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肺系病证首当辨其外感内伤,两者又有主客交浑的情况。外邪犯肺以宣通为主,内邪伤肺以肃降为顺,互有关联。

外感内伤可以交浑为病

肺受气于天,吸清呼浊,内为五脏华盖。故外感六淫多先伤肺,内伤诸邪亦多干肺,这是不同于其他诸脏之处。为此,临证首当辨其外感、内伤。但进而言之,两者又有主客交浑并见的情况。如虚体感冒有气血阴阳之别,不同于一般感冒应用辛温、辛凉之剂。气虚者当补气以固表;血虚者应养血以助汗,此即夺血者无汗之意也;阴虚者滋阴以为汗;阳虚者助阳以透汗。它如肺痨本在阴虚,但在阴虚的基础上可见痰热(火)、痰浊。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笔者曾见一例支气管结核患者,每逢秋季则发咯血,表明内燥与外燥互有关联,内外相引发病。肺炎虽然多属风温,但与内伤宿疾也有密切关系。曾见一例李姓患者,近五年来均有发病,证见胸痹症状,不同于一般的风温,与其素体痰浊偏盛极有关系。于此可知,外感未必皆实,内伤未必皆虚。概言之,与禀赋不强、体质差异、原有宿疾均有密切关系。临证必须根据其主次缓急辨治。特别要厘清证似外感,实属内伤,或证似内伤,实为外感的表象,如成人斯蒂尔病、无名热;湿温“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的假象(《温病条辨》),以免误判。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外邪犯肺以宣通为主,内邪伤肺以肃降为顺,两者互有关联

在正常情况下,肺气的宣通与肃降,升降相因,是其本能,若肺失宣通或肺失肃降则为病。但肺气不宣与肺失清肃两者又互有影响。外邪犯肺,邪闭肺气,则肺气不能宣通,内邪伤肺,肺气不利,则不能肃降。故治外当以宣通为主,治内应以肃降为顺。《医宗必读》说:“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当予辛甘散邪。”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妄予清降之品反致遏邪,甚则“久咳成劳”,变生他病。既往曾见一例久咳患者,前医投补肺润肺之品,反见咳重声哑,乃用三拗汤加味,宣肺透邪,两诊即愈。据此,可以认为外感咳嗽即使久延,只要没有明显的风热、燥邪、肺火、痰热证候,俱应以宣散为第一要着。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肺失肃降久延可见邪热乘肺,肺气上逆。外因风热燥邪上受,或寒郁化热;内因肺火(实、虚),邪热壅肺。既可见于外感新病,也可因内伤慢病久延所致。治疗应以清肃为大法,药用桑皮、前胡、枇杷叶、旋覆花、苏子等。病因风热者清散,风燥者清润,肺火盛者清肺降火,痰热内炽者清肺化痰。切不可妄用辛热宣散之品,而致助热伤津。如薛立斋论咳嗽说:“有肺伏火邪,腠理不闭,风邪易乘,遇感频发者,当兼清火,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即系指此而言。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肺失宣通与肺失清肃虽然病理表现有别,但又相互为患。如外感风寒郁肺化热,而表寒未解,或因平素肺有蕴热,外受风寒,表现外寒内热(寒包热)证者,治当宣肃并施。属于表寒外束,肺热内郁,多取麻杏石甘汤,麻黄与石膏并用,量其寒热的主次配伍;属于肺经痰热素盛,复加外寒束表者可用定喘汤,麻黄与黄芩、知母之类合用。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肺脾同病,脾虚气弱,治当培土生金

重视肺与他脏的整体关系

肺气贯百脉而通它脏,病则互为影响。肺脾同病,脾虚气弱,土不生金,治当培土生金,药如参苓白术散;其实者脾湿生痰,上干于肺,治当燥湿化痰,如平胃二陈汤。肺肾同病,阴虚当保肺滋肾,用百合固金汤,夹痰热者佐以清化;气虚应补肾纳气用右归丸,夹痰饮者佐以温化。肝肺同病,木火刑金,当清肺泻肝,用加减泻白散;金不制木者,应清金制木,滋肺平肝,用沙参麦冬汤。肺心同病,治节无权,心肺阳虚当温阳益气,用补肺汤、参附汤;若见气滞血瘀,则应佐以活血通脉;如肺热传心,则当清心开窍,用清营汤、安宫牛黄丸。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