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逆襲”——儒家崛起

從孔子到孟子,儒家混的其實並不好。

這一點從孔子和孟子的經歷就能看出來;這一大小兩個“聖人”,都是在鬱郁不得志中度過一生的。他們兩位都曾周遊列國,向諸侯們推銷儒家思想,然而都並沒有產生太好的效果。他們二位也都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大舞臺”,在政治上獲取太大的建樹。

因此這二位可以說都是在“鬱郁不得志”中度過了一生。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終結了“戰國亂世”,在那首個“大一統”的歲月裡,儒生們混的卻更加憋屈。

因為秦始皇聽取法家人李斯的建議,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而且在這個新興王朝裡,還有許多新的東西,那是一個當之無愧的“除舊佈新”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肯定會讓崇尚“法先王,師古人”的儒生們非常不爽,心裡不爽就要說出來,說出來當權者不採納就會更加不爽,更加不爽就說的更多。說的太多了儒生們未必能爽,但當權者肯定會不爽。讓當權者不滿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秦始皇和李斯樣的“橫暴組合”!跟他們發“牢騷”已經十分危險了,長期喋喋不休的諷刺時政,捧古貶今,那就是“作死”。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和李斯終於厭煩了儒生們的“嘰嘰歪歪”,亮出了他們的“大殺器”;流毒後世千年的“焚書坑儒”開始了!

不得不說,秦始皇和李斯開了一個缺德至極的先例,動用國家機器以刑罰對待“異見者”。

要麼閉嘴,要麼死。

後世王朝大都只看到了秦始皇和李斯殺的燒的很爽,自己也都躍躍欲試的想“有樣學樣”,卻往往不願意記得強悍的大秦二世而亡。

千古第一“逆襲”——儒家崛起

秦始皇

秦亡後的儒家

公元前209年,秦始王嬴政在巡遊途中“駕崩”,在一堆鹹魚的環繞下走完了他“有夢想”的一生。

“始皇帝”死了!“二世祖”的名頭大家得趕緊搶啊!這可是正經的“大買賣”!

於是大秦內部一場轟轟烈烈的“內訌”開始了。

“內訌”的結果很“感人”;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丞相李斯被殺,大將軍蒙恬被逼死。

嘖嘖!最後竟然是胡亥和趙高這兩個“二貨”勝出!不得不說,有時候歷史也真會“開玩笑”……

大秦的一場“換屆內訌”,其結果就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樣對“天下”來說雖然未必是幸事,但儒生而言卻絕對是大“幸事”!秦始皇死了,繼位的二世是個“不成器”的東西。大家都忙著造反和鎮壓造反,自然也就沒人在乎關於燒他們書的事兒了。因此,被“焚書令”壓的幾乎斷絕傳承的儒家,終於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然而即使是不燒他們書了,也不代表他們受重視。

無論在任何年代,最初從事“造反”這個行業的人文化水平都不會太高。秦末的這一波“造反浪潮”尤其明顯。

劉邦是個“混混兒”,項羽雖然是個貴族,但也就是個“貴族混混兒”。這兩個人很明顯都不是什麼“好學”之人。

以至於後來唐朝詩人章碣還感慨:“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樣一幫子“糙漢”們,對引經據典,“之乎者也”的儒家門徒自然不會有什麼好感。所以秦始皇死了,秦國亂了,儒生們的日子依舊不好混。

也許是受秦始皇“焚書坑儒”對儒家壓制的影響,也許是劉邦,項羽這類的“糙漢”們跟儒生太不對脾氣,反正這兩個人對儒生都沒什麼好態度。

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

劉邦為了羞辱儒生,曾經往儒冠裡撒尿。

要知道,《論語》中孔子的弟子中出現次數最多子路,就是因為打仗的時候帽子的帶子被割斷了,寧願一死也要戴正了帽子。

在儒生眼裡,“冠冕堂皇”可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項羽就更惡劣了,韓生勸他留在關中稱王,他認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給拒絕了。結果韓生背後說他“沐猴而冠”,項羽也老實不客氣的把他“烹”了。

