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顺大围 守护中山城市安全的“灯塔”

<table> 中顺大围 守护中山城市安全的“灯塔”

作为中顺大围重要的控制性水利工程,西河水闸已经在岐江河西段出水口扼守了近半个世纪。卢子衡 摄

/<table>

距中心城区约30公里,在中山市神湾镇外沙村,经历过大规模重建的西河水闸已经在岐江河西段出水口扼守了近半个世纪。作为中顺大围重要的控制性水利工程,面向西江磨刀门水道,西河水闸身兼防洪(潮)、排涝、灌溉、航运等功能。每日船闸开闸时分,航运船只鱼贯而出,一时江面繁忙,蔚为壮观。这样的场景,对于西河水闸管理所的水利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顺岐江内河溯游向东来到东河口,东河水利枢纽是中山另一座水上大闸。2000年,李海晖来到这里时,在原有水闸基础上重新修建的东河水利枢纽刚刚落成。那时候重建的东河水利枢纽,泵站排涝流量位列广东省首位,全国第三位,是中山水利史上最大、最重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20余年过去,东河水利枢纽依然巍然不动守护城市安全,而李海晖也逐渐从一个技术人员成长为东河水闸管理所副所长。

浩浩西江水,流进珠三角区域后形成密布河网。在中山1783.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交错纵横的水溪支流带来丰沃水土,滋养出了人杰地灵的香山文化。而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水又常常成为城市生活的“破坏者”。在中山城市化的进程中,洪水、内涝等灾害曾经是困扰一代又一代中山人的难题。在经年累月的奋斗中,中山水利人化不可能为可能,创造了一个个水利奇迹,为中山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横跨半个世纪,守护超100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7、2018年,超强台风“天鸽”“山竹”先后过境,让中山市防涝体系面临严峻考验,中顺大围海堤各潮位均创历史新高。在台风“山竹”侵袭中山时,东河水闸水位达3.24米(超警戒水位1.14米)、西河水闸达2.72米(超警戒水位0.72米),水闸内外的水位高度差超过了1米。如果没有这两座水闸的抵御,地势低洼的中心城区水位或将达到1.5米,成为一片泽国。

“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流传在中山一带的民谣。为了盘活利用好水资源,防治水旱灾害,从1952年到1992年,跨中山、顺德两地的中顺大围联围工程,让“中顺大围”这个名字成为中山市水利事业的代表,也成为了中山城市发展的“护身符”。

作为广东省十大堤防之一,上世纪70年代,随着石岐东、西河的建闸闭口工程的完成,中顺大围提防体系正式成型。1991年12月,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被评为全国水利管理先进单位。中顺大围,是中山人民改造自然,用自己双手和汗水修筑起来的一座纪念碑。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山城市发展扩容,原有工程的安全标准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修建更大规模、更高标准的水利工程势在必行。在中山市政府的推动下,1998年5月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两年后,东河水闸蝶变成东河水利枢纽,中山市第一座大型泵站也落位于此。

“东河水利枢纽共有6台水泵,泵站设计流量每秒超270立方米,建成时该泵站设计流量在广东省排在首位,在全国排第三位。”东河水闸管理所所长孙洋广介绍道。近20年过去,在规模上,东河水利枢纽泵站已被许多“后辈”超越,但在近20年的时间里,它已在减少城区内涝方面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风、暴雨来袭时,东河水闸的泵站可提前预排降低岐江河水位,使中心城区或围内镇区雨水迅速汇集到岐江河。必要时,东河泵站6台机组全部开泵运行,每小时可排水100万立方米,30个小时排水量相当于岐江河涌容。

在岐江河的另一端,始建于1970年的西河水闸则在21世纪初迎来了“重生”。2010年年初,重建成的西河水闸,设防标准由原来的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中顺大围西河水闸重建工程获得2010年度广东优质水利工程奖、2010年度广东优秀水利工程设计奖、2013-2014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等奖项。

