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通向權力之路當我們剖析宋朝宰相們是如何獲得權力時,就會發現社會網絡實際上是這一時期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宋代官員選任遷轉政策或多或少確保了社會關係成為仕途通達的核心要素;反之,作為宋代社會身份地位的標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意味著政治成就往往對個人社會網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圖解

宋代的科舉制度,中榜者80%是官宦子弟

對宋代官僚選任制度的任何討論,必須首先始於科舉制度。宋代文官制名義上要求選拔官吏時擇優錄取。因此,它們通常被歸功於促使宋代官場對於新興力量的開放,甚至為宋代社會流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然而,近年來很多人對於這一科舉制度的公正性提出了嚴重質疑。在對宰相的討論中,有學者指出南宋時代的官宦之後(特別是高官的後人),可以參加各種"別頭試"(主考官為官宦子弟另立的考試),而這種考試比正常科舉考試的競爭要小得多。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科舉考棚

在南宋一些州,近80%考中進士之人參加各類制舉、詞科,他們都是官宦子弟,從而避開了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這意味著在一些地區,不到20%的進士名額被分配給那些出身並非官宦之家的人:剩餘的名額則被官宦之家所獨佔。

宰相的傳記幾乎不提及傳記主角們參加過何種考試,但大量官宦子弟科舉中第,似乎完全證實了他們毫不猶豫地利用了自己的這些特權。筆記小說資料也可說明這一點,即便在北宋,勢力家族也被懷疑為了他們本人的利益而操縱科舉。總之,關於宰相的資料證實了這樣的觀念,即科舉制往往作為一種已經立足的家庭賴以保持官場地位的機制。

即便如此,科舉制顯然改變了整個宋代精英生活的方向,即便面對日益嚴峻的中舉幾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仍然選擇參加科舉競爭。雖然可能有諸多原因,關於宰相的資料表明,至少部分誘因是潛在回報很大。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金榜題名

金榜題名,尤其是高中巍科,可以顯著改變個人的人生軌跡。許多最終成為宰相之人最初就是通過高中巍科使自己脫穎而出

北宋的呂蒙正、李沆、李迪、王曾和宋庠均為狀元。吳敏、何慄是上舍第一。劉沉進士第2名,畢士安、韓絳進士第3名。杜衍、王安石進士第4名,曾公亮、何執中進士第5名。同樣的,南宋的梁克家、留夢炎、吳潛、文天祥均為狀元;蔣芇、陳俊卿、陳宜中均為進士第2名,喬行簡進士第5名。

雖然從作為整體的官僚系統角度來看,各種制舉、詞科在數量上微不足道,但它們卻在幾位宰相迅速崛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北宋名相王曾在發解試、省試和殿試連中三元,風頭盡顯。而北宋另一位名相富弼初入仕途也是通過類似的考試。南宋宰相湯思退和周必大均憑藉得中異常難考的博學鴻詞科使他們的仕途更上一層樓。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發解試、省試和殿試,連中三元

尤為顯著的是,科舉考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自然提高了年輕人的政治資格,而對此人社會地位的影響可能更大。在科舉考試中出類拔萃的舉子可能會成為高官,這在宋代似乎已經被視作理所當然,並且出類拔萃意味著高第舉子成為眾多有利條件的受益者。未來的同僚們迫不及待地對新科進士提供錢財以及其他各種恩惠,甚至更明顯的,中甲科舉子突然發現自己成為高官們追逐的女婿人選也並不罕見。

當然,這種狀況有可能為舉子的未來仕途錦上添花,相當多諸如此類的女婿隨之成為宰相。換言之,進士仕途通達影響了他的社會地位,反之,社會地位也牽動著他的政治前途科舉對於仕途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並不僅限於那些中第舉子。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宋代考官閱卷

更大數量的落第舉子沒能用同樣的多年寒窗苦讀換來金榜題名,但通過應舉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社會網絡。精英人士廣泛參與科舉制極其重要,意味著並非官僚一分子之人因此被納入國家以及官僚的軌跡。

雖然幾乎可以肯定科舉制並非社會流動的大引擎,但以上述這種方式,宋代科舉制確實有助於推動中國國家和社會的一體化,而這種一體化遠遠超過早期的水平。

特權雖然科舉制對於人們的仕途通達至關重要,但一些高第進士卻是仕途塞澀,而其他一些在科舉考試中表現平平之人卻能夠飛黃騰達。顯然,有另外的強大機制助推仕途發展。在這些機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各種形式的制度上的特權,這些特權可以被用來助推高級官員後人的仕途發展。

理論上宋代政府反對世襲官僚的主張,但實際上卻有若干制度賦予官員子弟,尤其是官宦子弟以相當大的好處。除了前文提及的"別頭試製度",最顯著的好處是恩蔭,它允許某些官員直接將官品授予一定數量的族人。

族人親疏遠近是分享官品的一個因素,宰相墓誌顯示,宰相所有的兒子和大部分孫子往往通過這一方式被授官。實際上所有成為宰相的高官後人最初便是通過恩蔭步入仕途,這一點毫不奇怪。

一般情況下,通過恩蔭入仕僅能擔任低級官職,幾乎所有後來成為宰相之人在其仕宦期間均中進士;但至少有兩位恩蔭子弟從未中進士,但最終也成為集賢相和平章軍國事。

除了這些制度化優勢,官宦子弟(或者官宦的親戚、族人)也能從其家族身份地位的許多非正式特權中受益。實際上,在接續仕宦時,後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官宦子弟接受最好的教育,年紀尚輕便接觸官僚和司法程序。當然,最重要的是,其家庭背景提供給他們的人際關係。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宋代二府制

在這些人際關係中,對後人仕宦生涯影響最大的是宰相與皇帝的特殊關係。宋代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簡稱“二府”)官員在向皇帝推薦後人以及族人方面處於得天獨厚的有利位置,實際上,皇帝有時直接向宰相徵求諸如此類推薦意見。

據記載,促成呂夷簡(北宋名相呂蒙正的侄子)迅速上臺執政是由於族人呂蒙正回答皇帝詢問時,稱自己諸子皆不足用,但侄子呂夷簡"宰相才也"。

同樣的,南宋時宰相史彌遠對族人史嵩之的早期仕途助有一臂之力,後者步史彌遠後塵成為高官。在某些情況下,官宦子弟看到通過皇帝的直接干預,他們便能飛黃騰達,而皇帝也樂意通過施恩其子來換取臺閣的盡忠報國。北宋宰相韓琦罷政後,長子韓忠彥被詔試館職。韓琦去世,當韓忠彥丁憂服除,他再次得到重要的升遷,升遷助推韓忠彥迅速攀升至宰相。

通過宋代官宦子弟的科舉形式,瞭解宋代高官後代的選任制度

宋代官員韓侂冑

在其他情況下,官宦子弟主動提醒皇帝他們憑關係而應得的特權。當梁適的狀元父親以正三品官去世時,梁適年紀尚少。他收集了父親的一些遺稿,外加幾篇自己的文章一併進呈給皇帝宋真宗。宋真宗看完這些遺稿顯然被打動了,於是便開啟了梁適的高官之路。最後,因為不少高官成為皇帝外戚,這可能使諸如錢象祖(南宋宰相)、韓侂冑等人直接從他們與皇室的親戚關係中政治受益。總之,在入仕之初,"特權"最大的影響是它能引起皇帝對某個年輕人的格外關注。

本文參考文獻:《宋代科舉制》《宋史》《宋代官員選任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