從二位對儒生的態度就能看出來,當時的儒家門徒們混的多不得意。

那個年代混的最成功的儒生是酈食(yi)其(ji)。

漢高祖劉邦剛見他的時候對他也很不尊重: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食其。

在那個還沒有內褲的年代,見第一面的時候劉邦就坐在高處叉開腿,請六十多歲的酈食其看“怒龍護卵”,可以說很不把他當回事兒了。

但是酈食其還是很有本事的,幾句話說的劉邦就對他改變態度,十分恭敬,並且重用了他。

酈食其為劉邦做“說客”,馬不停蹄的替劉邦說服了很多觀望中的諸侯,讓他們支持劉邦,對付項羽。可惜,後來老先生命苦,被韓信和蒯通給坑了。

酈食其好不容易說服了齊王投降劉邦,結果蒯通跟韓信說,咱們辛辛苦苦才打下來幾座城池?這老頭子靠著咱們的威風,用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居然一下子說服那麼多城池投降!顯得比您還流弊!這能忍嗎?

韓信當然不能忍,於是不接受齊王的投降,連夜進軍。

齊王覺得自己被酈食其騙了,當時就把他煮了。

要說“坑儒”,其實韓信,蒯通這兩個人才是毫無無爭議的“坑儒”。

千古第一“逆襲”——儒家崛起

劉邦

漢初時的儒家

劉邦打敗項羽,得到了秦朝的“失鹿”。

一個新的劉氏王朝開張了。

但是這個新王朝裡,依舊沒有多少儒生們的位置。

“漢初三傑”中張良有人認為他是“兵家”,也有人認為他是“道家”,甚至有人認為他該屬於“法家”,但可以確定他不是儒生。

從圯橋撿鞋子的典故看,他確實看起來很像“兵家”,但是晚年“從赤松子遊”又像“道家”。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喜歡的人討論去吧!仙人就不湊熱鬧了。

蕭何這個人雖然喜歡讀書,但他喜歡“黃老之術”,並用之於治國,當屬“道家”無疑。而且受蕭何的影響,漢初的治國方針都是以“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為主,蕭何之後的曹參,陳平也都崇尚“無為而治”。

韓信就不用說了,他只能屬“兵家”,給別家人家也不能要。

那個年代儒生混的比較好的人是叔孫通。

這個叔孫通啊!為人……很適合當“專家叫獸”!

此人最初是前秦的一個“待詔博士”,類似於現在的“知名專家”,又或屬於“公知”一類。

這貨最初跟秦二世混的時候,秦國派往楚地的士兵叛亂,秦二世問“專家”們怎麼辦?三十多個“專家”都建議秦二世立刻出兵平叛。唯有叔孫通知道看秦二世的臉色說話,力排眾議的稱頌秦二世英明神武,仁慈聖明,天下人都緊緊的環繞在,以秦二世為核心的大秦周圍,絕對不會有人造反!下面那些人只不過是偷雞摸狗的小賊罷了,不用管他們,地方官吏馬上就能搞定他們!

這一番“宏論”捧的秦二世感覺很爽,不但把建議他出兵的“假專家”們都抓了起來,還重賞了叔孫通。

當然,這也讓叔孫通捱了不少罵,也讓很多人看不起他,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成功”。

一邊受萬眾鄙夷唾罵,一邊升騰發達。一邊昧著良心顛倒黑白,一邊升官發財。偏偏當權者對這樣的人往往都還特別喜歡!這種現象仙人稱之為“叔孫通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古往今來一直重複出現。

當然,“叔孫通”們說的話他們自己是不當真的,當真的只有“大傻瓜”和“小傻瓜”……

很快第一個老闆秦二世倒了,叔孫通立刻馬不停蹄的去投奔“造反頭子”項梁。項梁戰死以後趕緊投奔“楚懷王”,後來發現楚懷王沒前途,又趕緊去抱項羽的大腿,發現項羽這個“大腿”形勢不妙,又火速去投奔劉邦……叔孫通也夠忙的。

投奔劉邦的時候,叔孫通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就換了劉邦喜歡的衣服,一通馬屁拍舒服了劉邦。在劉邦那兒站穩了腳後,他替劉邦先制定了簡單的君臣之禮,後來看出來劉邦覺得不太滿意了,又自告奮勇的提出製作更加精良的“漢禮”,劉邦同意了。

