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高郵張氏先祖

尋訪高郵張氏先祖

  高郵張氏先祖的藉地是高郵車邏鎮張莊。先祖如何來到此地有兩個說法; 第一種是明朝未期,公元1645年,史可法將軍在泗州(盱眙)護衛明祖陵功虧一簣,率軍回揚州繼續抗清,路過高寶湖激戰一場。屬下一位河南滎陽籍張氏將士受傷,留落高郵南面的車邏鎮附近繁衍生息。我們就是他的後代。後分出一支到高郵北面定居,就是現在寶應縣夏集鎮王營莊。第二種說法較為簡單,就是明朝某年河南大災,滎陽一位張氏難民攜家人流留到此。
  本來這次蘇北之行不準備去張莊。我的祖上早就離開張莊去王營發展。而且三十年前和父親曾去過一次,就是蘇北一個較大的普通村莊。但我舉手之勞的一次熱心助人又促成我再次訪問張莊。
  說來真是巧,傍晚回到華僑國際酒店既到餐廳吃飯, 靠窗坐下。經常一人旅行,老習慣一葷一素,一瓶啤酒,一碗麵條。點完餐服務員正要去下單。旁邊包間出來位中年男士叫住服務員說包間服務員不在,想請她幫忙拍張照片。服務員拿著我的餐單,看著我倆有點為難,馬上幫他拍怕我不高興,叫他等又怕自已和包間服務員留下不好影響。我立馬說“我去拍”,他倆人十分高興。包間客人中有一人上洗手間,稍等片刻中與中年男子聊幾句。他說是家中親戚從臺灣回來,在此一聚,是從車邏鎮上來的。我一聽隨口問道;“車邏的張莊現在如何?”他回答;“啊呀!現在張莊很漂亮。是高郵有名的新農村建設榜樣!”拍完照片他一邊道謝一邊還提醒我值得回張莊看看。並告訴我乘車很方便。窗外,高郵新城燈光絢麗,豪華餐廳內食客服裝靚麗,若不是大多數講高郵話,還真懷疑這是在高郵嗎!更引起要去看看張莊倒底變化有多大?有多美?


  次日早上我乘上去伯勤鎮的城鄉公交,路過車邏共計不足四十分鐘,直接到達張莊地界。路邊小店老闆告訴雖是張莊地界,但村莊不通公交車,需順著對面另一條村路走上一公里。謝別後邁步走上寬窄合宜,水泥鋪成的村路。不一會兒公路的喧雜落在身後,放眼望去。乾淨筆直的村路在綠樹和紅色植叢的護擁下伸向遠方;兩邊大片農田整齊有序,黃的是菜花、綠的是麥田;遠處白色房屋組成的村莊是那麼謐靜;村莊外面好幾座藍牆白頂的廠房在陽光下閃光……。一切顏色竟如此協調,令人心曠神怡!
  走了十幾分鍾,美麗的村路還看不到頭,但張莊已在右邊。一條幹淨的小河繞村而過,我拐彎走上張莊橋,清新脫俗的村貌展現眼前,整潔的街道兩旁不是那種規劃整齊,成行成排一個式樣的農村院落,但不論新房舊屋和院牆都粉刷的雪白。更顯村子的衛生文明。看不到亂七八糟的廣告。顯眼處噴寫著一條條倡導精神文明建設的標語,白牆上紅色的大字和街道兩邊燈杆上懸掛的紅燈籠讓村子充滿生氣和正能量。
  下橋左邊沿河是小公園,磚石鋪成的彎曲小道、灰白色的藤蔓幽徑長廊,遠處的松木橋,各種顏色的植物襯托著桃紅柳綠的樹木真是好看。右邊是農民廣場,綠樹環抱、小橋流水、一亭一閣、長椅圍放。廣場南邊幾座古典色文化牆,刻記張莊歷史和名人文言。東邊按置著一架架運動健身器材,再過去有文化室、俱樂部。不是很大的公園和功能齊全的休閒廣場充滿文化氣息不顯一點奢侈鋪張!我在村街上漫步,身邊不時有村民走過都抱以驚奇和友好的目光。看到兩邊無論商店還是家庭小工坊。不僅門前乾淨還毫無佔用現象。就連所有村民的單車都推進家。路邊一覽無餘清清爽爽。直到村東頭幾家工業企業廠院也是乾淨整潔。

尋訪高郵張氏先祖


  我轉身向南走,想去看看河邊。路邊一農院裡幾個村民正在洗一堆大竹匾,我熟悉這用物,也想找人聊聊。跨進院子,迎村民的目光打聲招呼。“請問這是養蠶用的吧!”村民點頭驚訝問我從哪裡來?我自報家門是高郵張氏後代回老家看看,在農村插隊養過蠶。情緒馬上融洽。主人是位剪著齊耳短髮的約五十多歲的婦女,挪個小櫈子讓我坐下,說自己也姓張。都是高郵張氏後人當然要談談排輩。她一報是“其”字輩,把我驚訝的立馬上站起來作揖,因為我曾祖父是其字輩。口中直喊“太姑奶奶好!”大家鬨堂大笑!她也頓感親切回屋泡茶取煙還搬來高椅子讓我坐。交流中我知道了張莊大概情況。全村現有一干三四百人,張姓佔百分之七十,排輩跨七代。既其、才、世、鎖、貞、傳、家各字輩。過去是七個生產隊,現在是八個村民組。張莊人很勤勞,種田,養殖,搞家庭作坊,村上有幾個社辦企業,據說其中有一個合資出口加工企業。還有人外出打工做生意,但田不準荒交村上代種……。旁邊村民都誇讚這位“太姑奶奶”能幹,幸福等等。暢意的談聊中我水也喝足,煙也抽過,在歡語笑聲中我告別鄉親。又回到農民廣場仔細閱讀張莊的歷史簡介和名人文言。知曉先祖是第二種說法流落此處。但後人奮發圖強,兢兢業業,英傑輩出,繁衍昌盛。


  一路過來,張莊的田野,張莊的村莊,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新農村啊!竟在我先祖籍地真實的看到!我自豪!我讚美!
  既將結束蘇北之旅,我揹著揹包回走在美麗的村路上,再次深情地眺望這撫育過我和祖輩們的蘇北大地,真心希望大地上所有鄉村都能象張莊一般美好!也衷心祝願所有的鄉親過著象“太姑奶奶”一樣勤勞、幸福的生活!
  再見吧!故鄉!請常來入夢,聽我再一次為你歌唱。

此文出自《高郵市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第六期。未經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