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虎
澎湃新聞11月14日的報道揭示,此前鬧出被薅羊毛風波的“果小云旗艦店”背後藏有貓膩,不僅抄襲其他店家的商品說明,還偽造果農身份。現有的進展證明,這家店自稱標錯價格、被惡意下單的故事有炒作嫌疑。目前該店已經清空了所有商品,淘寶平臺尚未對這一反轉表態。
記得事情剛出現時,這家店在網上“喊冤”,說是一個弱女子與農村叔叔打理的水果店標錯單價,26元買4500斤橘子,薅羊毛黨抓住時機,惡意下單,導致無法發貨然後賺取賠償,網店最終關閉。這個戲碼利用弱勢女子與農民身份大打悲情牌,其真假如何一時難辨,同時伴有營銷炒作的質疑。
就在輿論將信不信,對事實保持質疑的時候,淘寶在官方微博發文證實此事為真,並表示將按照規定和法律公平處理此事。然後,該店重新上線,網友紛紛解囊支持,支持立竿見影,商品銷量一日內突破兩萬單。這番虛假的營銷炒作確實收到了效果,但暴利建立在虛假和矇騙上。
這個營銷策劃之所以得逞,一方面是利用了確實存在的“薅羊毛”方式,製造了真真假假的煙霧彈,即使讓人們起疑心,但因為信息不對稱,仍無法斷然認定它就是赤裸裸的欺騙。另一方面,營銷炒作利用偽造身份、捏造悲情文宣,賺取同情心,最終經過平臺確認,實現了對整個營銷騙局的背書。
“果小云旗艦店”第一階段的營銷騙局未被識破時,輿論聚焦的是“薅羊毛黨”橫行消費空間的現象,批評的是電商平臺對惡意下單的縱容,拘泥於交易規則,對顯失公平的交易缺乏相應的矯正機制,成了幫助惡意買手的地盤。即使現在證實果小云旗艦店是炒作,這一批評指向依舊成立。
媒體調查果小云旗艦店背後的關係網絡,發現這家網店經過轉手,但新買家在接手後沒有及時更新相關資料,這不是什麼疏忽,而是為精心準備的炒作創造條件。新的買家還將網店包裝成果農的自有店,製造原產地、直達供貨等虛假形象,上述種種齊備後,開始策劃“受害者”營銷的轟動效應,趁機牟利。
營銷本是商場的常見操作,甚至於,營銷炒作也是人們認為不算有惡感的手法,即使它低劣且有效,似乎也是無奈其何。但在這起虛假營銷、惡意炒作中,平臺失察,以錯誤的結論支持炒作,輕率對待自身的核查義務,未能發揮出掌握後臺信息的優勢,最終一敗再敗,辱沒了平臺本該具備的權威。
果小云旗艦店現有的幾宗“罪”,虛構果農身份、抄襲其他店家,即使沒有這次虛假炒作,本來就該是平臺及時發現、及時懲處的工作範圍。而這家網店被當作消費陷阱精心構建的全過程,都不見平臺發揮應有的監管作用,可見平臺的漏洞大到足夠容納巨型陷阱的地步,這是讓人非常擔憂的。
對於那些出於同情下單的真正買家來說,被欺騙當然不好受,但在追究責任時,不能讓這些消費者只能自認倒黴,更不該嘲笑他們輕信——無論是倒黴,還是輕信,都是平臺不作為的結果。現在虛假炒作敗露,替真正的買家挽回損失、懲罰無良賣家是基本應對,更大的改進應該是平臺“亡羊補牢”。
不管是居心叵測的無良商家,還是魚龍混雜的買家,他們之所以“遇上”,全賴電商平臺一手造就。如果平臺縱容虛假炒作,無良就會實現欺詐;如果平臺自我嚴格要求,就能讓交易建立在公平、誠實的基礎上。所以,虛假炒作或商業營銷的底色,不是別的,實質上是平臺是否負責,是否流著“道德的血液”。
總之,這次利用虛假炒作來設置消費陷阱的風波,雖經歷一波三折,但欺騙的手法、幕後推手的配合等基本上清楚。在此反轉過程中,平臺漏洞展露無遺,而平臺自詡的精品交易子平臺也露出不設防的缺陷。不是傻子太多,也不是騙子有多精明,而是平臺的失職“培養”了騙子,讓騙術總能推送給無辜的消費者。
閱讀更多 狐度工作室 的文章