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平治」李揚:改革是中國銀行業的生命線

改革是中國銀行業的生命線

學思平治

「学思平治」李扬:改革是中国银行业的生命线

★★★★★

根據英國《銀行家》雜誌公佈的2011年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序,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2010年的淨利潤分別達到325億美元和264億美元,分列全球第一、第二名。若以一級資本排序,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中國農業銀行分列全球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四位。若以排序變動幅度而論,在位置上升幅度最大的全球十大銀行中,中國銀行業佔據半壁江山。值此全球金融業在危機的苦雨悽風中飄搖之時,中國銀行業風景獨好,確實令人矚目。

這不免讓人憶起十多年前的光景。那時,全世界幾乎無人看好中國的銀行業。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用不良資產率和資本充足率等專業標準衡量,中國的銀行業已經整體破產數次,尤以規模最大的四家國有銀行為甚。這種狀況決定了:中國的銀行業若想健康發展,絕對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進行再資本化。但是,再資本化既要消化銀行的不良資產,又要在銀行的外部尋求鉅額股權資金投入——就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水平、財政實力、金融健康狀況和體制改革進程諸方面條件而論,這兩個任務根本無望完成。1997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更增添了人們對中國銀行業的憂慮。因為,在很多研究者看來,中國的銀行體系具有十分明顯的“亞洲特色”;如今,亞洲最優秀國家的金融體系已被證明存在嚴重缺陷,不得不進行痛苦的調整,中國的銀行業更難逃破產的厄運。

面對日趨嚴峻的挑戰,中國政府終於在上世紀末下決心對其龐大的國有銀行體系進行財務重組和體制改革。改革的戰略分兩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在上世紀末,中國政府確定了銀行業改革和重組的一攬子方案。其中關鍵的措施有三:其一,1998年,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填充已為負值的銀行資本金;1999年,將1.4萬億元不良資產(其中9800億元歸屬四大國有銀行)從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並相應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專門承接和處置這些不良資產。經此處置,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按1996年的標準計量,達到了4%。其二,開始認真實施諸如改革銀行管理體制、加強內部管理、執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考核銀行的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等強化銀行治理機制的一系列措施。其三,在外部環境上,貨幣當局正式取消了(1998年)行之多年的信貸分配,改而對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力求為銀行的商業化運行提供適當的市場環境和體制條件。

第二階段改革發生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部分為了兌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部分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體系的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

政府於2002年更大規模地推動了銀行業的全面改革。主要國有銀行(後又擴展到主要的國有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先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在對不良資產進行了又一次剝離之後,由中央匯金公司和(或)財政部代表政府分別向各銀行注入了新的資本金。在資本充足率大致達到巴塞爾協議Ⅱ標準的基礎上,按照“一行一策”的安排,各銀行先後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並依託新的股份公司架構,從國際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大量具有豐富金融管理經驗的海外機構成為了中國主要銀行的重要合作伙伴。自2006年6月中國銀行率先在香港聯交所主板發行上市,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先後成功在國內外交易所發行上市,成為國有控股的公眾銀行(金融機構)。總之,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的主要商業銀行均已實現了現代公司制改造,並從國內外市場募集了充足的資本金,完成了再資本化。依託本世紀頭十年中國經濟年均10%以上的強勁增長,中國的銀行業不僅進一步大幅度降低了不良資產率,還獲得了穩定增長的豐厚利潤,並據以躋身於全球最有影響的銀行之列。

2007年開始的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又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憑藉雄厚的資本,基於在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實體經濟增長,中國的銀行業在舉步維艱的全球銀行業中名列前茅,不應是意外的事。

改革成效評估

在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銀行業改革、重組和擴張浪潮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剝離不良資產和大規模再資本化。由於這兩項關鍵舉措完全依靠的是政府從外部動員資金,並由政府一手操辦,很多研究者(特別是國外研究者)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成效便不以為然。

有人質疑這種方式的合法性。這一懷疑缺乏根據。眾所周知,改革之前,中國的主要銀行都是由政府全資擁有的。基於這種產權關係,多年來,中國政府要求銀行發放了大量非商業性貸款,這些貸款形成了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主要來源。反轉來,由

政府動用其掌握的其他資源來處置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同理,由於中國政府是改革前中國銀行業的唯一股東,政府為其銀行注資,亦屬題中應有之義。

有人質疑改制的整體經濟效果。真正的問題是:這次注資規模如此之大,中國政府是否真有能力以非通貨膨脹的方式,在不損害經濟總體發展的前提下完成任務?這是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我以為,尋找答案,可從中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狀況入手。我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編制中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初步結果顯示,由於國民儲蓄率一直高居45%以上,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總體的國家資產負債表一直比較健康,其資產淨額為正。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亦然。雖然經常性預算一直存在赤字,但是,加總的以政府為主體的收支則有相當規模的盈餘。因此,中國政府有能力動用部分國家資產去彌補國有銀行的

虧空併為其補充資本,同時並不妨礙其他事業的發展。

有人進一步提出問題:經過世紀初的這次重組,中國的銀行業在治理機制、規模、效益等方面確實大有改觀。但是,改革後的中國銀行業依然留有政府控制的痕跡;在應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世人已若明若暗地看到了它們的存在。如今,隨著“地方融資平臺”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隨著應對危機的4萬億元投資的後續負效應由微而著,人們對不良資產將死灰復燃的擔心日增。倘若這些潛在的風險演化為不良資產,中國政府還將如何應對?我以為,以上種種問題,目前都還只是在“傳說中”,如果針對這些傳說來進行分析,顯屬無的放矢。我們在此只想強調指出,如果認真分析中國銀行業迄今為止的改革進程,並透徹瞭解此項改革的法理、體制、實力基礎和行為邏輯,我們就應知曉:所謂困境云云,實屬過慮。倘若據此便唱衰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那顯然更是對中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缺乏基本的瞭解。總體說來,即便當前的傳說部分變為現實,在良好的國家資產負債表總框架下,中國也擁有足夠的資源去解決所有問題;而中國

