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龍蝦市場價格低迷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蓮藕和小龍蝦混養?

洪東波


在藕田套養小龍蝦,實為種養結合的一種好模式。在蓮藕田套養小龍蝦,應注意以下幾點: 

1.藕田選擇,養殖小龍蝦的藕田,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上游無工業廢水汙染,而且要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照良好、水深適宜、灌排方便、旱不缺水、澇不淹沒。

2.開挖圍溝、蝦坑,選好藕田後,先施足底肥,注意多施有機肥,隨後翻耕耙平。待塘泥變硬時,視藕田大小與形狀,開挖“田”字形或“目”字形蝦溝,溝寬50~60釐米、深30~40釐米。在蝦溝交叉處或藕田四周挖幾個大一點的蝦坑,深80~100釐米,挖出的泥土,用來加高夯實池埂。開挖蝦溝、蝦坑,目的是在高溫、淺灌、追肥、施藥時,為龍蝦提供躲避、藏身之所。

3.設置防逃設施,養殖小龍蝦的藕田田埂內側要用硬質塑料板或石棉瓦圍嚴,塑料板或石棉瓦的底部要埋入土中20釐米,土面露出50釐米以上,然後用竹竿固定。在藕田的進水口與排水口,要安裝竹箔、鐵絲網等防逃設施,防止小龍蝦逃逸。

4.小龍蝦放養與飼餵,在放養蝦苗前10~15天,667平方米藕田用10~15千克生石灰化水全田潑灑,重點對藕田蝦坑、蝦溝消毒。在蓮藕長出第一片葉後投放蝦苗,一般667平方米投放2釐米左右的蝦苗2000尾左右。

蝦苗放養後第三天開始投飼,投飼量根據藕田中天然餌料的多少與小龍蝦的放養密度靈活掌握。最好在水位較淺且靠近蝦溝、蝦坑的區域,拔掉部分藕葉作為投飼區,定點、定時投餵,根據當地資源情況,可投餵米糠、豆餅、麩皮、配合飼料或絞碎的雜魚、螺蚌肉、蚯蚓、蠶蛹、屠宰場下腳料等。

投飼量應遵守“前少、中多、後少”原則。前期與後期溫度較低,蝦攝食量小,因此宜少投,一般在日落前後投餵1次。根據攝食情況於次日上午再補喂1次,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1%~3%;中期(6~9月)水溫適宜,正是小龍蝦攝食與生長旺季,因此宜多投,每天投餵2~3次,一般在上午9~10時和日落前後或夜間投餵,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5%~8%。

另外,天氣晴好時可多投,高溫悶熱、持續陰雨天或水質較差時應少投;大批蝦蛻殼時要少投,蝦蛻殼後應多投。每次投飼後要仔細觀察蝦吃食情況,並對投飼數量靈活進行調整。

5.水層管理,藕田飼養小龍蝦,在初期宜灌淺水,水深10釐米左右。隨著藕和蝦的生長,將田水逐漸加深至15~20釐米。在蓮藕旺盛生長季節,由於水面被藕葉覆蓋,水體光照不足,加之藕田追肥後水質變差,容易造成水體缺氧,因此在水層管理上,要定期加水,排出部分老水。

每15~2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藕田原水量的1/3。在換水同時,每20天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水,667平方米每次用生石灰10千克,一方面改善藕田水質,增加水中溶氧量,一方面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促進小龍蝦蛻殼生長。

6.施肥管理,藕田套養小龍蝦,在施肥上要注意協調好蓮藕生長與小龍蝦生長之間的關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667平方米施腐熟農家肥2000千克左右,儘量控制化肥用量。追肥宜採取“少量、多次”,半邊先施、半邊後施,交替追肥的辦法,以減少對小龍蝦生長的影響。另外,追肥要注意天氣狀況,氣溫低時可適當多施,氣溫高時應少施。

