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佛教文化融入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敦煌市,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而敦煌莫高窟則以佛教文化聞名於世,是傳統的佛教聖地之一。

現代中國人很多信封佛教的,卻不一定知道這個舶來品進舉中土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佛教的祖師爺喬達摩悉達多(如來),大約跟孔子、老子是同時代的人。在悉達多王子創立佛教的同時,老子也創立了道教。佛家講究因果注重輪迴,教導人們把希望寄託在來世;道教則不同,它最蠱惑人心的是現世報,即只要有修為,活著便可得道成仙。這個了不得,所以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帝王還是平民老百姓,都希望能長生不老,得道成仙。我們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士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時無意中發明的。

莫高窟,佛教文化融入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特別是到了唐代,因為皇帝與老子同姓,為了鞏固唐家王朝的統治,更是把道教奉為國教,把老子抬到嚇人的地步。雖然佛教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原,但是除了南北朝和隋王朝比較推崇佛教外,一直到清代的以前的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國的宗教一直是以道教為主導,佛教依附道教而存在的,這從吳承恩所著《西遊記》裡便可看出。《西遊記》本是佛教故事,但是它裡邊的人物,很多都是道教裡的人物。也就是說,佛教此時已經本土化了,是以佛教為主與道教相結合的產物。當然,《西遊記》儘管沒有說老子(太上老君)的地位比如來的地位低,可是如來的法術卻要比老子高得多。這可能是作者為了情節的需要,也可能是作者的宗教信仰更傾向於佛教的緣故。

莫高窟,佛教文化融入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從漢代在洛陽建第一座佛教活動場所白馬寺以後,由於統治者意識到佛教對統治百姓有利的一面,所以陸續在全國興建了不少的寺院,尤其以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為盛。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就是描述南朝佛教的興盛以及到了唐代逐漸歸於沉寂的事實。而位於河西走廊的甘肅敦煌莫高窟則是佛教融入中土文化的一次重要嘗試。宗教的傳播關鍵是要信徒入腦入心,才能吸引信徒皈依。紙質的經書或三尺畫卷,遠遠不能跟無數造型各異的佛教人物的雕像更有震撼力。

莫高窟,佛教文化融入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所以,負有傳教任務的高僧,一直在尋找佛教本土化的秘籍,以期佛教能在中土紮根併發揚光大。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連接西域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可以說在古代,過了敦煌就算出國了!大詩人王維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中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選擇在敦煌開鑿石窟無疑是明智之舉。從石窟的佛教人物造型來看,佛教人物的形象已經是中土人士的模樣。而佛教從“西天”傳入,佛教的人物自然是以西域的人物形象為藍本,至少也得是類似印度總理莫迪的形象。之所以這麼開鑿,估計還是為了便於中土人士容易接受的原因。甚至有傳說,有的形象就是仿照當時的統治者的畫像進行臨摹的。所以,統治者也樂意老百姓多到這些場所瞻仰他們的尊容。開鑿石窟的行為從前秦開始,一直持續到元代才結束。拋開宗教因素,莫高窟佛像的雕鑿藝術成就是十分高超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中外美術史上也是具有突出地位的。今天,莫高窟已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而且是重要的歷史符號和佛教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