如今,堤线总长119.106公里(东干堤52.744公里,西干堤66.362公里)的中顺大围,建有水(船)闸50座,包括2座大型水闸。这50座水闸如50只沉默的石狮子一般,拱卫着15个镇区、779.21平方公里,超100万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更好的科学管理,实现更高的安全保障

在宏大的水利工程背后,中流击水的中山水利人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

从手动关闸、人力抗洪的艰苦奋斗年代,到今天自动化、电子化的现代化管理,成立于1957年,负责组织工程的后期建设维护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一直在探索以更好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更高的安全保障。

“管理出效益,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要明确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从保养维护到运行管理,都要强调精细化。”现任东河水闸管理所所长的孙洋广说。在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方面,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孙洋广经验丰富。

2016年5月,中山市水务局发出《关于开展2016年度水利安全生产考核达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将西河水闸管理所被选为安全生产达标建设试点单位之一。那时候,孙洋广正在西河水闸管理所任所长。借试点单位为契机,西河水闸管理所历时9个月完成了西河水闸管理所安全生产达标建设台账内容,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西河水闸管理所的办公室里,厚厚的一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是这9个月来心血的成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共28篇制度,第二部分是岗位职责与操作规程,第三部分是技术管理细则,第四部分是船闸运行方案,涵盖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日常管理经常化、精细化、专业化,是我们在管理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孙洋广说。在来到东河水利枢纽后,他也将在西河水闸的管理经验带了过来。“整个东河水利枢纽有10扇闸门,6台水泵机组,配套的设备超过3000个零件,工程管理部每天都会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率是百分之百的,故障率必须为零。”孙洋广说,“每一台机组,我们都会定岗定责:平时谁去检查维修?问题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整个维护过程,我们都会建立详细的记录,方便日后总结、追查。任何一个小问题出现故障,整个机组都不能运行,所以我们管理要从细节上抓起,有严谨的态度和责任心。”

2017年3月,西河水闸管理所的达标建设顺利通过中山市水务局组织的考评,同年9月,顺利通过广东省水利厅水利安全生产大检查督查组的检查。

责任与坚守成就水利人的安全丰碑

作为一名技术干部,在东河水利枢纽工作了近20年的李海晖曾获得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对他而言,东河水利枢纽,不仅仅只是一座水闸,更是他事业的全部。东河口上,他与这座水闸共同成长。

孙洋广参加工作的时间,比李海晖更早。“我1995年就来到中山水利系统,工作已25年了。”孙洋广说,“从水电管理总站,到长江水库工程管理处,再到中顺大围,尽管我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一直在变动,但维护水利安全、工程安全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

去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袭击中山,西河水闸水位最高时达到了2.72米。西河水闸管理所所长梁伟强在“山竹”期间,寸步不离地守在西河水闸管理所内。对于在水利战线上工作了40年的他来说,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已经是家常便饭。引导船只有序入内河避风、定时检查水闸、泵站、堤围等水利设施及相关设备运行情况、准备各种物资、运输设备……像梁伟强一样坚守在防汛第一线的水利人们,以他们的责任感坚守岗位,写就了一座座安全丰碑。

“水利人就是风里来雨里去,别人下雨就回家,我们下雨就出门,这是我们的工作特点。”回忆起多年来的水利工作,孙洋广感慨万分:“以前通讯比较落后,没有手机,没有微信,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台风暴雨就是命令,一下雨就往单位里赶。”时光荏苒,如今,随着台风暴雨预判、预测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他们可以根据台风暴雨预警信号来进行工作,同时中顺大围的堤围防洪标准也从3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出险概率大大降低。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七十华诞之时,在五洲瞩目中华璀璨之际,中顺大围的百里河堤上,耸立的50座水闸仍是中山水利人的坚守阵地。年复一年,千里碧波上,这50座水闸拱卫着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中山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可或缺的印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