。就像前文講的,被欺凌者往往軟弱、自卑、不敢抗爭。假若被欺凌者敢於反抗,就像小北說的,“我雖然弱小,雖然捱打,但只要我被打,我必定打回去!”

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小北苟且於社會底層,因父母婚姻變故,變成無人疼愛的街頭混混,但善良、正義並沒有被完全磨滅。在同樣被欺凌的時候,小北與陳念相遇,同病相憐把兩人拉得很近,兩個可憐人相互舔舐著傷口,在冰冷無力的世界裡,尋求著彌足珍貴的溫暖。

可並不是每一個受欺凌的少年,都能遇到小北。

魏萊

電影中的施暴者,魏萊,家庭條件優越,學習成績不差,樣貌舉止表現得體,但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小姑娘,最後卻變成了惡魔?

電影中對魏萊為什麼總喜歡欺負同學沒做過多表述,但從僅有的幾個滑過的畫面裡,可以看出魏萊鮮少獲得來自父母的關心,尤其是那句“我爸已經快一年沒和我講話了”,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其心理上的扭曲。躁動的青春,再加上自認為可以擺平一切的跋扈,最終走向了以欺負同學為樂,標榜自己牛X的邪路。

魏萊最終有了惡有惡報的結果報應。可諷刺是,這樣的報應不過是無意間的以暴制暴的結果,這樣的報應雖然滿足了人們觀影時的“壞人必須死”的期待,但如此結果,並不是因為其欺凌他人而應該收到合理合法的懲罰。

預防校園欺凌應該學校、家庭和制度共同努力

電影終歸是電影,但一部電影若是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全社會各個群體的關注,並最終上升為制度層面的完善,那將功莫大焉。

但在那之前,與欺凌時間息息相關的校園和家庭裡每一個人都應該進行更多的反思,如何提升預防校園欺凌的能力才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大課題。

對學校來說,校園是預防欺凌事件最前沿的陣地,而老師是這其中的關鍵。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紅頭文件和書本上,需要有充足的專業教師去具體實施。老師對學生一言一行的關心也不能僅僅存在於平時的心得體會和交流發言裡,還應該真真切切的對學生付出足夠多的真心。可現實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往往不足,甚至僅有的幾堂課還被所謂的主課給霸佔。教師教學任務、評比任務繁重的壓力下,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這樣被無情地碾碎,像灰塵一樣,被踩在了腳底下。而那些曾經遭遇或者正在遭遇的被欺凌的少年,在這樣的境地下,又該如何是好呢?

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對家庭來說,有時候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更有一種有苦難言、鞭長莫及的無力感。尤其是對那些掙扎在最底層的父母來說,養活一家老小都那麼不容易,管教不羈的少年又談何容易呢?另一方面,家庭的正面教育才是塑造少年們正義、勇敢、堅強、善良的關鍵之匙。你希望他(她)成為什麼樣的少年,就必須做出怎樣的表率;你希望他(她)永遠對人和平友愛,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關心和疼愛。可大人們,總有一籮筐的理由為自己缺乏對少年的關愛而辯解。

而在制度層面,電影最後易烊千璽的獨白,已經向我們展現了國家在制度層面所做的努力,制度上是有了保障了,就看具體實施了。少年的他們,是最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在未來,希望別再有胡小蝶、陳念們式的悲劇,別再讓胡小蝶、陳念們淚流滿面、傷痕累累、心如死灰了。

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曾國祥 周冬雨 易烊千璽

到這裡,文章就應該結束的。但借一點點篇幅,還是要誇一誇《少年的你》的主創們。

首先是導演曾國祥。曾國祥之前最大的標籤是“曾志偉的兒子”,但從這幾年的其的發展來看,他正在努力擺脫曾志偉帶給自己的影響。從《七月與安生》造就了金馬獎影后雙黃蛋(周冬雨、馬思純)之後,曾國祥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炙手可熱的新銳導演。

第一次知道曾國祥是2010年的電影《囡囡》,彼時曾國祥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雖然擔綱同為敏感題材電影(都市援交女)的男主,但明顯能看出其演技的稚嫩。演員和導演的不同之處在於,演員只要做好表演的本職工作就行,而導演要做的是為電影注入靈魂。一部電影品質的好壞,以及呈現在觀眾面前最終的效果,檢驗的正是導演對電影整體的把控能力。從《七月與安生》到《少年的你》,曾國祥做的是很優秀的。尤其是《少年的你》,一個常年生活在中國香港的導演,能把內地校園欺凌題材刻畫的如此真實和細膩,這已經很了不起了。相較於以往那些撕逼、墮胎、情情愛愛、不知所云的青春校園片是走心多了。

少年的你:我看到的是無力感

而周冬雨、易烊千璽的表演,是值得為他們鼓掌的。周冬雨自不必說,在《七月與安生》裡的表演已然驚豔,到《少年的你》,竟有化境之感,一個眼神、一滴眼淚裡都全是戲。易烊千璽是最令人驚訝的,從TF三小隻裡成長起來的年輕演員,第一次電影長片,就有這麼細膩精彩的表演,這個少年才真正的前途無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