政府在此次危機中顯示出的大規模調度資源的能力,則基本可以保證這種對資源的調度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複雜艱鉅的改革任務

但是,我想指出,中國銀行業近來在全球銀行業中的相對地位急劇提升,與其說是因為中國的銀行業“做得很好”,毋寧說是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的銀行業“做得很不好”。從這種“競劣”的角度來看待中國銀行業排名的提升便意味著,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面向未來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國銀行業仍然面臨著複雜、艱鉅的改革任務。

問題千頭萬緒,我以為,其中有三個重點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中國銀行業的產權結構。

2003年開始的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實現了銀行股權的多元化。到2010年底,中國全部銀行業股權結構中,國家股佔比53.85%,國有法人股佔比6.81%,非國有股佔比39.34%。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銀行股權結構中,國家股佔比68.19%,國有法人股佔比1.36%,非國有股佔比

30.45%。

用國際標準衡量,中國銀行業的股權結構仍然過於集中。如今,股權高度分散已成國際通則:除中國之外的全球大型銀行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鮮有超過10%的。銀行業的公共性、敏感性和系統重要性,使得避免一股獨大,保持銀行業經營管理的獨立性早已成為共識。另一方面,對於銀行業的嚴苛監管,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替代了股東的監督,使得較為獨立的銀行管理層也不至於一意孤行地做出損害股東利益和國民經濟全局利益的事。換言之,在銀行業中保持某一股東控股地位的各種理論和基於國情的考慮,諸如有利於宏觀調控、有利於貫徹股東意圖等等,均已由現代銀行業的發展現實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中國自身的實踐或許能提供最具說服力的適例:在歷次宏觀調控中,最“不聽話”的,恰正是那些國有股比例最高、資產規模最大的大銀行。如果再考慮大股東承擔的風險以及揹負的規模日益加大的再融資壓力,保持國有控股的諸種益處其實正在逐步喪失。

因此,進一步推動銀行股權多元化,應是中國銀行業未來改革的任務之一。基本的方向是鼓勵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各類民營資本以及部分外資積極參股到各類商業銀行中。這樣,不僅可以不斷滿足銀行補充資本金的需求,同時還能從機制上進一步促進銀行經營機制的改善,推動產融

結合的深化。

第二,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對銀行業提出新挑戰。

中國的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舉凡儲蓄的動員、聚集以及分配,主要通過銀行體系來進行。這樣的金融體系,適宜支持以工業化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發展方式,但卻很難支撐以城市化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進程。而目前的中國,恰正處於以工業化為主導向城市化為主導的轉變過程中。

城鎮化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而此類投資不僅規模巨大、期限更長,而且商業可持續性極不確定並導致風險集中。如果依賴銀行體系提供資金,則既加重了期限錯配的痼疾,又提高了全社會的槓桿率。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禍起住房市場,並迅速地波及發放抵押貸款的銀行乃至拖累整個國民經濟,其中的教訓我們必須記取。

因此,在中國未來的金融發展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創造有利於股權資本形成的機制,多渠道增加股權資本的供給,是不可逆轉的戰略方向。顯然,如果中國的金融結構向更倚重資本市場的格局轉變,以提供債務性融資為主業的銀行勢必面臨較大沖擊。因此,如何順應趨勢,充分發掘、利於自身的信息、人才、資金和網絡優勢,以創新的精神積極融入中國金融結構變化的潮流之中,靈活轉變自身業務經營模式,拓寬債務性融資與權益性融資對接的新渠道,是中國銀行業面對的又一歷史性課題。

第三,影子銀行體系發展帶來的新挑戰。

所謂影子銀行,係指向企業、居民和其他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槓杆率等服務,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業銀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結構、企業或市場。該體系是應籌資者和投資者們的多樣化需求而產生,並依託現代信息業而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代表的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發達經濟體中的影子銀行體系高速發展,並已大規模侵蝕了銀行業的傳統領地。在中國,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體系亦有長足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2010年,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融資總量高達6.33萬億元,其中,有30%~60%是銀行貸款的直接替代物。其規模已直追傳統的銀行體系。

在我看來,影子銀行體系的蓬勃發展是一個積極的動向,它反應了中國的金融業正在從單一功能的傳統銀行向為客戶提供包括融資、金融理財、風險管理、價值提升、支付清算等在內的全面金融服務的新型金融業轉型。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金融體系中以理財產品、私募基金、證券化、金融租賃、第三方支付、銀信合作等為主要特色的銀行體系之外的信用供給活動,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創新的主要源泉。毫無疑問,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在對商業銀行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為其發展和轉型提供了現實的路徑。

我認為,在中國進一步發展銀行業,必須全面更新理念,將銀行從高高在上的金融資源的壟斷者的地位上“下凡”到為企業和居民服務的現代服務業的新平臺上;必須從以融資為能事的金融中介功能,全面轉移到以收集、生產、分配和使用信息為核心功能的新機制上;必須從滿足於存、貸、匯、兌,全面轉移到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和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上;必須從熱衷於興辦機構,轉移到激勵交易、向提高流動性要效率的現代金融發展的道路上。

(李揚: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

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