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郭兆刚

云南省名中医

云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云南省中医学会眼耳鼻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云南省健康教育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中医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教师发展中心首席专家

从事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工作36年,以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研究方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擅长以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增殖体肥大、急慢性喉炎;耳鸣、耳聋、眩晕及咳嗽等耳鼻喉科疾病和常见呼吸道疾病。



在采访郭兆刚之前,记者特意看了一场郭兆刚长达90分钟的演讲,这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中医,隔着屏幕已经让记者瞬间成为他的粉丝,并格外期待这次专访见面。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郭兆刚凭借风趣幽默的风格、精湛扎实的医术、坚定不移的目标感,在行医中虏获无数病人成为“医托儿”,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与功成名就的根本所在。

接受命运 但要征服命运

郭兆刚身上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促使他无论做什么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当初走上中医之路更多的是“被中医”,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他并没有太多选择。因此,考取云南中医学院,是他无奈的选择,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鼓励自己,既然别无选择,就在这条路上闯出一条求生之路,学出点本事,以此成为社会有用之人。1978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很多同学都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因此,学习氛围特别好,他努力学习,在高手如云的78级同学中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出色的成绩为他争取到毕业留校的机会,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同时也被分配到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做临床课教师。中医耳鼻喉科,与他梦想中当一个骨伤或内科医生有太大的差距。他再次接受命运的安排,从头学起、认真钻研、深入领悟、在实践中反思和提高,终于成为一代中医耳鼻喉科名家。他现在也会经常告诉他的学生:“如果你不能改变命运,那就去适应它。做好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做的事,并在其中找到乐趣,活出生命的精彩。”

每一步的迫不得已,都换来最终的砥砺前行。这种精神,滋养一生荣光。现如今,他早已由衷爱上耳鼻喉这个学科,并在该领域取得众多成就和荣誉:教授,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名中医、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幸逢名师,研中学西

中医耳鼻喉科是一个新兴学科,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照西医的疾病谱“翻译”过来的一个学科,迄今为止,要当好一个中医耳鼻喉科医生,必须具备坚实的现代耳鼻喉科学基础。郭兆刚入门之初,有幸碰上了第一个好老师——金长乐教授。金长乐教授是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代耳显微外科专家,1983年到云南省中医医院创建耳鼻喉科时,是云南省为数不多的主任医师,有较高的现代医学学术造诣,在国内耳鼻喉科领域有较好的声誉。金教授年轻时,曾经受到过最严格的医学教育,在他的教育和指导下,郭兆刚系统地学习了西医耳鼻喉科相关知识,无论是发生学、解剖组织学等基础学科,还是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直至包括护理、特殊沙球、耳用棉签的制作都要求全面掌握。

金教授要求青年医生们尽可能多做解剖,在显微镜下用标本、模具训练精细操作,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手术,放手不放眼。就这样郭兆刚在入门之初,打下了坚实的西医耳鼻喉科临床基础,医术日渐成熟。

1985年,郭兆刚考入湖南中医学院攻读硕士,有幸师从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谭敬书教授。谭教授是中医耳鼻喉科的创始人之一,有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用中医学理论对西医耳鼻喉科疾病谱进行研究,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搜寻耳鼻咽喉相关的经典、医论、医案、方剂,总结、整理、归纳、创新,形成新的中医耳鼻喉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郭兆刚跟谭教授学习三年,如逢甘露,沐春风,中医耳鼻喉科的基础逐渐夯实,中医临床思维得到完善,临床诊疗能力迅速提高。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拜患者为师 用疗效作证

谭敬书教授告诉学生:虚心拜患者为师,每一位患者都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这个思维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让郭兆刚受益匪浅。

他认为,患者会告诉你书上没有的知识,会告诉你病因。郭兆刚年轻时对鼻中隔前下方结痂出血,反复治愈,反复发作,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患者在诉说病情时,习惯性用手挖鼻,恍然大悟。从此凡是这类患者均要求勤剪指甲,不用纸巾拧成条状擦拭鼻腔。挖鼻已形成习惯动作,等你想起来不该挖鼻,手指已经从鼻腔拿出来了,剪了指甲就不容易损伤鼻黏膜。自此,这类患者治愈后复发率大大降低。

