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從馬車進化到汽車,人類的出行經歷了一次革命,很多形容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第二次的百年革命與鉅變,每一次的鉅變都會帶來整個行業的震盪,當然也因此產生更多新的機會,與新的行業巨頭。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不過,這次汽車業的百年鉅變顯然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19世紀末的汽車演進是工業革命的延伸,車輛的動力從馬匹演進到內燃機,那時全球依靠汽車維生的相關從業人口恐怕不到今天的萬分之一,而且,從馬匹進化到內燃機並不是選擇題,想發展車輛工業的人沒有選擇,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更加速了”汽車”的進步速度,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汽車,其框架在100年來基本上沒有本質上太大的改變。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但今天汽車工業面臨的百年鉅變顯然沒有一百年前那麼單純,2018年全球汽車銷售量超過8500萬輛,影響所及的汽車相關人口達數億人,根據許多權威機構推估,在當前情勢下,2025年全球汽車銷售可能僅剩下6500萬輛,其中需要插電的新能源車預計達到15%,其中純電動車又佔了絕大多數,儘管關於純電BEV的未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要不要將品牌的未來壓寶在電動車上,已經是所有汽車廠商頭痛的問題。比較悲觀的說,汽車行業的百年鉅變,已經不僅僅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正在沸騰的一鍋渾水,不僅短期內難以平靜,還可能炸鍋引發連鎖反應。


2019年車展透露的訊息

回顧2019年幾大車展,從年初的底特律車展、日內瓦車展,到剛剛過去的法蘭克福車展與東京車展,傳統汽車大品牌展出規模不斷縮減,有限的面積無不圍繞著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主題。不少車展常客索性退出傳統汽車展,轉而進軍CES消費電子展或是跟人工智能與5G沾得上邊的科技電子展,法蘭克福車展與東京車展蕭瑟的景象,完全是當今傳統汽車業寒冬的縮影,統計今年前三季的經營收益,我們熟知的前幾大車廠幾乎無一倖免全面衰退甚至虧損,許多造出新勢力風光發佈會的記憶猶新,但今天多數已經無以為繼,更讓人憂慮的是,儘管大家都知道傳統汽車的路快要走不通了(?),但帶著電動車去CES辦發佈會,這樣的路子走的通嗎?將汽車的未來押寶在電動車上行得通嗎?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答案沒有人知道,但這些被迫朝智能電動車發展的廠家越來越困惑,過去一百年,每年在全球五大車展(底特律、日內瓦、巴黎、法蘭克福、東京)發佈新車與新概念車已經是不變的鐵則,那時的汽車5年一個小世代,產品設計週期10年是普遍現象,過去十多年,他們豪不猶豫投入更大資源在中國一線車展。然而在今天,甚至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必須取捨,放棄參加昂貴的傳統國際車展已經是許多人的共識,要不要參加CES消費電子展?AI智能展?5G通訊展?新能源車展?我們看得一頭霧水,汽車品牌更是無所適從。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一百年前是選擇題,但這次卻沒人知道答案

過去從馬車進化到內燃機汽車,就像從點蠟燭到電燈,不會有任何人異議,這種單向性的進化與公路系統、石化產業相輔相成。有人形容這次汽車的電氣化革命就像是傳統手機到智能手機的進化,傳統的諾基亞與摩托羅拉看著iPhone手機與IOS、Android兩大系統無比焦慮。然而汽車領域的複雜程度遠非手機可比,智能手機的優勢全面輾壓傳統手機,然而電動汽車除了改以電力驅動汽車,在”交通工具”這個角色上兩者完全相同,電動車甚至有許多先天弱點短期內難以被克服。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電動車短期內會快速被一般消費者接受嗎?從殘酷的歷史經驗來看,戰爭往往是驗證技術可靠度的最佳舞臺,也是推動新技術快速向前的最有力推手,現在的汽車、飛機、醫療、通訊都是。我們很慶幸現在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來驗證電動車是不是可靠,但光是電池的重量跟充電的效率就跟軍事最注重的機動性與時間效率背道而馳,更不要說可靠度的問題。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所以短期之內我們很難看到電動汽車在軍事用途中普及,消費者的日常使用標準當然沒有軍事標準那樣嚴苛,但如果軍方都不願推廣普及,那麼在一般消費市場全面普及顯然更加不可預期,因為這說明了傳統汽車有電動車永遠不可替代的優點。


全面電動化會世界大不同嗎?

