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一百年前,天津是一个标准的五方杂处之地。除了土著本地人之外,还有许多东洋来的,南洋来的,西洋来的,以及国内各地移居津门的商人,仅仅从晚清到民国的短短几十年间,天津一跃成为了全球各路文化的汇聚之地。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民国初期居住在天津的人们,各自操着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住在不同风格的建筑里,吃着五花八门的食物,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出东西交汇,古今兼具,中西合璧的风格,恰如一支万花筒。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无论是文艺青年,还是背包客,或者旅游团、小情侣,绝大多数外地人去到天津旅游,至少都会去五大道观光一次,而所谓的“五大道”,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百年洋楼建筑集中区,常德道、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等五条街区上分布有英、意、法、德、西班牙等2000多座民国时期的花园别墅,纵观国内,拥有如此建筑规模和等级的地方在中国独此一处!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五大道”里最初属于英国租界地内的“马场道”(现为天津市和平区与河西区的分界街道),可谓是天津最著名的五条西洋风格建筑街区中修筑年代最早(1901年建成)、道路最宽(最宽处50米)、长度最长(全长3126米)的一条大马路,道路两侧多为传统英式别墅和大型建筑,因区域内原有一处英式赛马场,故名。无论街道风貌,洋气程度,或者游客所拍的旅游照片出镜率,马场道都是五大道中最突出的一条。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马场道117号-119号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我们这次在马场道上步行走了一段,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游览五大道。感觉马场道相比其他四条“道”的不同之处,在于欧式风格的大型建筑更多一些,如北疆博物院、英国乡谊俱乐部、工商学院等,当然倪嗣冲、朱启钤、李烛尘等民国时期政要、名流的中小型花园别墅和故居也非常之多,在此不想过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实地参观了解。在“房产为要”的现代社会里,只想给您说说,什么样的条件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在100年前在大名鼎鼎的五大道上建造住宅?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先说什么人可以住进五大道?以马场道为例,早在民国初期那个动荡的年代里,马场道的被划归为英国租界的扩展地,那些英国籍人士自然可以在此居住,而一部分有特殊身份的中国人也是可以在这片安家落户,比如有钱的商人,去职的政要官员,还有社会名流,换句话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有钱有势的人是可以在五大道(马场道)建造住宅的。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其次,“有钱有势”只是入住马场道(或其他四条“道”)的最低门槛,毕竟五大道当时已是中国寸土寸金的最热门生活旺地,想要在这里居住者数不胜数。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区内“建房问题”呢?当时马场道的管理方出台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入住规定,欲在马场道建造宅院者,须同时满足至少三个条件,方能申请土地建造房宅:第一条——房屋造价不得低于3000两白银(按购买力计算约5000万~8000万元);第二条——高绿化率,管理者要求准建的私人住宅整体绿化率不得低于40%;第三条:限制住宅高度,要求私人住宅的最高建造高度不得超过12米。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满足之后,就可以向当地的地产主管方递交建宅申请了。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主动排除了大部分欲在此购地建宅者,尽管如此,当时陆续进住五大道仍有不少名流和有钱人,比如刘冠雄、倪嗣冲、宋棐卿、朱启钤、李烛尘等民国时期政要、巨商和社会名流。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大道上的别墅宅院、花园和非私建筑被重新分配,如今马场道(以及其他殖民地时期建筑)上的建筑多为公产房和军产房,以及少量的私产房,其中工商学院建筑和北疆博物院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百年西洋建筑。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北疆博物院,一个许多游客并不知道,甚至一些天津人也不是很熟悉的百年博物馆就藏在马场道117号的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院内,由法国天主教神父、著名博物学家桑志华(Paul Emile Licent)于1914年所创(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馆,法文名为“Musee HongHo PaiHo”),是我国早期由外国人主导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说起这座“不起眼”的博物馆,还有着一段相当传奇的故事。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我们这次来到天津外国语学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访这座由外国人所建的“百年中国博物馆”(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一个法国人为何到处筹款在中国建造博物馆?他是如何收集了众多的中国自然标本?他是否将珍贵的标本运到了国外用于经营谋利?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深入了这座由博物馆和试验馆两座建筑组成的“工”字形的百年法式洋楼!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据馆史,北疆博物院为191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创办,博物馆大楼1922年始建,并于1928年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藏品包括中国北方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等20余万件!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历史上的北疆博物院,曾执行过收费参观的政策——私人参观每人3角,儿童2角,学校或团体免费参观。有人会奇怪,为何个人参观收费,而学校参观则免费呢?这实际上正是桑志华创办这处博物馆的初心之一,——帮助中国人创建一所“开民智”的正式博物馆,专门鼓励和服务于中国学生和科研教育!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北疆博物院收藏的珍贵矿石标本。法国人桑志华在北疆博物馆的创办阶段,曾邀约西方多位动植物和地质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一同在中国黄河以北至西部的广大地区遍寻各种动植物和化石标本,如今一些馆藏品已经成为罕见珍品。在中国北方各地考察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法国神父桑志华还进行了大量的手稿记录,后集结成书。以下一些文字出自桑志华在创办北疆博物院期间的书籍著作。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也许,人们想象不到,我采集植物不是为了做药,收集的动物皮毛也不是制衣,捕捉的昆虫更不是为了赚钱。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它们用于科学研究和展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人们能够理解我这么做是为了学校教育。”——桑志华《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5年7月7日)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特别是1920年发现的化石群,地点是在庆阳府,当时我在挖掘红色黏土过程中找到了三趾马化石。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被发现了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桑志华1925~1926年欧洲纪行。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1927年4月9日,《华北明星报》在报道桑志华接受法国“骑士勋章”时,一位叫唐纳德的记者说:“探险家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当地进行探险和搜集珍异,囊括而归;另一类是将多年的搜集陈列于当地的博物馆中。前一类的探险家使当地资源与文化日渐贫乏,后一类探险家使该地区资源与文化日间丰富。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许多前一类的探险家,昨天我遇到了一位属于后一类的探险家。”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正如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桑志华所说,如果他的办馆初衷真的是“为了中国教育”,“所有发现标本和化石都留在当地”,“不以标本谋利”,那么他绝对是一位风格高尚的、无私的国际友人,有着白求恩式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为他点赞。图片是当年桑志华在北疆博物院楼下亲手种植的一棵树(上图),今天,我们已无法亲眼见到这位友好善良的国际友人,不能当面感谢他的付出,只能在他手植的树下再一次对着这颗茂盛的大树拍照留念(下图),以此为念!

天津五大道上洋人办的博物馆:不拿中国一物,20万件藏品全留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