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八化”管理融入“三大變革”——西部礦業錫鐵山分公司發展增速記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資源空間可視化、採礦裝備高效化、工藝控制自動化、生產計劃專家化、生產執行智能化、人員本質安全化、業務流程數字化、決策支持智慧化,在實施技術升級改造、進行智慧礦山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摸索出了‘八化’管理模式。”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錫鐵山分公司黨委副書記華中興介紹道。

近年來,伴隨新舊動能轉換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面對資源開採越來越深、作業環境惡劣、人力成本攀升、安全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等挑戰,西部礦業以錫鐵山為試點,主動向“智能”要效益,撬動生產方式變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智慧礦山”應運而生,順勢高速發展。

井下排水自動控制系統在2580水平的控制室對井下水泵的液位進行檢測以及排水泵啟停控制;實時動態感知調整礦井通風系統,以最經濟的方式向井下各用風地點提供足量的新鮮空氣;斜坡道環形車場放礦機實現遠程集中可視操控,一人可操作多個水平、多臺放礦機;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泡沫圖像進行實時分析,從而獲得浮選槽中泡沫的特徵數據,提供可靠數據;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及硐口門禁系統,實現人車監管、環境監測、通信聯絡、視頻監控及人員定位……

如今,在錫鐵山分公司,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深度融合的成果隨處可見。

“我們通過智慧礦山建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礦山企業智能生產的發展道路,錫鐵山真正實現了將信息化技術延伸到井下作業現場,這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的。”錫鐵山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程武忠感嘆道。

應用“八化”管理模式服務於“綠色礦山”“智慧礦山”體系,引進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新技術,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一線生產作業環境進一步改善,現場作業及管理人員勞動強度不斷降低,礦山逐步實現安全、高效、清潔生產。

背靠一線職工的智囊,錫鐵山分公司將“八化”管理模式與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有機融合,實現了頂層規劃與具體業務的有機融合和協同銜接,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今年1至9月,錫鐵山分公司實現利潤總額7.74億元。各項生產指標不斷提升,單臺處理量由50噸/小時提升至200噸/小時,選礦處理量超過設計能力19.76%,鉛鋅綜合回收率由185.5%提高至188% ,累計創造效益近3800萬元。通過變更採礦承包隊伍,加強精細化管理等手段,不斷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噸礦完全生產成本由2015年的385.53元/噸降低至2018年的300.25元/噸,每年節約成本近1億元。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在崗職工人數由2015年底的898人,縮減至350人,人工成本累計節約近5000萬元;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累計創效近7000萬元。

建成的年處理量250萬噸的選礦廢水處理設施,回水利用率達85%以上,在大大減少自然界取水量的同時降低了廢水危害;運行廢石及尾礦充填系統,進一步降低尾礦堆存,減少了重金屬及風沙對環境的汙染……綠色、生態正隨著歷史的年輪成為時代的新命題,“綠色礦山”建設的效果也更加堅定了錫鐵山分公司堅持綠色發展的決心,使其在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走在了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