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濠江兩岸的人文發展史始於何時,在學界迄今未有定論。幾年前,筆者在達濠瞭望山麓發現一處新石器後期的先民生活遺址,經專家考證,距今約8000年。但就此斷言濠江文明史發源於8000年前明顯理據不足,只能說當時已有先民流動性聚居,但在後來幾千年間,並無文明沿進的其他痕跡。為什麼會出現斷層,殊不可解!

歷史上達濠長期隸屬潮陽,在新編的《潮陽縣誌》中,“大事記”載:“隆安元年(397)疍家人始渡海至韃濠(今達濠),以捕魚為生”(稱採之於隆慶版《潮陽縣誌》)。這條記載缺乏佐證,且疑義甚多。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而有宋一代,卻在濠江兩岸留下諸多歷史文化遺蹟,足以證明至少從宋代年起,濠江兩岸已有相當數量的聚居村落。也就是說,濠江人文史始於宋代以前,這是鐵定的事實。

下面,我們逐一來看看這些文化遺存:

威武寨石刻(皇佑四年 1052)

營盤山位於達濠島東端的古村落河渡村,處濠江出海口,與南山村隔江夾峙,形勢險要,俗稱“門嘴”,唐宋志書稱為“河渡門”,是進入達濠以至潮汕腹地的重要門戶。小小的營盤山濃縮了濠江一千年的海防史,自北宋初年到解放後,均有軍事守備和設施。這裡有濠江最早的石刻:“威武寨石刻群”。山上一巨石壁立,面向南海,刻“威武寨”三個大字,三尺見方,落款為“皇佑四年”;另有一巨石呈雪梨狀,正面刻字10行,每行10字,每字15釐米見方。內容如下: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捕捉節級裴添

壬辰仲夏蠻人寇於廣越

月命陸海陽邑長富春公統

兵捍此地非所也孟秋以

尉陳公言承其事月中賊

平眾凱而旋時皇佑四年

史許符郡俞

通行官左行首李堯

中軍使林永梁圖

統領都知兵馬使楊恆

石刻背面還有一記功碑,字跡模糊,無法辯認。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皇佑是北宋仁宗裡帝年號,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這三處石刻記載了北宋初年的一件史實:皇佑四年7月,廣東、廣西一帶儂智高聚眾造反,朝廷加樞密使狄青為平南大元帥,率軍平叛,並曉諭沿海各處加強守衛。海陽縣令富春公孫藩統兵駐守營盤山。九月,叛亂平定,駐軍留下三處石刻後撤防。以上史事,見諸《宋史卷12》、《仁宗紀四卷495》、《蠻夷傳三——廣源州》。

這是濠江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摩崖石刻。充分證明,距今整整一千年前,濠江已是戰略要地,並已有一些聚居村落。

東湖路記碑(嘉定七年1214)

此碑現存於東湖村福德東爺廟內,碑高85釐米,寬56釐米,每字4釐米見方,計10行,每行17字。內容如下: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路記

昔此路始乃莊子成東愈首為之唱憫泥塗之阻乃裒眾資招來石匠鑿石以濟泥淤未克全功以經二十餘年矣至加定五年七月吉日乃預會僧人而續其餘收什諸門施資移化些少裨添修造以全始終之基 於廟門夾路一條田 總計三百一十四丈坐刄一伯二 貫庶幾考古驗今永為一鄉子孫久遠 時加定七年歲次甲二月日修造

通昌昭 瓊同立

緣首莊仲莊榮幹工莊連莊

這處碑刻,收錄於黃挺《潮汕金石文徵》一書,並注曰:“潮汕現存石刻,多摩崖,惟許申所撰《靈山開善禪院碑》與此《路記》為碑刻。此記所述,雖是民間情事,然未經著錄,亦足寶貴。”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汕頭市地名志》載,東湖村是“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5)莊陳二姓創村於此”,就是根據這“路記碑”之紀年推斷。我們知道,一個村落從開始聚居到幾個姓氏協商共同修築鄉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東湖村落的形成,當推在此碑之前。

推鋒軍記事石刻(景定四年1263)

這處石刻位於磊口村瀕海一巨石上,摩崖,內容如下:

推鋒軍倫黃景定四年

十一月念九日部兵抵此

推鋒軍是朝廷派駐粵東之軍隊,其制創於紹興三年(1133)之黎亂,《永樂大典》卷5343、《潮州府——營寨》記載甚詳,“惟推鋒一軍,自四十年以前,蓋未之有。紹興初,黎寇掩至城下,是時承平日久,兵不素練,莫敢誰何。所幸土豪率民兵曰召募者相與守禦。閱月乃卻。黎寇既滅,它寇蝟起,佈滿山谷,為害益淫。湖、梅、循、惠實均之。”於是朝廷特設置推鋒軍,分守各處,盪滌餘寇。磊口村處濠江之上流,扼三陽之咽喉,自古為兵家要地。當時殆有警報,故推鋒軍將領率聽部去州十里抵此,殲滅賊寇,保境安民,因而摩崖為記。此亦見證了當時磊口已形成村落。

疊石殘刻(紹聖二年1095)

該石刻位於崗背村小山丘上,丘上有兩巨石並立相連,中間有隙,南北走向,北向石刻風化侵蝕嚴重,僅“十七日”三字可辯;南向之石上刻陰文,內容如下: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東都王鳳之吳越錢頤仲因過此地見此石有人留題遂立馬觀之是處巨石平然可愛次日攜酒樂飲扶暮著而還因命刻石漫記歲月耳紹聖二年三月。

細讀此處石刻十分有趣,這兩位官員(名士),路過此地,看到石頭很漂亮,又有前人題詠,興致勃發,第二天就結伴攜酒到此處飲酒吟詩,一直到天色向晚才回,後來還讓人勒石記遊。這件樂事從一個側面折射了附近已有了相當規模的村落這個事實。既有前人題詠,可以在此宴遊,還隨便就能叫到石匠刻碑,可見村莊不小呢。

巷頭石獅(北宋中葉)

最近,筆者在濠江珠浦村和赤港村分別發現了巷頭獅石雕二尊,在潮汕人的神明崇拜中,巷頭石獅是抵禦“巷頭殺”的鎮宅之物,是中原南來的習俗。這兩尊石獅,造型簡潔大氣,線條活潑,憨態可愛,是為文獅,一在赤港村石獅巷,一在珠浦村老水井,風格一致。據專家考證,這兩尊石獅是宋中葉匠人之作,十分珍貴。據此亦可證明,兩宋時,這二村已然形成。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陳憺墓(宋末)

陳憺,南宋最後一任潮州刺史,值社稷傾覆,復國無望,遂卜居濠江,先定居珠浦,後定居河浦,志不仕元,為河浦陳氏之創鄉始祖,府志、縣誌均有傳。墓葬位鄉之東南,稱“蜘蛛結網”。鄉自宋末,當是不爭的事實。

陳坤達 ‖ 宋代濠江兩岸族群聚居考——以摩崖和碑刻為觀察


不單上述村落,《汕頭市地名志》載,濠江還有多個村落形成於兩宋,如清剛鄉(今葛州、澳頭)、廣澳鄉、達埠三鄉等等。由此可以證明,兩宋時期,濠江兩岸,人煙已然稠密,文化水平亦相當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