7.防病治蟲,套養小龍蝦的藕田,有條件的最好安裝頻振式殺蟲燈,不僅可以殺死害蟲,減少農藥用量,殺死的蟲子還可以供龍蝦食用。需要使用農藥時,應選擇對小龍蝦毒性較小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樂斯本、蚜蝨淨、BT乳劑等)。施藥時加深田間的水位,同時每次只噴灑一半藕田,留下的一半2~3天后再噴,使龍蝦能夠輪換躲藏,以確保安全。


湖南侗鄉阿樂


在小龍蝦價格低迷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蓮藕與小龍蝦套養,個人觀點:小龍蝦想要長的好是和好的環境是分不開的,而好的環境組成分為水、草、適合的活動場所即(溝或池塘)。蓮藕塘套養小龍蝦之所以長的好是因為蓮藕在生長過程中可以淨化水之,為小龍蝦提供適量餌料和躲敵藏身。想讓蓮藕塘套養小龍蝦獲得好的回報,需對蓮藕塘的環境進一步的管理,在小龍蝦價格低迷情況下。蓮藕塘管理一,塘口需要深、淺結合的水體。二,適當清除蓮藕的葉子,部分水面接受陽光照射。三培植水草,給小龍蝦提供飼料,減少人工投餌造成水質變壞。市場需要的是優質商品小龍蝦,不把環境做好,想養好也是困難重重。


農民宋大哥


可以。在南方生產蓮藕的藕池裡,就經常有不少野生小龍蝦。小龍蝦蓮藕混養非常合適,因為藕池水比較深,而且蓮藕杆可以供小龍蝦攀爬,養蝦養魚都可以。


90美食


在藕田套養小龍蝦,實為種養結合的一種好模式。在蓮藕田套養小龍蝦,應注意以下幾點: 

1.藕田選擇,養殖小龍蝦的藕田,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上游無工業廢水汙染,而且要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光照良好、水深適宜、灌排方便、旱不缺水、澇不淹沒。

2.開挖圍溝、蝦坑,選好藕田後,先施足底肥,注意多施有機肥,隨後翻耕耙平。待塘泥變硬時,視藕田大小與形狀,開挖“田”字形或“目”字形蝦溝,溝寬50~60釐米、深30~40釐米。在蝦溝交叉處或藕田四周挖幾個大一點的蝦坑,深80~100釐米,挖出的泥土,用來加高夯實池埂。開挖蝦溝、蝦坑,目的是在高溫、淺灌、追肥、施藥時,為龍蝦提供躲避、藏身之所。

3.設置防逃設施,養殖小龍蝦的藕田田埂內側要用硬質塑料板或石棉瓦圍嚴,塑料板或石棉瓦的底部要埋入土中20釐米,土面露出50釐米以上,然後用竹竿固定。在藕田的進水口與排水口,要安裝竹箔、鐵絲網等防逃設施,防止小龍蝦逃逸。

4.小龍蝦放養與飼餵,在放養蝦苗前10~15天,667平方米藕田用10~15千克生石灰化水全田潑灑,重點對藕田蝦坑、蝦溝消毒。在蓮藕長出第一片葉後投放蝦苗,一般667平方米投放2釐米左右的蝦苗2000尾左右。

蝦苗放養後第三天開始投飼,投飼量根據藕田中天然餌料的多少與小龍蝦的放養密度靈活掌握。最好在水位較淺且靠近蝦溝、蝦坑的區域,拔掉部分藕葉作為投飼區,定點、定時投餵,根據當地資源情況,可投餵米糠、豆餅、麩皮、配合飼料或絞碎的雜魚、螺蚌肉、蚯蚓、蠶蛹、屠宰場下腳料等。

投飼量應遵守“前少、中多、後少”原則。前期與後期溫度較低,蝦攝食量小,因此宜少投,一般在日落前後投餵1次。根據攝食情況於次日上午再補喂1次,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1%~3%;中期(6~9月)水溫適宜,正是小龍蝦攝食與生長旺季,因此宜多投,每天投餵2~3次,一般在上午9~10時和日落前後或夜間投餵,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5%~8%。

