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很早就有人提到过,对书名并不陌生,最近赋闲在家花两天时间认真读完全书。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受到一种强大的震撼,多次泪流满面,也初次了解到战争中的阿富汗,那个遥远而又不一样的国度。

本书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全书20多万字,让人拿起就舍不得放下的感觉。

全书真情实感,代入感很强,真实得就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处女作就能如此出色,作者真是个天才小说家。

书中涉及到阿富汗的时代背景、宗教、种族歧视、爱、背叛、信仰、文化、风俗、救赎等等方面。

读《追风筝的人》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

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看起来“亲密无间”的情谊。阿米尔开口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而哈桑第一句会说的是“阿米尔”名字。这为小说的后期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哈桑无数次为阿米尔挺身而出,愿意为少爷做任何事。在他眼里阿米尔少爷是比他生命更重要,是至高无上的,他愿意为阿米尔少爷千千万万遍,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可见哈桑对少爷的忠贞情感。

在风筝大赛那天,哈桑为了帮阿米尔去捡那只蓝色风筝,而被阿塞夫几个男孩鸡奸流血,在阿富汗这是对男孩最大的侮辱。

阿米尔目睹着这一切,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他没有像哈桑为他那样出头相救,眼睁睁地在一旁偷偷看着这一切。

读《追风筝的人》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这是个公平的代价吗?我还来不及抑制,答案就从意识中冒出来: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

哈桑知道他少爷看到了这一切,并没有去揭穿他,依然同从前一样。

阿米尔自私懦弱,为了独自享受父亲的爱,为了使自己心安理得,不再面对哈桑。不惜陷害污蔑哈桑,伤害这个愿意为他付出生命的人,直到设计把他赶出家门。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阿米尔到底还是良善之人,在哈桑离开之后,他一直活在自责内疚之中。

读《追风筝的人》

后来,他和父亲一起移民美国定居。父亲在加油站工作,阿米尔继续读书并尝试写小说。

关于写作,在阿米尔的童年里,哈桑曾认真听他所写的故事并夸赞鼓励他。另一个认为他有写作天赋的就是他父亲的朋友拉可辛,这也是全书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个睿智并知晓一切秘密的人。

阿米尔在美国过着平静的生活,娶了他钟情的女子,美丽贤惠。他的小说也成功出版,他们住在带尖屋顶的漂亮房子里。

不幸的是他父亲在他结婚后不久去世,还有他们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

某天,已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是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恳求阿米尔回阿富汗,说那里有成为好人的路。

见面后,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已死,要他将哈桑的10岁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读《追风筝的人》

当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弟弟这惊人秘密后,阿米尔更是悔恨交加,是自己剥夺了哈桑该享有的一切权力,也剥夺了他父亲和另一个儿子相处的机会。如果,不是设计赶他们走,或许都会在美国生活得好好的。

阿米尔在纠结中还是去了战火硝烟的阿富汗,为了内心的安宁,为了自我救赎。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期间历经种种艰难,被打断七根肋骨,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及时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

在被阿塞夫打得奄奄一息的那一刻,阿米尔却放声大笑,他感觉自己身心终于解脱了,他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

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他心里充满一切未知的恐惧,没有一点安全感。

索拉博慢慢接受去美国的建议,没想到因为签证问题,又是一连串的麻烦耽搁,当阿米尔告诉他可能再把他送去当地孤儿院,再等办理签证收养手续。

没想到索拉博却在浴室割脉自杀,这孩子在孤儿院里曾受多大的伤害呀!被打被侮辱被性侵害,以至于情愿去死,也不想再去孤儿院。看到段真让人心痛得难以呼吸。

读《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更是同样受到惊吓,幸好索拉博被抢救过来,否则他余生更加内疚悔恨,活在痛苦之中。

随后索拉博却陷入自闭状态,沉默得像个哑巴。整个小说感受到一种因果报应,一种轮回。

阿米尔必须对索拉博无限耐心,给他足够的爱,以哈桑曾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这孩子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才意味着阿米尔内心的终极获救。

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阿米尔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

童年时,哈桑为了阿米尔曾说要把阿塞夫打成左眼龙,而多年后,哈桑儿子索拉博用弹弓把阿塞夫射掉一只眼。这是另一种轮回。

过去哈桑总是为阿米尔追逐风筝,而结局是阿米尔为哈桑儿子索拉博追风筝。

故事从风筝中来,又回到风筝中去。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依然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是当之无愧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不单是俩兄弟间的恩怨,不仅仅限于“小我”。而是有复杂的时代背景,有人性里的美丑、慈悲。更重要的是让世人更多地了解阿富汗这个资源丰富却战争不断的国家。

优秀的作品都是具有大格局,都是足够的高度,给人以思索和收获。我要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读《追风筝的人》


作者,齐帆齐。安庆市作协会员,自媒体人,自由写作者。

掌阅 微博认证作者,新华网签约作家。多平台人气作者。

文章曾发《人民网》《哲思》《皖江在线》杂志报刊等。

新书《逐梦路上,让灵魂有光》已于2019年1月全国上市。

读《追风筝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