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上個週末,李歡終於有空帶著兒子小明去逛街了,這也是他承諾了好久的事。只不過,由於之前的幾周總是臨時有事,便一直推了下來。

父子倆來到街上的時候,發現不遠處有人擺了一個套環的攤位,李歡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套環了,當即停下了腳步。他發現,這個攤位前面已經聚集了很多帶孩子的家長,不少小孩也正拿著環往前面的“寶物”上面套,幾分鐘之內,就有好多成功套到物品的小朋友,整個攤位前都洋溢著快活的氣氛。

看了一會,李歡覺得這裡的套環不是那麼難,非常適合小孩子玩,於是就準備讓自家的小明也去嘗試一下。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就立刻從攤主那買了十個環,並往兒子手上塞。可是沒想到,剛才還一直盯著看的小明,卻不願意接環,反而讓爸爸去套。小明的表現,與周邊的小朋友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些孩子都恨不得讓父母多買幾個環呢。

李歡一再鼓勵,可小明卻一如繼往地退縮,就這樣,李歡討了個沒趣,那十個環還是由他自己套了。儘管他最終套到了好多東西,可是心裡卻一點都不滿意,原本帶兒子出來逛街的好心情也沒有了。

回去之後,李歡也不禁擔心起來,兒子的這種逃避性格,不是一天兩天了,以前他還沒怎麼重視,可是如今,連許多孩子都喜歡玩的套環遊戲都不敢嘗試,這問題可就嚴重了。

一個簡單的套環遊戲,小明卻不敢玩,不得不說,他確實是有些膽小了。他到底是害怕什麼?是怕套不到東西爸爸會罵嗎?肯定不是的,因為這就是一個遊戲,主要是為了快樂,就算什麼也套不到,也不影響它為父母和孩子帶來的樂趣。

事實上,小明的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消極逃避表現,支撐這種行為的,則是所謂的消極的逃避機制。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逃避機制

①基礎安全感的缺失讓人主動逃避

上面說到了消極的逃避機制,要想理解這個概念,首先得了解什麼是逃避機制,而這就得從安全感說起了。

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基礎安全感,這是他存在於世上的基本保障,也是他與別人交往的基石。

如果這種基礎安全感出現缺失的話,人就會感受到孤立,而一旦陷入嚴重的孤立,人就會覺得自己與外界完全分離開來了,此時的他,將處於一個與外部世界缺乏聯繫的空間裡。

倘若從外界來看的話,這個人就是在進行自我封閉,也即所謂的逃避。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②積極的逃避機制

進入到這種逃避狀態之後,人就會很自然地面臨兩個不同的選擇。

一是積極的選擇,也就是主動地去尋求與外部世界建立新的聯繫。

他們會對身邊的人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以取得對方的理解,從而獲得一定的情感需求,通過這些積極的嘗試,他們就可以從封閉狀態中逐漸走出來,從而脫離逃避的困境,正因如此,這種逃避機制也被稱為積極的逃避機制。

對於這些人來說,先前的逃避,只是為了以後的脫困,或者也可以說,就是選擇一條全新並且正確的道路繼續前行。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③消極的逃避機制

還有一種人,當他們被迫處於封閉空間的時候,不是積極地尋求出路,而是主動選擇退縮,聽之任之,甚至放棄任何與外界溝通的想法。

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願意脫困,事實上,他們只是在幻想一種能夠助他們瞬間跨越鴻溝的辦法,想要不必努力就能夠脫離現狀,甚至實現一步登天的夢想。

很顯然,這樣的辦法只能存在於他們的幻想之中,沒有積極的嘗試,他們只會在封閉空間中越墜越深。


心理學家費洛姆就對逃避機制有過很深的研究,上面提到的兩種不同的逃避機制,就是出自他的觀點。很顯然,這逃避機制中,我們應該選擇前一種,而非後面消極的那種。但可惜的是,許多時候,尤其是小孩子,他們往往會選擇後一種,從而給他們的成長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消極逃避機制對孩子成長的不良影響

  • 人性減弱

一旦啟用消極的逃避機制,孩子就會離人性越來越遠,因為他感受不到外界對自己的正面影響,久而久之,就會讓自己與社會逐漸脫鉤。

與此同時,他的主體性也將不斷地消解,自我認同漸漸減弱,人也會變得愈發墮落。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 變得極端

消極逃避機制還有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容易讓孩子變得很極端。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孤立感日漸增強,需要通過一些極端的想法來進行自我支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幻想中的那種脫離封閉空間的辦法,本身就是極端的。

正是因為這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對於家長來說,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孤立,就要特別留心他是否已經開啟了消極的逃避機制。一旦孩子發現身陷其中,家長應該及時地對他們進行開導,讓他們重新拾起主觀能動性,並打破這種消極的逃避機制。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如何幫助孩子打破消極的逃避機制

  •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認同

一個自信心比較強,自我認同比較高的孩子,是不容易啟用消極的逃避機制的,即便一開始啟用了,也不會越陷越深,最終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地走出困境。

所以家長平時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讓他們擁有更強的自我認同感。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積極地去探索和嘗試,也就不會消極逃避了。

  • 引導孩子多參加社交活動

其實打破消極逃避機制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出去與人交流。因為這樣可以強迫他們參與這個世界,從而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與外部世界建立起積極的聯繫,這有助於讓他們脫離封閉空間。

孩子遇事總想逃?打破消極“逃避機制”,讓孩子重拾主觀能動性

知道了逃避機制這一理論,相信很多家長應該能夠明白,有些時候,你的孩子表現出的畏縮情緒,並不是他們沒有自信,或者被失敗的後果給嚇倒。很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正身陷封閉空間之中,並啟用了消極的逃避機制而已,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就會主動放棄許多嘗試,從而錯過了很多讓他們迴歸正常的機會。家長們要努力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是否有遇事逃避的現象?對於這種現象,你是怎麼理解和處理的?歡迎說出你的想法。

————————————

我是爸媽識堂,家有一對雙胞胎寶寶,兩口子齊心協力帶娃,每天分享育兒經驗。

父母的教育可是孩子的第一堂課,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知識,上好“家庭教育”這門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動動手指,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