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論語·為政篇》: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言行動機、志趣理想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該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處事的動機,考察他安心於什麼事。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呀!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呀!”

本章講的是如何識人

當然,孔子在這裡所講的識人,並非是普通人,而是教人如何判斷對象是不是“君子”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自然不能是某一個人便能直接判定或是下結論的,即便那人是被判定的對象本人。當然,對於君子的判斷標準和方法,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孔子在此章中給出的判斷標準和依據,就是從其言行、態度和能力等方面進行觀察,也就是他在本章之中說的“所以”“所由”和“所安”。通過“視其所以”,可以看出一個人處事的目的和動機;而通過“觀其所由”,可以觀察他在處事時的方法和手段;通過“察其所安”,可以判斷出性格和個性。將這三點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對一個人形成一個整體的、直觀的認識,而這些又可以作為對其品德高低判斷的直接依據。

所以,孔子在言語的最後一連說了兩個“人焉廋哉”,此處的“瘦”是“隱藏、隱匿”的意思。孔子這樣說話的目的,一是為了肯定自己所說的話,二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通過孔子本章的言論,可以告訴我們三個方面的道理。

淺談《論語·為政篇》: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言行動機、志趣理想

01.君子有德,要心存善意

《孟子》有言:“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善是一個人內心的外在表現,是其思想境界、思維層次的最真實的反映。雖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成長過程之中,外界的各種影響,會讓這種“善”慢慢變少,甚至消失。想要保持住這份“善”,就必須從內心深處珍惜,行善事、種善因、得善果,讓“善”長留於心。

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善於藉助已有的事例來分析是非善惡之間的聯繫,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並以此來發現了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品德品行。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一個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人,每當有人指出他的不足時,他都從善如流,認真加以改正,最終被後世尊為“孔門十哲”之一。

所以,凡是有德的君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與人為善。與人交流時,言不偏激、行不越矩,中正平和謙虛有禮;處理問題時,做事有度、為人有方,待人以誠博採眾長。

而能夠具有這樣品德的人,肯定不會是虛偽的小人,也不會是作惡的壞人。相反,如果過分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那麼他即使不作惡,也算不上是君子。

淺談《論語·為政篇》: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言行動機、志趣理想

02.君子有德,要行己有恥

《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在人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和過程之中,必須要遵守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必須用心去遵守,不能有絲毫違逆之處。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成為一個人人尊敬的有德君子,就必須做到行己有恥。

春秋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原本是楚國的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一直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因以國家敗亡為恥,無顏苟活於世,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屈原的故事可以看出,做人知恥明理,而不沽名釣譽,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肯定。《管子·牧民》中也寫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所以對於立志修德的君子來說,一定要有知恥而戒的思想,既不能孤芳自賞而脫離實際,也不能貪生怕死甚至同流合汙。

淺談《論語·為政篇》:瞭解一個人,要看他的言行動機、志趣理想

03.君子有德,要志存高遠

志向,指人們在某一方面決心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心存志向,便能不懼艱險努力向前,比如:周總理看見舊中國風雨飄搖、民不聊生,便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戚繼光少年時,見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日益為患,便立志“封侯非本意,但願海波平”;劉備在與人戲鬧之時,看到村口“亭亭如蓋”的大桑樹時,發出“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的豪言壯語。可見一個人志存高遠,會對他的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對於常人來說,要樹立遠大的目標。這個目標不能想當然,更不能拍腦袋隨意決定,而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當然,確立的目標也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水平,不能為了方便而把目標定得太小,輕易達成之後,自然也起不到激勵的作用。也不能為了名聲和麵子,給自己制定一個根本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畢竟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之後,這樣的目標自然也就毫無意義。

一旦選定了目標之後,就必須要以它為中心,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並對將其進行適應的細化,然後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即使遇到了困難和挫折,也不能被輕易打倒,要學會從困難中吸取教訓和經驗,想辦法去克服,並以此為契機進行突破。千萬不能因此而產生頹廢之心,甚至畏縮不前,喪失了鬥志。

孔子所說的“所以”、“所由”和“所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雖然有一些難度。但是,只是有“行善而安之,則善日進;有過而安之,則惡日積”之心,就可以自覺地分辨出是非善惡,並與之劃清界限。如果再能夠做到“聞過則喜”“志潔行遠”,那麼自身所表現出的品德就不會低,也就離君子的標準更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