另外,天氣晴好時可多投,高溫悶熱、持續陰雨天或水質較差時應少投;大批蝦蛻殼時要少投,蝦蛻殼後應多投。每次投飼後要仔細觀察蝦吃食情況,並對投飼數量靈活進行調整。

5.水層管理,藕田飼養小龍蝦,在初期宜灌淺水,水深10釐米左右。隨著藕和蝦的生長,將田水逐漸加深至15~20釐米。在蓮藕旺盛生長季節,由於水面被藕葉覆蓋,水體光照不足,加之藕田追肥後水質變差,容易造成水體缺氧,因此在水層管理上,要定期加水,排出部分老水。

每15~2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藕田原水量的1/3。在換水同時,每20天左右潑灑1次生石灰水,667平方米每次用生石灰10千克,一方面改善藕田水質,增加水中溶氧量,一方面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促進小龍蝦蛻殼生長。

6.施肥管理,藕田套養小龍蝦,在施肥上要注意協調好蓮藕生長與小龍蝦生長之間的關係,底肥以有機肥為主,667平方米施腐熟農家肥2000千克左右,儘量控制化肥用量。追肥宜採取“少量、多次”,半邊先施、半邊後施,交替追肥的辦法,以減少對小龍蝦生長的影響。另外,追肥要注意天氣狀況,氣溫低時可適當多施,氣溫高時應少施。

7.防病治蟲,套養小龍蝦的藕田,有條件的最好安裝頻振式殺蟲燈,不僅可以殺死害蟲,減少農藥用量,殺死的蟲子還可以供龍蝦食用。需要使用農藥時,應選擇對小龍蝦毒性較小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樂斯本、蚜蝨淨、BT乳劑等)。施藥時加深田間的水位,同時每次只噴灑一半藕田,留下的一半2~3天后再噴,使龍蝦能夠輪換躲藏,以確保安全。







樸食田源


當前蝦藕模式已經發展為一種新型的小龍蝦混養模式,而且經濟效益也非常好。由於蝦藕模式出產的小龍蝦多在秋冬及春季,此階段小龍蝦價格相對較高,因此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

  既然藕塘可以進行小龍蝦混養,那我們該如何操作或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1. 池塘建設及防逃設施;

  與傳統只種養藕的田地相比,蝦藕養殖需要對藕塘進行必要的基礎改造。將養殖池埂適當加寬,加高,有條件可以在藕塘四周挖暫養溝,並對養殖池塘四周做防逃處理。

  2. 苗種投放時間;

  與傳統小龍蝦精養或蝦稻混養模式相比,蝦藕混養因考慮到藕在5-6月發芽,因此在這個時間段要確保藕塘裡沒有小龍蝦存在,不然會造成藕苗被小龍蝦破壞,導致藕的產量降低。

  因此藕塘小龍蝦苗種投放一般選擇在每年6月底到8月初期間投放。此階段投放苗種以投放種蝦為宜,不僅可以進行自繁殖而且經過2-3個月飼養,即可以將繁育過的大蝦進行捕撈出售,以提高經濟效益及降低養殖池塘密度。

  藕塘投放的苗種採取投放大規格的種蝦為主,密度控制在每畝30-50斤,依據實際塘口情況決定。此階段投苗由於氣溫較高可以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時分。

  3. 小龍蝦投餵;

  藕塘養殖由於在前一年冬季或當年早春季節會進行淘藕作業,而殘藕一般不進行處理,經過2-3個月水體發酵後,本身水體環境中餌料就相對豐富,因此投餵需要適量。可依據小龍蝦進食及生長情況適量投餵一些配合飼料、黃豆等。

  4. 小龍蝦捕撈;

  藕塘養殖小龍蝦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初才開始逐漸捕撈,對於大型蝦藕養殖塘口,綜合考慮人工成本、淘藕作業等因素,一般會選擇在開春3月份藕全部收貨完畢後才開始小龍蝦大批量捕撈。

  蝦藕混養需要特別注意一點為,在每年5月前需要將藕田裡小龍蝦儘可能全部捕撈完畢,即使捕撈,捕完也需要使用藥物進行殺除,以免影響蓮藕的發芽與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