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會給我買房嗎”2位爸爸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通常孩子一上幼兒園,就會變成“十萬個為什麼”,常常會把家長問得不知所措。但是愛問問題,是孩子愛思考、有創造力的表現。而家長的回答,也會成為引導孩子成長的風向標。

“爸爸,你會給我買房嗎”2位爸爸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前些天在下班的路上碰到了兩個小朋友,他們都是和寶爸一起坐公交車的,看著公交車外的高樓大廈,有個小孩子問爸爸:“爸爸,你以後會給我買一套房子嗎?”爸爸轉過頭來對孩子說:“爸爸現在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給你和媽媽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等爸爸有錢了,一定給你買個大房子。”

一旁的另一個男孩聽見了,也開口問自己爸爸同樣的問題。但這位爸爸的回答和前面爸爸的不同。爸爸說:“寶寶長大後自己就有能力掙錢了,要靠自己的努力掙錢買房子,不能再依靠父母了,況且到時候,爸爸可能還要寶寶來照顧呢。”孩子聽完爸爸的話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爸爸,你會給我買房嗎”2位爸爸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上述兩位爸爸的不同回答,實際上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第一位爸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家人帶來好的生活條件,雖然這是一種善良而負責任的想法,但卻不利於成長孩子成長,孩子會容易依賴父母。第二位爸爸則期望發掘孩子自身的潛力,讓孩子自己去創造未來,更有助於孩子適應社會。

其實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做到以下兩點才是對他們好。

1、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潛力是無窮大的

很多家長替孩子規劃好了一生要走的路線,但這種限制孩子能動性的教育方式,著實不利於其自信心的建立。真正良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讓孩子知道自身的能力,讓他們懂得如何調用周圍可以調動的資源,完成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爸爸,你會給我買房嗎”2位爸爸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人生

2、不要限制孩子對未來的預期

現實生活中,雖然很多父母都沒有能力在大城市買房,但是家長做不到,並不代表孩子做不到,所以家長不能限制孩子對未來的預期。人為限制孩子對未來的希冀,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失去與別人一較高下的激情,不利於以後的發展。

我們自己可能覺得一句話沒有那麼大的作用,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孩子眼裡,爸爸媽媽是無所不知的,所以他們也更信服父母給出的答案,因此,家長們在回答孩子問題時,一定要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