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奇觀:李旦三讓天下,究竟讓給了誰?

大唐奇觀:李旦三讓天下,究竟讓給了誰?

大唐奇觀:李旦三讓天下,究竟讓給了誰?

唐睿宗李旦一生中兩度登基,而兩次登基相距二十七年。在這二十七年中,大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雲譎,令後人應接不暇。唐睿宗一生,堪稱極富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於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他的“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唐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為廬陵王的第二天。這時,武則天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她的幼子豫王李旦,被立為新君。由是,唐睿宗就成為繼中宗之後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後,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而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後,又把他的長子永平郡王李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唐睿宗作為皇帝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唐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

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後的一個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一方面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復政於皇帝。唐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於本意,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轉過年,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李成義為恆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範為衛王,李隆業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很高。

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唐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曆。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公元689年)。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佈的詔書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操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願,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武則天已勢不可擋。

處於政治中心的睿宗,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在劉禕之死後,不再發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和群臣的請求,並於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儀仗相當於皇太子,但不再給皇太子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降為妃。唐睿宗的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並不平靜。不知什麼原因,被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麼會引火燒身,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就得罪了韋團兒,她暗中在李旦的妃子劉氏和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後,告發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劉氏與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時,在嘉豫殿被處死,且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後,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對於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李旦也不敢發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麼事發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冤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後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房州召回。李旦“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顯然李旦稱病只是一個藉口,他是不願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中。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

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不僅保護了唐中宗,也保護了自己。

武則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他。睿宗讓位既保護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密監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結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殺死了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國政。不到一個月,李旦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要把李旦立為皇太弟,對這一稱呼,又因為李旦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於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辟以後的政治旋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並由上官婉兒執筆的中宗遺詔是: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安國相王李旦加太尉參謀輔政。

後來,韋氏的黨羽認為,不應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

睿宗本來有中宗顧託遺志,在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力的時候,他也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鬥爭旋渦的衝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

由於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等聯絡禁軍將領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少帝李重茂,擁立李旦重新登基。

據史書記載,在宮廷政變成功後,百官上表,認為國家多難,應立長君,認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時,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唐睿宗即位於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於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後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並沒有掌握權力,所以,無論是唐史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作一任皇帝。

唐睿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雲。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二十五日,在位二十六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但是,太平公主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丞相,五個是她的門生。連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越來越勢大,李旦在無奈之下就選擇逃避。

李隆基登基後,因為朝政的問題,太上皇李旦越來越不滿,覺得他想對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機勸李旦,應該廢掉李隆基。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最後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為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的下場。最後,李隆基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第。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傷心之下自縊。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都被李隆基處死 。

結果不太完美的第三讓,卻讓出了一個讓李旦也跟著揚名萬世的“開元盛世”。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