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提起汽車界中皮實耐用的代表,在中國除兩田一產之外,有一個品牌在中國引領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潮流——鈴木。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鈴木1984年首次將自家技術提供給中國市場,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汽車公司之一。再後來鈴木與昌河汽車及長安汽車合作,衍生出北斗星、奧拓、雨燕等一代經典合資車型。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對於那時候的中國市場而言,鈴木的車型適合絕大部分的中國家庭用車需求:小巧的車身擁有著靈活的操控;比較寬裕的乘坐空間解決大部分時間的出行需求;精細而不拘小節的做工是皮實耐用的保證。擁有這些優點的鈴木在當年收穫無數消費者的喜愛,可謂是大賣特賣。同時,這也是鈴木正式進入中國消費者視線的開始,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鈴木的到來更是推進了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這樣在當年如此意氣風發的鈴木,卻最終在2018年的8月23日發佈瞭解除與長安汽車的合資關係、退出中國市場的聲明。鈴木為什麼會這樣做?不少人也許會覺得事發突然,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並不是毫無徵兆的。在退市聲明中,鈴木還提及了未來將集中精力於印度市場,而早在2012年時,鈴木就曾宣佈退出美國市場,可見,這早已不是鈴木的第一次退出高端市場轉移低端市場了。

持續下降的產品競爭力

汽車製造業界各品牌之間的競爭錯綜複雜,車型更是大膽創新、常常更新換代,而鈴木永遠都是鈴木,充滿了一時得意的它,彷彿想要憑藉著其經典的車型在汽車界當永遠的C位。但單純天真的鈴木殊不知其他品牌憑藉著一代又一代的更新換代,早已悄然的把它遠遠甩在身後,鈴木的落後技術、車型早已不受消費者所青睞。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在濤哥看來,鈴木長時間以來一直都是原地踏步、固步自封,見不到有多少改進創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產品影響力逐漸下降、在市場漸漸站不住腳的鈴木,最終選擇退市也實屬“理所當然”“情理之中”。

產品結構過於單一

鈴木當年號稱“小車之王”,那時中國的經濟未如今天這樣發展的如此盛大,中國消費者對於汽車的需求還停留在能夠提供簡單的代步和一定的乘坐、裝載空間的高性價比小車,鈴木用一輛奧拓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那時的鈴木可謂是完美的抓住了中國汽車市場的剛需趨勢,乘上了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大勢。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漸漸地,鈴木成了中國消費者眼中的“小車專業戶”,精做小車。等到中國汽車業爆發SUV大潮時,鈴木無動於衷,直到看著快撐不下去了,才後知後覺的推出人們喜聞樂見的維特拉、驍途等車型,可卻為時已晚。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發展,中國迎來了消費升級時代。消費者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他們會去選擇一些性能更高、空間更大、乘坐舒適的車型,奧拓、雨燕等車型早已不符現今中國市場的消費取向。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曾讓鈴木引以為傲的小車領域,早已不是現在消費者們的剛需所求,而鈴木又在自己不擅長的SUV領域遇冷,同時也沒能在其他的領域繼續開拓創新,處處受挫的鈴木現今在中國市場逐漸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品牌定位。事已至此,選擇離開中國也許才是鈴木最合適的退路吧。

從鈴木的退市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濤哥說:

鈴木不再是當年讓大家“快樂”的“王子”,滿足於現狀的鈴木,在經歷了美國市場的失敗之後,仍不知悔改。白白浪費了本屬於它的大好前程,最終迎來在中國市場的失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濤哥希望我們車企,尤其是我們正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汽車企業,能夠吸取鈴木的教訓,引以為鑑,切勿步先人後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