郭兆刚认为,其实患者还能教会医生如何看病,他举例说,他们学校门诊部的处方是两联,交患者带回一份。有一次患者来看病,拿着一叠原来的处方,上面用红笔批注“较好”“一般”“不行”。原来医生开的处方,就像小学生交的作业,对错不是据什么理,司什么法,而是患者的评定。

“医生的声誉主要靠患者的口口相传,看了病疗效好,就会呼朋唤友,来找你看病,再有效,声誉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声誉不能靠吹,只能靠患者的认可。”他常常说,病人造就了我们的临床经验,因此我们要取之于民,回报于民,患者自然就成了他的“医托儿”。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行医悟道 坚守中医初心

郭兆刚担任云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的时候,虽然学校工作繁忙,他还是每周抽出四个晚上和周日早上出诊,十几年如一日,雷打不动。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看病就是他唯一的乐趣,为病人排忧解难让他有幸福感、纯粹感、成就感。每天只要有三个以上的患者跟他说:“郭医生,吃了你的药,我感觉好些了。”他就会“飘飘然”起来。

攻读硕士时,虽然学的是中西医结合,面对中医医生的西化,他非常痛心,这会失掉学中医、发展中医的初心。行医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只开中药,这样做,是因为对中医很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中医理论的熟稔和病人的反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领悟中医经典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深入研究临床用药组合的疗效,探索总结出“耳鼻咽喉化脓性疾病从疮论治”“耳鸣当降逆安神”“鼻鼽发病的基本环节是肺气虚,卫表不固”等一系列临床感悟,由此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这位云南省名中医的患者都是一家一家来找他看病的

一位中学老师因做了甲状腺手术,损伤了喉返神经致声带麻痹,以说话为生的职业让这位患者非常痛苦,郭兆刚一方面给他开了活血化瘀、生筋益气的药物,另外教她怎么练功发音,三个月时间,她重新回到讲台,每次见到郭兆刚都还会激动得哭起来。

还有一位来自临沧的老师,患了癔病性失音,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就慕名来到云南省中医医院找到郭兆刚,做了检查,发现是神经官难症,跟中医的心脉闭阻有关系。郭兆刚找准相应穴位,1秒治好,又给开了几副中药,该老师走出就诊室抱着爱人兴奋得大哭。

郭兆刚还非常注重“话疗”的应用,他认为话疗可以把患者心结打开,让患者的注意力分散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人信任医生了,才会有良好的依从性,治疗才能有效果。他通过这种方式,跟很多患者从一般的医患关系到成为朋友。“我的病人都是有根的,沾上我就甩不掉,都是一家一家来的。”郭兆刚开玩笑说。这些年,他也在研究医患沟通这门技术和艺术,颇有心得。

郭兆刚认为,疾病康复,主要靠自身的修复能力,医生的作用只是打断疾病的恶性循环,恢复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临床治疗中病即止,不能过度治疗。比如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只要治疗了不打鼾即可停药,让孩子在正常生长中腺样体自行缩小,不要拿药“闹”娃娃。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都能彻底治好。郭兆刚从不给自己的病人画虚无的饼。面对症状棘手的病人,他会先给病人希望,同时给自己设定一个挑战的时限。“我会尽全力去治疗,如果努力过后效果依然不好,我绝对不会耽误病人去找别的专家治病。”郭兆刚说,医者要有仁心、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

入了医门,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之外,读病人这本“医学百科全书”。读书要写读书笔记,读病人要写“病历”。学之,记之,思之,悟之,行之,证之,改之。“我这辈子靠中医养家糊口,靠中医安身立命,靠中医功成名就。”当初“被中医”的郭兆刚,现如今对中医充满了感恩、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