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讀懂《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

一張圖讀懂《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

《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

《孫子兵法》成書年代在2500年以前,雖然孫子的語言很優美,邏輯也很清晰,但畢竟是用古文寫的,對古文功底並沒有那麼深厚的普通讀者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很容易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筆者初學的時候也走了不少彎路,總結一張關於《孫子兵法》邏輯結構的圖,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全書為十三篇,分別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其中計篇又稱始計,全書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1.始計、作戰、謀攻,前三篇為第一部分,主要講戰略,可以看做戰略通論,代表了孫子思想的精華。

2.形、勢、虛實,第四篇到第六篇為第二部分,主要講如何作戰,這三篇的內容是孫子的戰爭藝術,西方把《孫子兵法》翻譯為《戰爭的藝術》,對於這個名字這三篇最有代表性了,也是軍事指揮(將道)的精華。

3.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第七篇到第十二篇是第三部分,包含的篇數最多,也是最為雜亂的一部分,很多地方晦澀難懂,這部分主要講戰術、後勤、技術、地理等方面。

4.用間,第十三篇用間獨立構成最後一部分,講的是情報。

這樣全書從計劃開始,以情報結束,情報又是計劃的開始,形成了一個閉環,邏輯上也比較連貫。在閱讀《孫子兵法》的時候,建議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為主,第三部分挑一些重要的段落來記就可以了,這樣能夠很快的理順全書,不至於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