不久前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16歲瑞典女孩一番義正詞嚴的話,在媒體的渲染下彷佛是給汽車巨頭們一記火辣辣的耳光,這個事件也等於給傳統汽車電氣化進程注入一劑催化劑,因為汽車排放佔了全球溫室氣體的三分之一,許多人直白地認為”傳統汽車=地球暖化兇手”,那麼問題來了,假設2025年電動車佔所有銷售車輛的一半,這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會減少一半嗎?答案是並不會!我估計減少十分之一都有很大問題!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首先,這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大概有80%是地球上所有汽車最老舊、最落後的那10%的車輛排放的(這邏輯就像全球90%財富集中在3%的人手中那麼簡單),如果再把這10%放大到30%,解決這30%的車輛大概可以解決汽車佔全球三分之一溫室氣體排放惡名的95%。可惜讓人難過的是,這30%的環境殺手主要分佈在印度、非洲、南美或是中國偏遠地區,對這些人來說,填飽肚子遠比降低地球溫度0.1度重要100倍。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話說回來,透過電氣化升級轉型短期可以達到的環保效益非常有限,當今先進國家6期環保法規已經極其嚴苛,內燃機汽車正處於歷史上最環保也最高效率的時代,然而許多國家的政策正在將這些已經非常環保的汽車趕盡殺絕,卻對那地球上那30%製造絕大多數溫室氣體的落後車輛束手無策。

未來汽車真的都是無聲無息的電動車嗎?少數國家地區也許會,但如果上述根源問題不解決,對減少溫室氣體終究是杯水車薪,關鍵是,在那之前許多車廠都會倒閉,生計因此受到影響的人數範圍至少是一百年前的一萬倍,不要忘了,電動車產線簡單且高度自動化,不再是過去勞力密集產業,包括過去的經銷體系都會崩解,龐大人口失業,這已經不僅僅是民生問題,對不少國家而言更可能演變為經濟問題與安全問題。


僅僅是銷量崩跌的問題?

一般汽車行業都有一個簡單的評估能否營利的標準,比方國產車年銷10萬輛這樣的簡單低能的分界線,但今天汽車大廠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銷量這樣單純的問題,當市場在萎縮,產能嚴重過剩,當有實力的品牌都必須加入削價競爭的行列,反映出來的問題就不僅僅是銷量崩跌那麼簡單了。從今年前三季度幾大主要品牌的銷量來看,德系與幾個日系主流品牌勉強守住銷量,帳面上看起來不差,但虧損、裁員、關廠等新聞仍不絕於耳,何解?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全球過去幾年汽車銷量迅猛增長,這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相當大比例,雖說去年開始增速放緩,但怎麼也是年銷2000萬輛以上的超級市場,如果這時有人說2025年全球汽車銷量將比2019年衰退30%你會相信嗎?我知道你不相信,但我認為可能性絕對不低!關鍵是危機絕不僅僅是銷量下跌帶來的影響,即便銷量相同,國內的多數汽車銷售利潤率早已低到見骨,賣車賺不到錢的情況下,車廠被情勢所逼還必須不斷加大電動車研發投入,經銷商被迫投入電動車銷售與充電設備建設,然而電池成本高企,短期靠賣電動車能賺錢的只有特斯拉,但特斯拉沒有傳統的經銷體系啊,依靠傳統經銷體系賣電動車,目前沒人能賺到錢。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如果2025年汽車銷量崩跌30%,相信我,對汽車行業的衝擊絕對是這30%的無數倍,只有家底雄厚品牌力堅強的車廠得以生存,多數得靠政府出手援救並重整來更加符合經營效率與市場需求,如果是這樣,2008年的金融海嘯恐怕只能算是小小浪花了。


汽車人,你怎麼這麼命苦?

如果硬要牽扯蝴蝶效應,那麼瑞典小女孩的一席話也許在這百年汽車風暴中扮演了在水中投入一顆石子的角色,歸根究柢的原因,還是為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過去太多經驗教訓了不按中國市場規則走,或是不認真考慮中國式需求的自大老外,尤其在高價車逆勢增長與政府態度與市場越來越開放的前提下,明知是一場豪賭也沒人膽敢不在中國市場押注重本,你以為蔡澈博士退休,克魯格去職,福特頻頻換將,通用不惜得罪特朗普也要裁員關廠,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未來中國戰場粗暴的說就是電動車戰場,過去呼風喚雨數十年的老派汽車人都被認為是上個世代的人,思想跟不上中國步伐,對電動車缺乏冒險進取的精神。

大頭義|這不是茶壺裡的風暴,而是快要炸翻的鍋

很多人離開或被離開是因為佈局中國電動車步伐太慢或是太保守,這讓高層會面對來自投資人的巨大壓力,尤其當特斯拉上海工廠飛速建成即將投產,這會更加讓豪車巨頭們倍感壓力,因為目前這些傳統豪華品牌推出的高價電動車,沒一款看起來能賣的。

礙於情勢,頭洗下去了,能不能設計出一個漂亮新發型,只能聽天由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