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現在很多家庭就裡就一個孩子,幾乎每個家庭都以這一個孩子為中心。

在這種眾星捧月的環境中,孩子的性格難免會變得驕縱、叛逆。慢慢的就向著“熊孩子”的方向發展,一旦家長不滿足自己就撒潑耍賴。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看到了這種情況,於是就和我說,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孩子這樣。便開始改變自己家的情況,於是溺愛變成了嚴格管教。

同事的出發點是好的,不想讓孩子往不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他的行為未免有點太過了,搞得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現在孩子和他一點也不親近。

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孩子哭不能抱,這一招就能改變孩子性格?

表妹最近剛剛生子,在家坐月子,表妹夫為了表妹坐好這個月子就請了月嫂。沒過多久表妹夫就發現孩子總是哭鬧,下班回到家裡發現幾乎過一會而孩子就會哭一次。

表妹夫覺得孩子哭鬧是因為表妹和月嫂對孩子太好了,於是便禁止月嫂在孩子哭的時候抱孩子。

昨天表妹和我說下午的時候孩子又哭了,那天表妹夫正好在家休息。便對孩子說:“哭什麼哭。”

表妹一看孩子哭了,馬上就要去抱,這時表妹夫沒讓,兩個人就這麼幹看著孩子。

過了一會孩子就安靜下來了,表妹夫一臉得意:

“你看,不管他不也自己停下來了麼,孩子不能太慣著。”

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說完這話沒幾秒鐘孩子表情就不對了,孩子臉蛋彤紅。這時月嫂從廚房走出來一看,趕緊把孩子頭衝下抱起來。只見月嫂拍了一下孩子的後背,孩子才喘氣哭起來。

這時候表妹夫一臉尷尬的看著表妹,走進臥室把門關上了。

表妹趕緊問月嫂是怎麼回事?月嫂說:“孩子可能是嗆到了。”

現在很多家長覺得,給與孩子太多的愛和關照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給予的關愛越多孩子性格就會變得不懂事。

真的是這樣麼?讓孩子和父母保持距離就能讓孩子獨立麼?說到這裡不得不說美國著名科學家華生的理論。

著名“華生”理論,毒害了無數家庭

這位華生先生是美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他曾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實驗中的孩子小艾伯特通過華生的訓練對曾經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小動物產生恐懼。

當時華生看到孩子的反應非常興奮,他據此撰寫了一篇論文,他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

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華生按照成人的要求訓練孩子,衍生出了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法等一系列看起來毫無問題的育兒辦法。

在華生的理論體系中,人就是機器,你對孩子輸入什麼樣的塑造和訓練,就會得到什麼樣的什麼樣的輸出結果。

當孩子這個程序出現異常的時候,只要採取一些懲罰措施,就可以讓其重回正軌。

他甚至對全世界宣稱: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和種族。
——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

華生理論的核心,就在於漠視孩子的親情需求,對孩子進行冷酷訓練,其實這會導致兒童的心理出現極大的扭曲和異常,最終被毀掉一生。

小羅伯特死於腦積水,導致華生理論沒有支撐,但是華生的孩子難逃一劫

後來小羅伯特在6歲就死於腦積水,所以小羅伯特的案例並不能支撐華生的理論。

但是,華生的孩子們還在,華生堅持自己的理論,並用自己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他的大兒子在他的教育下,精神出現很嚴重的問題,多次自殺,最終在30多歲時成功自殺。

華生的女兒,在成年後同樣多次自殺,並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而華生的小兒子選擇離家出走,常年流浪。

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甚至延續到了第三代,華生的外孫女酒精成癮,心理異常,多次考慮自殺。

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晚年的華生也開始後悔自己出版的育兒理論,表示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充分,但是這無法挽回他的孩子和萬千美國兒童一生的幸福。

就在美國人已經廢除這一套理論的時候,這套理論竟然被國人得知,一群為了盈利的營銷號把這一理論發佈全網。

就這樣,無數的中國孩子也成為這套理論的犧牲品。

冷漠的訓練是能夠讓孩子不再哭鬧,但那不是孩子懂事了。而是孩子知道不論自己怎麼做都不會得到父母的關注,便不再發聲。

對孩子的愛無需保留,孩子哭的時候抱一抱他

很多家長就怕孩子哭就去抱他會讓孩子產生依賴,首先我們要知道,最開始寶寶是不會用別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他只會哭鬧。

而我們糾結的其實不是抱不抱的問題,是要不要馬上回應孩子的問題。

◆ 寶寶“哭”,背後的意義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看,6個月前的孩子發展不到用哭聲來操縱父母。

這個階段的孩子犯人哭聲就是有需求。

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弄清楚孩子哭鬧要表達什麼,也就需要我們家長多觀察孩子。經過一段時間家長自然就能明白,寶寶哭鬧的原因了。

6個月的寶寶無非就是餓了或哪裡難受了才會哭,需要我們家長第一時間給予反應。

這樣的回應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因為寶寶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缺乏安全感的。

所以他需要和父母產生互動,這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

每次及時的回應會讓寶寶覺得這個世界是溫暖的,通過這個過程家長也能很快的學會區別寶寶哭聲的不同。

◆ 逐漸變成策略回應

當孩子超過6個月以後,我們就不能再“有哭必應”了。

這時有的孩子會哭鬧來操縱家長,明顯表現就是,你不理他哭的聲就會越來越大。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得知,寶寶並不是很需要你,或者只是想讓你注意他。這時我們要做的還是去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哭?

先去傾聽,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孩子哭就是淘氣,應該蹲下來看著孩子。有時候孩子只是因為一件事做不好,或者感到生氣需要別人理解自己。

我們需要理解孩子,告訴孩子你可以哭泣,有我在陪著你。

當孩子情緒穩定後,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件事,一起探討以後自己遇到應該怎麼辦?爸爸媽媽不能總是陪著你,你是不是應該自己去克服?

寶寶哭不能抱,這樣是慣孩子,其實抱不抱不是關鍵

很多時候家長會把重點放在方式方法上,其實抱不抱不是影響孩子的主要原因。我們應該關注點放在這種現象的背後,明白其根源才能解決其問題。

教育孩子不能總是嚴格執行一種理論,人是活的,樹是死的。家長們一定要活學活用,不要被一些偏頗的言論誤導,自己的孩子需要自己去了解。

別人的理論和指導可以借鑑,但是最重要的是結合實際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