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提起德國飲料,我們首先會想到啤酒,殊不知其實咖啡才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飲料。德國咖啡協會2010年公佈的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德國人均咖啡飲用量約為150升,超過啤酒的消費量;此外,德國人的一人份咖啡包(Kaffee Pad)和咖啡粒(Kaffee Kapsel)的消費量也呈現上升趨勢,甚至比2004年增長了十倍。協會主席Holger Preibisch認為,小袋分裝的咖啡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它滿足了消費者對便捷和質量合一的需求。

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說起德國節日,我們絕不會落下盛大的慕尼黑啤酒節,而德國的“咖啡節”卻鮮為人知。2006年9月29日位於漢堡的德國咖啡協會倡議並設立了“咖啡節”(Tag des Kaffees),組織設計比賽選出咖啡節的Logo。時僅26歲的女大學生Teresa Habild憑藉簡單而高雅的設計獲得了冠軍。在咖啡節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2010年咖啡節的主題是“咖啡———無憂的享受”。在這一天,咖啡商們在不萊梅廣場上展出了自己的產品,呂貝克舉辦了咖啡展覽,而馬德堡Röstfein公司長達300平方米的外牆上躍然繪有咖啡生產全過程的塗鴉……

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咖啡最初源自阿拉伯語(qahwa),後流經土耳其(Kahve)、意大利(caffé)和法國(café),最後才流入德國(Kaffee)。關於咖啡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最出名當屬17世紀馬優派僧侶Antonius Faustus Naironus記載的傳說。埃塞比亞Kaffa地區的牧人們發現羊吃了一種名叫灌木的果實後,行為變得異常興奮怪異,它們到大半夜還又蹦又跳,非常活潑,而沒有吃這種果實的羊每天照常睏倦,安靜地睡覺。牧人們跑到附近的修道院向僧侶們抱怨這件事。其中一個牧人親自嘗試了這種植物,確定了這種植物的提神功效。後來,僧侶們在牧場上發現了帶有櫻桃狀果實的深綠色植物,並拿它沖泡,結果他們到深夜了居然還很清醒,做禱告,聊著天。這個故事還有另外的版本:牧人們生吃不能食用的果實,難以下嚥地把它吐到火裡,頃刻有一股香味撲面飄來,於是咖啡烘培法就誕生了。至於這個傳說是真是假,至今無從考證。不過普遍認為埃塞比亞是咖啡的發源地。

咖啡應該是14世紀通過奴隸買賣流入阿拉伯的。經過波斯和奧斯曼帝國,於15世紀開始流行。大約1511年,麥加誕生了世界上首批咖啡館。1532年咖啡廣泛在阿根廷(開羅)、敘利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區普及起來。1554年伊斯坦布爾第一家咖啡館在伊斯蘭牧師和國王的激烈鬥爭中開業了。16世紀末穆拉德三世下了咖啡禁令。在穆拉德四世的統治下,咖啡館被拆除,飲用咖啡會被逮捕。咖啡禁令造成了許多傷亡。咖啡館老闆在這個時期佯裝成服務人員,比如理髮師。後來經歷了改革,咖啡終於在1893年被認可。

1582年奧斯堡醫生訪問北敘利亞後,咖啡才在南歐和中歐逐漸流行開來。1645年威尼斯誕生了第一家咖啡館bottega del caffè。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上,1720年開張的Florian咖啡館至今還營業著。同其他咖啡館一樣,Florian當時是藝術家和文人的聚會場所,如今吸引了全世界各地許多遊客。牛津於1650年、倫敦於1652年也相繼誕生了第一家咖啡館。之後法國馬賽和巴黎的首家咖啡館也開張了。德國境內的第一家咖啡館則於1673年誕生於不萊梅,漢堡於1677年,雷根斯堡(巴伐利亞)於1686年,萊比錫於1694年,柏林於1721年也相繼誕生當地第一家咖啡館。維也納於1683年出現了咖啡館,其發展史最能體現歐洲的咖啡史。1819年在維也納共有150家咖啡館。19和20世紀之交,猛增至600家。但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維也納人對咖啡的熱情開始有所遞減。隨著消費習慣的變化和Espresso吧的衝擊,不少咖啡館相繼停業關門。在今天的維也納街頭上,傳統的咖啡館仍舊隨處可見,和Espresso咖啡吧受到同等的歡迎。

當然,各國的咖啡文化各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咖啡的衝煮方式上。而德國的咖啡文化首當其衝該感謝梅麗塔·本茨(Melitta Bentz)。她在100多年前發明了咖啡濾泡法,書寫了德國的咖啡史。

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梅麗塔1873年出生於德累斯頓,身為家庭主婦和商人的她喜歡Schälchen Heeßen(薩克森方言,指一杯咖啡eine Tasse Kaffee)———現煮的咖啡,但是她非常討厭留在殘留在齒縫間的咖啡渣。一天她在鐵皮罐底部打了許多孔,從兒子的書包裡拿出一張吸墨水紙放在上面,衝入熱水,頓時醇香的咖啡便透過吸墨水紙滴入壺中。她就這樣發明了能濾渣並保留醇正咖啡香的濾泡方法。在這項發明前,人們都使用料袋過濾咖啡。這種材料多次使用後就不衛生了,還會因此破壞咖啡原本醇正的口味。

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1908年6月20日,梅麗塔在皇家專利局註冊了她的發明:拱形底部穿有多個傾斜出水孔的鐵質咖啡濾器。本茨當時用很少的錢在自己的住所成立了“梅麗塔公司”。可惜當地檔案館對這位發明濾泡咖啡的德累斯頓女兒的生活史記載甚少。這項發明很快便家喻戶曉,最後成了德國廚房的必備品。20世紀20年代中期,公司業務擴大了,公司面積早已容納不下100000個濾器包括陶瓷過濾器的生產訂單,1929年公司搬到明登。今天,公司由創始人的孫子掌管。梅麗塔公司在世界各地有50家分公司,3200多名員工,每天大概生產3500萬到5000萬的咖啡濾器。梅麗塔發明的濾泡方式至今幾乎未被改變過,只是優化了過濾器的形狀和濾紙而已。公司還為不同口味的咖啡生產各式特殊濾紙。

可以說薩克森人有一種咖啡情愫。聞名於世的作曲家和萊比錫托馬斯教堂樂長巴赫譜寫了“咖啡康塔塔”。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強者奧古斯特”非常欣賞泡製咖啡和茶葉的精美瓷器,他在邁森(德累斯頓)建立了歐洲第一家瓷器手工廠。在萊比錫,於19世紀初開張的“Coffe Bau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館之一,至今仍營業著。薩克森語中,“Bliemchengaffe”和“Blümchenkaffee”這兩個詞用於形容非常淡的飲料。這些低濃度飲料大多摻了過多水,淡得能看清裝滿咖啡的邁森瓷器底部的花紋。

今天,51%的德國家庭擁有一臺經典的濾紙滴漏咖啡機,其中6%還會使用梅麗塔年代的濾器,手泡製出香醇咖啡。雖然濾紙滴漏式咖啡以80%的優勢在德國仍舊佔據主導地位,但德國人早已不再滿足於滴漏衝出的黑咖啡,漂著奶泡的卡布奇諾或牛奶和濃咖啡混合的拿鐵瑪琪雅朵咖啡更是成了時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願意為廚房添置昂貴的咖啡磨和Espresso咖啡機。追求質量的他們,不在超市購買真空包裝的咖啡豆或者咖啡粉,而是購買散發著堅果巧克力香味的高原咖啡或到烘培坊購買。

德國咖啡文化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