叔孫通得到了皇帝的授權,跑到魯國孔子的老家,尋找儒生共同制定“漢禮”,結果還有兩個人太鄙夷他的為人,直接拒絕了他……

就這麼一個叔孫通,司馬遷在《史記》裡稱他做“儒宗”……

你還別說,司馬遷有時候也挺“調皮”的……

千古第一“逆襲”——儒家崛起

漢武帝

儒家崛起

由於秦朝受法家思想影響太大,律法嚴苛而繁瑣,以至於二世而亡。所以漢初時代寬容大度的“黃老之說”很受青睞。

“黃”是皇帝,“老”是老子,“黃老之說”是除了莊子以外最大的道家分支。

所以,法家的敗落之後,道家趁勢而起,還是沒有儒家的什麼事兒……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

很多人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形勢需要,是為了改革社會云云……

這些原因在仙人看來其實不是太靠譜。

儒家思想的興起,至少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他們抱對了大腿!

漢武帝初繼位的時候,當時的朝政還是由他的奶奶竇太后實際控制,他只是一個“掛名”皇帝。

儒生們從一開始就“火急火燎”的,想通過接近漢武帝這個“未來真主”搞“小動作”,企圖架空竇太后,讓漢武帝直接親政。結果被竇太后發現了,竇太后因此罷免了丞相田蚡和太尉竇嬰,漢武帝也被關了“小黑屋”,一度以為自己要被廢掉了……

我們今天說起來只不過是寥寥數語,但是在當時的大漢朝廷,不知道造成了多麼大的震動!手握“廢立之權”的老奶奶竇太后,給漢武帝劉徹留下的多大的心理陰影,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了。

但是,有個故事大家應該都還記得。

漢武帝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時,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開了“立子殺母”這個“政治習俗”的先例。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漢武帝對竇太后的怨毒有多深!

而竇太后所崇尚的,正是漢代從開國一直到漢武帝時的“黃老之說”。

有人認為到漢武帝時的大漢帝國已經強盛,“黃老之說”的“無為而治”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社會發展了。

可拉倒吧!

從漢高祖開始到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為止,一直都是實行“無為而治”,“徵匈奴”,“削藩”,該辦的事情哪一件撂下了?“無為而治”和“坐著等死”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以仙人看來,“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所以能夠實行,倒並不是儒家思想的好處有多大,也不是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

其主要原因還是漢武帝劉徹這個“叛逆”的孩子長大了!為了“報復”那個曾經讓他整天戰戰兢兢,事事如履薄冰的奶奶竇太后。在老太太死後偏偏要“倒行逆施”!

奶奶不是喜歡“黃老之說”嗎?我偏不用!奶奶不是討厭儒生嗎?我偏要“獨尊儒術”!

歷史有時候也會很“調皮”,一個影響後世千年的事件,往往就是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

然而,儒生們千辛萬苦搞出來的“獨尊儒術”,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看似得足了“面子”,但是卻也掉光了“裡子”。

因為無論是漢武帝還是後世的君王,都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天真”!皇帝們其實並不在乎是哪一家的思想,只有對他們有利他們都會採用。然而無論是哪一家的思想造成的惡果,這筆賬都會算到儒家的頭上。

比如所謂的“馭民六術”:

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就是法家名著《商君書》裡的“傑作”。

這可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的儒家思想下作多了。可是你看看,罵儒家“愚民”的人滿大街都是,你見過幾個罵法家的?

結語

小時候我也曾以為世界是純粹的,事情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長大了才發現,世界是五彩繽紛的,除了黑白還有更多的色彩。世界上大多數的事情都是有好也有壞,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時好時壞。

儒家思想的爭議歷來挺大,但其實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風,並沒有稍微深入的去了解儒家的發展歷程和核心思想,更別提反思了。

儒家“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的思想,何曾真正的貫徹落實過?

“餓死是小,失節是大”它又怎麼能通行天下的?

一切問題都出在“人性”二字上!

君主們只會選擇對他們有利的部分去推行,官吏們只會選擇對他們有利的部分去應用,這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再好的思想,人不對也推行不開,再糟粕的思想,人對了照樣天下通行。

漢代的儒家門徒們不理解這個問題。

他們費盡心機的把儒家推上了“獨尊”的寶座,並傳世千年。但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千年後的今天,所有“落後”“積弱”的罵名都將在儒家賬上清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