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用“古法”织出孙子清华路,拒5000元工资,如今面临失传


传统的手艺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逐渐被年轻人淘汰,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时代的工艺瑕疵也逐渐显露。而传统手艺如今已然成为“香饽饽”,但因为手工的原因,很少年轻人愿意从事。家住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评议村的67岁胡仕启却将这一技艺传承了下来,不但凭借这个“古法”手艺织出了孙子的清华路,还弘扬了传统的技艺,让其不至于失传,但因为这项工艺对于体力要求很大,年轻人并不愿意学习。

说起胡仕启的故事,其实还得从他的家族说起。其祖上因为有着织绸技艺所以家底十分的丰厚,在那时不但是一方财团,还是著名的传统手艺人聚集地。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沦落,但这项技术传承了下来。在胡仕启的家中,摆放着各种祖上留下的制作工具,有着脚踏缫车、织布机、纺车等等,东西很多,程序也是非常的复杂,当然织出的丝绸也是机器不能够取代的。

据悉胡仕启的“古法”技艺有着30多道工序,所有工序中最为主要的是缫丝。每年的六七月是这道工序的制作时间,需要上好的蚕丝做基础。一次煮3斤左右蚕茧,一锅蚕茧缫完丝要2个小时,一天煮5锅。一天下来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但所织造出的丝绸绝对比着机器造成的强很多。


大约上个世纪的70年代,胡仕启从父亲那里学到这门手艺,但由于当时环境的影响。这门手艺并没有发挥什么巨大的作用,而胡仕启为了生存干过木匠、石匠,养过猪、蜜蜂,日子还算过得去。后来“丝绸”生意慢慢的好起来,胡仕启才开始着手制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也没有放下这门手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如今,胡仕启的织绸技艺远近闻名,织出的绸缎虽然价格不便宜,少则八九百元一匹,多则2000多元一匹,每年能带来五六万元。

生活惬意且幸福,然而近些来年,因为两个儿子家庭突然遭受变故。三个孙子需要他和妻子独自养大且供应他们上大学,其中一个孙子特别的优秀,是清华的学子。胡仕启和妻子利用自身掌握的古法织丝技艺挣钱养家,让孙子顺利毕业。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很多人都是前来预购,但每年以着他的能力,也只能织造出50多匹绸缎,过完年没有几个月的时间,这些绸缎就先被人预定走了。

虽然胡仕启现在的三个孙子都长大成人,但只有胡丛发学会了古法织绸的全套工序,但胡丛发因为学业有成,所以胡仕启并不想他从事这个行业,反而希望在外面打工的小孙子胡丛飞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因为古法织丝技艺工序繁杂,而且对体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小孙子并不想从事。去年,四川绵阳有人以每月5000元的工资请胡仕启去当地教授古法织绸技艺。考虑到对家庭的照顾不便,胡仕启拒绝了。


而这套工艺非常适合年轻人学习,胡仕启说到:有学艺想法的人可以前来学习,我愿意倾囊相授,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毕竟这套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丝绸也是极为重要的东西,将它们传承下去,是自己的责任。传统手艺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保护,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不至于让他们“饿死”,这才是好的保护和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